一个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框架
——基于不同类型农户信贷需求的视角

2011-12-08 10:40:00王颂吉白永秀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传统型熟人农村金融

王颂吉,白永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一、中国农户的经济社会分化及对其信贷需求的影响

当前,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带来了农户的经济社会分化,即由单一的传统型农户渐变为传统型农户与市场化农户并存,并且传统型农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向市场化农户演进。总体而言,讲求生存逻辑和圈层差序交往格局的传统型农户仍在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它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1]。在此过程中,部分农户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逐渐成长为市场化农户。

农户经济社会状况尤其是收入水平的不同对其信贷需求产生了深刻影响。胡必亮等的研究认为,农户收入水平对其贷款用途有着显著的影响:在高收入农户中,贷款多为生产性目的;在中等收入农户中,生产性贷款和生活性贷款大体相当;在低收入农户中,贷款多为生活性目的[2]。张杰的研究也认为,低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以生活性贷款为主;高收入农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显著增加,而在其生产性信贷需求中,非农业生产性信贷需求上升而农业生产性信贷需求下降[3]150。此外,收入状况对农户选择借款渠道也有一定的影响。任常青等[4]指出,由于农户耕地归集体所有而不能用作抵押品,同时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使得没收抵押品非常困难,这导致贫困农户难以从正式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朱守银等[5]、刘玲玲等[6]的研究认为,高收入水平的农户从正式金融机构和高息放贷者手中获得贷款的比例要高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向亲友融资的比例要低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而低收入水平农户则更多地把亲友作为首选融资渠道。

因此,由于经济社会状况的不同,传统型农户和市场化农户有着不同的信贷需求特征,因此就应该根据其信贷需求特征的不同,去设计不同的信贷供给模式。近年来,理论界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文献不少,但从总体上看,对不同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与供给仍然缺乏细致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农村金融制度而言,最为关键的是构建一个充分考虑并适应不同类型农户信贷需求的内生金融组织体系。由此,本文从研究不同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出发,探索适合农户信贷需求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传统型农户的信贷需求与供给

(一)传统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村的一种基本经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推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重新恢复了小农经济。小农以农业经营为主,缺乏稳定充足的非农收入来源,讲求的是一种维持家庭生活和简单再生产的生存逻辑,缺乏现代商业金融赖以存在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型农户所特有的圈层差序交往格局,成为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熟人友情借贷的信用基础。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既有着小范围熟人之间高度的信任与秩序,又有着大范围内的极端不信任与无序。小范围熟人信任适合社区范围的合作金融和熟人友情借贷,而与现代商业金融所奉行的效率经营与规模经营原则格格不入。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商业金融而言,奠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既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也没有为其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础[3]13。

我们认为,传统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导致农村信贷的申请、获得、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极易产生信用风险[7],使得现代商业金融机构对传统型农户放贷极为谨慎。第二,缺乏可抵押物。传统型农户虽然拥有土地、住房等实物,但却缺乏将其变现的机制,这就增加了传统型农户向正式商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第四,以非生产性信贷为主。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为满足生存需要,刚性的非生产性信贷是传统型农户贷款的主要用途[8]。第五,以无息的熟人友情借贷为主。对于传统型农户而言,亲友是其获得贷款的主要渠道,同时这类贷款大多不需要支付利息,并且在还款时间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六,单笔贷款数额较小,要求信贷手续灵活、简便、及时。受自身生产活动规模的制约,传统型农户单笔贷款的数额往往非常小,并且这类贷款多属于应急之需,要求信贷手续灵活方便。

传统型农户的以上信贷需求特征与现代商业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格格不入,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条件远比城市恶劣,以逐利为目标的现代商业金融机构必然选择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金融的城市偏向”[9]。由此可见,传统型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需要有特殊的金融供给安排。

(二)传统型农户的信贷供给安排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决定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认同和依赖传统的信贷渠道,而不会立刻融入现代商业信贷体系。对于中国传统型农户而言,他们满足融资需求所遵循的是如下逻辑次序:在农业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时寻求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家庭内源融资;如果家庭预算仍然存在缺口,就去寻找外源融资[10]。外源融资的次序是,首先在家庭圈层结构内寻求熟人友情借贷,其次是社区内部互助性质的非正式信贷形式,再次是谋求国家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最后迫不得已才寻求正式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传统型农户的这种融资次序,为我们设计其信贷供给模式提供了启发。由此,传统型农户的信贷供给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渠道:

1.熟人亲友无息借贷。传统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传统型农户的基本行为特征之一就是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圈层差序社会交往格局。在当前农村地区的信贷结构中,付息借款主要表现在营利性的生产借贷方面,而生活借贷大多以亲友之间的无息贷款为主。由此可见,熟人亲友无息借贷在传统型农户的信贷供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民间非正式互助合作金融。当传统型农户需要的贷款金额比较小时,可以不付利息地短期向熟人亲友借贷。但当需要大笔款项时,熟人亲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便不能满足需求,这就需要求助于民间互助合作金融。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有着小范围熟人之间高度的信任与秩序,这为传统型农户之间的资金互助合作提供了信用基础。因此,民间非正式互助合作金融是满足传统型农户信贷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3.官方或公益扶助性质的政策性金融。由于传统型农户的经济状况大多属于生存型经济,并且农户本身承担着很大一部分非经济功能 (如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管理),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制度在传统农村就具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12],是满足传统型农户信贷需求的重要渠道。

我们认为,解决传统型农户融资困境的根本之途在于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才会逐步具备利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本条件。而在当前阶段,熟人亲友无息借贷、民间非正式互助合作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仍然是满足传统型农户信贷需求的三个主要渠道。

三、市场化农户的信贷需求与供给

(一)市场化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

一般而言,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洗礼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契约意识的增强,市场化农户已经基本融入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他们无论从事粮食种植还是其它农产品生产,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为目的,农业经营基本形成了产业化模式的规模经营。在乡村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地区 (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的部分地区),农业经营已不再是农户的主业,传统的收入最低的旧式家庭副业逐渐消失,种植业本身也成为副业性质的生产活动,农户中的劳动力大多从事农业外就业,具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因此,市场化农户已经基本上脱离了传统型农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其信贷需求特征也逐渐与现代商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准则相符合。

我们认为,市场化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以生产性信贷为主。市场化农户的贷款多用于生产性目的,并且非农业生产性需求上升而农业生产性需求下降。第二,倾向于通过正式商业金融机构融资。对于市场化农户而言,正式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正式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三,熟人友情借贷多采取付息方式。由于市场化农户的融资数额一般比较大,且多为生产性目的,故而其熟人友情借贷大多需要支付利息,部分甚至是高息借贷。第四,一般拥有可抵押物品。由于市场化农户大多从事非农经营活动,家庭财产相对较多,因此一般拥有适合正式金融机构要求的可抵押物品,更便于通过正式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第五,一般没有自然风险,只有市场风险,且风险相对较低。市场化农户的非农经营特点使其避免了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自然风险,信贷风险相对较低。第六,信贷数额较大,重视信贷合约。非农经营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信贷数额较大;与此同时,市场化农户熟悉市场契约规则,较之传统型农户更注重信贷合约。

(二)市场化农户的信贷供给安排

由于市场化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与正式金融机构的要求基本相符,使其更易于通过现代商业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这便为农村商业性信贷供给安排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11]。根据市场化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对市场化农户的信贷供给安排设计如下:

1.信用社等正式商业金融机构。信用社等正式商业金融机构大多以盈利为目的,而市场化农户的经营活动也大多以通过市场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因此信用社等正式金融机构就成为满足市场化农户信贷需求的重要渠道。一般来说,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适合向一般市场化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而商业银行则适合向涉农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2.熟人有息借贷。尽管市场化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使其更易于从正式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正式金融机构依旧难以完全满足市场化农户的信贷需求,因此,熟人友情借贷仍然在市场化农户的信贷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市场化农户的融资数额一般比较大,且多为生产性目的,故而其熟人友情借贷多采取付息的形式,且部分为高息借贷。

四、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深入研究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认为,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多元性,传统型农户和市场化农户有着不同的信贷需求特征,而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也有着不同的经营准则,因此不可能出现一种金融机构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这也就决定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于农村金融制度而言,当前阶段最为关键的是构建一个符合不同类型农户信贷需求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需要从多种产权形式、多种组织形式、正式与非正式、银行与非银行、商业性与政策性、大型金融机构与小型金融机构、合作金融与熟人友情借贷等多视角、全方位推进,使得一种金融机构重点满足某一类农户的信贷需求,从而真正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此外,中国农村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可持续性存在,需要一些配套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这些制度和机制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的监管机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健康的信用文化等[12]。

在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必要性这一问题上,中国金融理论与实物部门已经没有分歧,谢平[13]、张晓山等[14]、郭晓鸣[15]、周立[8]、何广文[16]、温铁军等[9]、何广文[12]、姜柏林[17]等都倡导构建包括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在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借鉴学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商业性资金融通功能,重点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15]。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应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稳定和发展为农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18]。国家应该引导农业银行将其在农村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贷放给“三农”,承担起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一定规模的商业贷款的任务。

第二,农村信用社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改造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商业金融机构,与村镇银行一道,重点满足农村内部中小企业和经营大户的资金需求。应该从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入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保证农村信用社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三农”,有效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发挥好为市场化农户服务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村镇银行在各地兴起,逐步成长为一种新兴的农村金融力量,它将与农村信用社一道,为农业内部中小企业和经营大户提供融资服务。

第三,农业发展银行应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拓展支农领域和范围,重点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规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对象,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以优惠性利率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19]。农业发展银行应该重点承担起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完善其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重点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重要农产品收购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快速成长,满足广大普通农户的信贷需求。合作金融是建立在合作组织成员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一般是小规模资金所有者互通有无、资金互助的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形式[20]107。因此,全面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应当是当前推进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泛动员农民参与、以农民为主体和坚持合作互助等原则的基础之上,不能重蹈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的覆辙。

第五,积极发展小额信贷,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信贷需求。小额信贷在实现社会扶贫方面有着其它正式和非正式金融机构所难以替代的作用。小额信贷是向难以在商业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信贷服务,是一种基于借贷者信誉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度的信用贷款,以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和贷款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20]308。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专门向贫困人群提供信贷服务的活动,成功地将金融服务扩展到了低收入家庭,为其提供了发展生产的机会,今后值得大力推广,以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在满足农村贫困人口信贷需求中的积极作用。

[1]成思危.探索发展中国农村金融的有效途径[C]//成思危论金融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71-472.

[2]胡必亮,刘强,李晖.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基本理论、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8-119.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任常青,朴之水.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49.

[5]朱守银,张照新,等.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以安徽阜阳和亳州为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28.

[6]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

[7]Meyer,R.,Nagararan,G.Rural FinancialMarkets in Asia:Policies Paradigms,and Performance[M].London: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1.

[8]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 [J].财贸经济,2007(2).

[9]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7(1):44.

[10]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3.

[11]刘锡良,等.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2-43.

[12]何广文.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体制创新的探讨[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19.

[13]谢平.中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争论[J].金融研究,2001(1):4.

[14]张晓山,何安耐.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2(9):44.

[15]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经济学家,2005(3):110-112.

[16]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J].中国改革,2007(3):34.

[17]姜柏林.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难题待解[J].银行家,2008(5):95-96.

[18]韩俊.中国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及政策走向[J].经济体制改革,2009(1):9.

[19]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1998(8).

[20]王曙光,乔郁,等.农村金融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传统型熟人农村金融
借助信息技术,让家庭教育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求知导刊(2022年1期)2022-03-27 10:35:13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44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清代州县文簿册报制度:对中国传统行政特点的透视
和熟人相处之道
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北方人(2018年6期)2018-01-22 19: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