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华
失范(anomi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奥(Jean Marie Guyan)提出来的,但真正丰富了失范理论的是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1]。“失范”就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规范”。杜尔凯姆用此概念来描述当社会规范不力、彼此矛盾或规范缺失时,在个人与社会中出现的混乱状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曾经称“失范”是学术界“少数几个真正的社会学概念之一”[28]。帕森斯在1938年出版的《社会行动的社会结构》一书中认为:“失范可以被理解为特定的社会成员能够对行为不断产生意义匮乏的社会系统状态,失范的根源不在于这些成员缺乏获得他们所需的能力和机会,而在于他们对这些需要没有明确的认识。”[33]另一位研究失范问题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在其“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默顿首次详细地阐明了自己的失范理论。他认为,失范的产生是“社会结构对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明确的压力,并使其产生非遵从行为而不是遵从行为”[3]。利奥·斯罗尔(Leo Srole)对于失范的研究不太关心文化层面的因素,而是比较注重个体层面上失范的特点。他研究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障碍,提出了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应用的衡量失范的指标尺度。构成这尺度的五个指标为:1)个体是否感觉到社区领袖离他们很远,且对他们的需要漠不关心;2)个体是否感到社会秩序变化无常,不可预测,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干不成什么事业;3)个体是否感到社会目标离他远去,无法实现;4)个体是否有无用感,认为生活毫无意义;5)个体是否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能够说得清楚,指望不上任何人给予帮助[5]。
我国学者对于失范问题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高兆明在《社会失范论》一书中指出,社会失范问题是一个更为深刻的人的现代化生活世界、生存方式问题。一个现代化良序社会的可能性,存在于建设现代化的生活世界的实践过程中[6]。渠敬东在《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从意义的缺席、关系的断裂、缺席的变迁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失范在当代社会科学中的意义与内涵[10]。郑杭生、李强在《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一书中指出,所谓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几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所谓社会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23]。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是将失范范畴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探讨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中失范的主要类型、特征、手段、策略及失范的机制。而真正将失范引入体育领域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他指出,体育失范是“在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中,当胜利的目标摆脱了制度性装饰时,成功则被解释为‘在比赛中获胜’而不是‘在比赛规则条件下获胜’,这是对使用不合法但技术上效率高的手段给予的含蓄教唆。体育失范表现在敌方足球队的明星暗里遭人伤害、摔跤运动员用巧妙但犯规的技术使对手失去战斗力、大学校友会私下资助体育‘特长生’、过分看重体育活动目标便减少了纯粹参与竞争活动产生的满足感,以至于只有成功的比赛结果才能提供满足感”[3]。
在人们参与的体育实践中,人们的体育行为总是遵循着一定的生活逻辑或生活常识,经济学家把这一特点叫行为理性。它是人类超出动物而独具的一种认识和思维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存在,不仅使我们能够实现目的之手段,而且,使我们能够建立价值体系,对目的的本身做出取舍(杨春学,1999)。表现在人类的体育活动中,行为理性就是体育行为者对自身利益的取舍,或者说是对自身体育行为的算计。正是这种算计或取舍,才会出现现在谈论的话题——民族传统体育失范。
2.1 社会发展的必然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
郑杭生、李强(1993)认为,社会运行会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个生活状态中,一个社会既有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却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不具有有效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行为失范”[23]。这里所指的在社会运行中,人们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不断地被怀疑并进而导致社会成员行为失范,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引起的。
2.1.1 失范的绝对性
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后来在他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把这些“社会问题”都归纳为五种不同的失范类型[3]。默顿的失范理论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理解,则可认为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是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的程度不同的结果,失范是绝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绝对性失范其实质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新陈代谢”现象。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绝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也就是绝对的。如富禄抢花炮活动的生存基础是人们对花炮灵验的信仰,当人们不再迷信的时候,抢花炮活动生存的平衡态就被打破了,它将导致的失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再如平安村寨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消亡都是由于人们逐渐感觉到活动意义的匮乏,从而导致社会诸因素对其的约束力失效。社会发展或转型必然首先带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人们价值观的“新陈代谢”又必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而行为选择的变化则必然是先前的一种行为目的和意义的匮乏,而重建后一种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平安村寨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则是后一种行为的目和意义还未建立,而前一种目的和意义就已经匮乏了,故导致失范。
2.1.2 失范的客观性
民族传统体育客观性失范指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不受人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客观地存在于社会事实之中。一方面,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管人们接受的意愿如何,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减低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程度,但是不能停止或杜绝失范的产生。例如,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富禄农村生产力提高了,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从而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出现村寨年轻农民出外打工潮。这一现象致使富禄村寨中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员减少,运动员选择范围缩小,参赛村民年龄的增大等现象。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解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由这种因素导致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只能想办法减低其失范的程度,而不能停止或杜绝失范的产生。
2.1.3 失范的复杂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复杂性失范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因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又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之所以把它叫做社会现象,是因为受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引起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在空间范围上必然是分布十分广泛的,在时间延续上也是相当长的。它不只是在一个地区单独出现,也不是在一两天出现和在一两天结束的失范现象,而是在多个地区以至在全国普遍出现,并维持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平安村寨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下的复杂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平安村寨出现并已经持续了快二十年。这种现象不只是在平安村寨会出现,在与平安相似的经济开发地区都会出现,并且延续较长时间。这种失范的复杂性则表现在其起因的多种多样。有历史的因素,旧时期平安村民的生活困苦,体育则表现为一种求生的抗争。在新社会,村民们成为了生活的主人,改革开放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机会,这种社会的突变使他们倍加珍惜如今的生存机会,于是他们放弃了以前所有的无奈的“争命”手段,全身心地投入到旅游开发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于是传统体育又成为了他们吸引游客,谋取商业利益的手段。
2.1.4 失范的差异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差异性失范是指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对失范理解的差异。不同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结构存在差异,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导致人们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等。因此,不同地区人们对失范的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这种行为方式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是正常的、规范的,可是当把它转移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则不一定正常,甚至失范。社会发展的必然便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融,社会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冲击,这也便是产生民族传统体育差异性失范的原因之一。
2.1.5 失范的时代性
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时代性表现在社会发展的历时性方面,主要是指处于同一地区,但由于时间段的不同,从而人们的行为意义、行为的价值标准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失范。以平安村寨为例,传统时期,村寨打扁担活动的行为意义是为创造大的声响来驱赶凶猛的野兽,提高生存机会;村寨打师公活动的行为意义是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能力。然而,到了现在,村民已经不用为被野兽吃掉而担心;吊肢楼变成了水泥砖瓦房,也不用为住宿环境的恶劣担心。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行为意义消失了,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失范了。这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意义的消失和匮乏,并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另外,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性失范也包括人们对体育的索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旧社会,由于政府对老百姓欺诈、压迫,苛捐杂税,使得民不聊生,“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漠不关心”不会是失范的标准,而应该是规范的标准。但是在如今,它却是失范的标准。
2.2 政策性的失误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
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在提出“当过于强调了文化的目标而与制度性手段相脱节的时候,失范便产生”[3]后,又提出了三种失范的可能:1)当产生自相矛盾的决策意见时;2)当决策者提供了很多价值选择,而个体却没有办法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价值时;3)当某些决策者提供的规范没有清楚的界定与其他规范的关系时,这种含混的状态让个体无法预知应对环境做出什么反应[33]。默顿提出的因决策的自相矛盾等因素引起的失范,本文将其归因于政策性的失误。这里则是特指由于政策的制定者自身认识的局限导致的失误,从而引起失范。这种解释失范的侧重点在于错误的政策导向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其解释的依据是政策本身的优劣因素、政策的价值基础因素、政策的表面与片面性因素、政策的实效性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2.1 政策偏差
由于政策偏差而导致的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主要指体育政策在编制之前就存在目标或价值上的错误或偏差,与我国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目标不符。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的,而有效管理又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体育政策必须建立在对实际情况及长远发展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然而,我国一些地方体育政策的出台随意性很大,完全偏离了这一原则。富禄和平安地方政府曾在响应中央“破四旧”、“封资修”等政策时,强令禁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拆毁民族传统体育载体,如鼓楼、芦笙柱、萨坛等。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很多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政策,如1984年的《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和2000年制定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但是,在地方具体的管理领域又难免会有所失误,这样也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平安村寨中所有经济发展的政策中没有发展体育的政策。在因为出现家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引发旅游业恶性竞争后,政府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顾全旅游业这个“大局”,同时,也是为避免麻烦,制定政策禁止诸如此类的活动。2006年端午节到来前夕,江西省鹰潭市政府出台《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集资、捐款打造龙舟或购买与划龙舟有关的器具,全面禁止划龙舟活动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源于政府的不作为或懒政,在问题面前消极躲避,一禁永逸。
2.2.2 功利性政策
由于功利性政策导致的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指政策的编制不是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而是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政府的某些利益目标。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利用政策的强制性功能与政策的合法性身份制造了大量的功利性政策。在平安村个案中,桂林市旅游局在平安实施的政策如“金秋旅游节”、“旅游商贸会”,完全是借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来吸引游客,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了功利性的手段。而广西田阳的“三月三”赶壮山,则更是实施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政策,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了艺术院校学生的表演,而当地老百姓只能在警界线外观看。
2.2.3 政策疏漏
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失范(脱序)的产生虽然有个人欲望的根源,但是社会化削弱和丧失了(政策制度)调整和控制的作用也是一个原因。”[1]杜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在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中的理解,则可认为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政策疏漏是指引导民族传统体育合理发展的政策在必要的时候出现了离场或削弱,从而,使人们在民族传统体育的行为上无所适从。我国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政策的制定者应该让制定的政策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确实为人们的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政策疏漏反映出地方政府有时候只服务于上级政府,不服务于老百姓。有时为了完成上级政府给的任务,他们可以对当地老百姓动用一切手段①当地政府仅90万元卖掉了平安村的永久性旅游开发经营权,引起当地老百姓极大不满,发生当地老百姓上访事件。。在平安村看得到最多的政策便是为了保护旅游局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强令农民必须延时几十天收割稻谷,来维护景点②稻谷在平安村寨的最晚成熟期一般是9月中旬,过了成熟期一周左右稻谷就会掉到田地里。而当地政府为了延长景区“秋如座座金塔”的景点,特别是十一黄金周旅游旺季增加看点,增加旅游公司的收入,政府强制出台政策让当地村民必须在十一黄金周以后收割稻谷。。因此,政策疏漏因素是导致平安村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直接原因。
2.2.4 矛盾性政策
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失范(脱序)的根源包括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僵化与变质,也包括社会制度层面相互间矛盾的扩大和对立,还包括社会制度层面发挥其基本功能的条件的丧失。”[1]杜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理解,则可认为是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矛盾性政策指政策从各个层面引导着具体行为者的行动,而当国家和地方政策都集中指向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一点时,却是相互矛盾的。矛盾性政策是源于编制政策的不同政府部门内在信息不对称,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度、村规民约大于国家民法,甚至宪法等超越权限行为,从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以平安村寨为例,省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中把“打师公”等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文化保护发展的行列;而平安村隶属的龙胜县公安局出台的地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就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许搞团体性聚众活动、不许搞宗教、派别、迷信等活动,违者给予刑事处分”,并把打师公活动纳入宗教迷信活动,把村寨联谊性体育竞赛纳入是搞宗教派别活动③以上资料来源于平安村寨的村规民约,而据村主任说,这一条村规民约是依据当地公安部门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制定的。。原则上来说,不同部门的政策应该是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政策之间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起着相互支持的作用,人们的行为选择才能有序进行。然而,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矛盾政策的存在必然导致人们体育行为选择的紧张。
2.3 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
渠敬东(1999)认为,“失范之所以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产生,……是因为执行者面前摆着许多可以选择或不选择、或然或开放的可能性。在各种可能性中,我们要么在犹疑不定之间做出选择,要么在自己内心中浮现出一片空白地带,无从选择。特别在社会转型及社会过渡时期,各种欲望、情感和意识不断的膨胀和涌现出来,……人们原有的经验图式或解释图式在人们行动筹划中已经力不从心。……执行者的思想产生了迷惘,在各种可能性之间,行动的方向产生了决择时的偏差……”[10]本文将社会学家渠敬东提出的因执行者思想的迷惘产生决择时的偏差,进而引起失范,归因于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在本文中则是特指在具体执行者主观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成因。这种解释失范的侧重点在于人的主观选择的“可能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其解释的依据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各种欲望、情感和意识会不断的膨胀和涌现出来制约着人们的体育行为选择,并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3.1 目标转移
目标转移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是指在人为因素干预下,民族传统体育目标从注重过程向注重结果的转变,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太注重结果导致比赛场面失控。例如传统龙舟竞赛,各地区基本上是把龙舟竞赛的目标建立在成功“夺标”基础之上。“夺标”成功不仅代表了村寨的荣誉,也代表了物质利益的获得。江西省鹰潭市西门村的碰“龙舟”事件、湖南省叙埔龙舟竞赛引发群众械斗打死人事件、湖北省荆州龙舟竞渡的群殴事件等,都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执行者在行为选择的过程中,选择了过分夸张的目标,出现的践踏规则的行为,引发了民族传统体育失范。
2.3.2 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是指集体或个人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或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抛弃了民族传统体育利益的行为。如富禄个案,传统时期,抢花炮组委会成员动机是非常单纯的,仅为了娱乐和交流。而最近几届抢花炮活动由年轻人接管后,就常因活动经费不明等问题让村民不信任。以前村民捐款搞活动非常积极。如今,除了商人捐款和政府部门捐款,村民很少捐款。当笔者随机调查一些村民,问起为什么自己的活动都不积极支持时,村民普遍的回答是:“现在抢花炮都是由居委会年轻的干部在搞,抢花炮活动每年政府和商人捐款都在3~4万元,这笔钱我们不知道是怎么花光的,很多年轻人用这笔钱为他们自己铺路子,我们不会捐款给他们吃喝玩乐……。”抢花炮的参与者参与抢花炮的主要动机则是看中了获胜得炮后的丰富奖品,他们是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才来参与活动的。在与历届花炮组委会主任的访谈中也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
张新忠老人在访谈中透露:“如果现在还收取去年抢得花炮的人还炮愿的钱,就没有人来了,人家不来啊!所以,最近这几年都取消了还炮愿了。”
文奇在访谈中透露:“他们都会来的,一来是来凑热闹,三月三是当地的民俗节日!二来参与抢花炮就和中奖一样,每一炮都有几千元钱的东西,大家都会动心的,不愁没有人来的……”
赖江秀在访谈中透露:“我敢保证,十年之内,人们都还会来,因为这里还有很多地方的村民很穷啊!富裕的村民可能看不上这些东西(奖品),但是别人还是很穷,你看不上,别人看得上啊,你不来,别人会来!十年之内我敢保证,还有很多村民看上这些东西都会眼馋……”
富禄村寨民族传统体育组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因素,虽还没有导致严重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混乱和无序,但也已经提出了失范的预警。
2.3.3 视角狭隘
视角狭隘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附于其内涵的狭隘化,使其丧失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适性或普遍性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原则上来说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公共物品,不具备专利式的私有性。但是,我国很多地区仍然存在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地区玩的活动项目,其他地区很少人去学。苗族的拉鼓活动,其他民族就认为这仅是苗族这个民族的祭祀活动,有它特定的含义,学了这类的活动就是背叛自己的老祖宗,会让人看不起。另外,视角狭隘还表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或改编上。如平安村的抛绣球活动,根据商业化的需要,改编为庸俗的婚俗表演,使它的内涵狭隘化。现在抛绣球的抛的过程,变成了年轻姑娘拿住绣球强行挂在游客的脖子上,然后拉住游客扮新郎,索要游客钱财。这就是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短期化行为,也是买椟还珠行为,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
原则上说,当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时,规范的调节手段就会对失范进行矫治,并最终使其步入正确的运行轨道。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规范的控制不健全或一贯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统包、统揽、统一规划,这就直接导致系统内部自我控制手段不发生作用或产生负面效果。
3.1 政府控制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手段
我国政府没有固定的控制失范的有效机制,而当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时,仅凭经验判断和常规的工作模式来处理失范的发生。另外,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在大部分政府的工作中始终是处于从属地位,或者说民族传统体育普遍成为政府的目的性手段。因此,当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时,政府则视其与政府的政绩工程有无本质上的冲突和矛盾,如果存在矛盾和冲突,政府控制失范的临时机制便产生,控制手段便进入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而如果没有明显的矛盾和冲突,政府一般是采取漠视的态度。政府的两种控制手段表现为强制干预模式和漠不关心模式。
3.1.1 强制干预模式
强制干预模式的工作思路为: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等因素发生矛盾和冲突)——影响政府形象——政府进入干预——民族传统体育被禁停(表面上看矛盾和冲突解决了)——加剧民族传统体育失范。
强制干预模式是政府从上向下的工作方式,表现为当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等因素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也就是失范发生时(这种失范的发生一般都是暴露政府对社会综合治理的不成功或政府在工作中因方式方法的缺陷而留下隐患),政府便动用各部门的人力物力,强制运行临时控制失范的机制,这种机制也是为维护政府形象工程的工具。机制向下的直接作用便是强制性“禁停”民族传统体育。也就是说,政府没有考虑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对民族传统体育采取“休克”疗法。这种强制干预方式不是在控制失范,而是让失范直接面对最后结果——民族传统体育的消亡。
在大跃进时期,广西禄村的抢花炮活动,政府觉得几万劳动力参与抢花炮活动是生产力的浪费,如果把这几万劳动力放到农业生产上,这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啊!当民族传统体育与农业大生产发生矛盾时,抢花炮活动被政府强制“禁停”,取而代之的是强制性的参与“锄田”、“挑大糞”活动。
2001年前后,在广西平安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时,却因一些附加的个人行为导致这种活动失范,即家庭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来了旅游业的恶性竞争,有损当地旅游形象。政府对这种失范的控制则是从上向下的工作方式,直接“禁停”这种活动。
2003年10月,江西省孝镇游神赛马活动被当地政府禁止,究其原因,为该活动开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达万人之多。活动中有抬菩萨游行和烧香祭祀的仪式,政府将这一活动划归为迷信和宗教派别活动。
2006年4月,江西省鹰潭市政府认为该市端午节“爬龙舟”活动带来一定程度的治安问题,即“爬龙舟”活动与政府心目中建设一个“良序的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于是政府控制这种失范的手段出台。政府采取强制性“禁停”手段,禁止全市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爬龙舟”行为,并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砸龙舟”运动。
表面上看,当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时,政府好像是控制住了失范的发生,其实是政府的“一禁永逸”的控制手段带来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失范。
3.1.2 漠不关心模式
漠不关心模式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生存空间消失,但与政府政绩无关)——民间上报政府——政府表现为漠不关心(由于控制失范的成本太高)——逐层向上推卸责任——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萎缩——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加剧。
漠不关心模式是政府自下向上的工作方式,表现为当政府从地方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这种失范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的社会土壤的逐渐消失导致的,它不与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相冲突,而政府想控制这种失范需要较高成本。因此,政府表现为漠不关心,或逐级向上推卸责任,最后任凭事物自由发展。
2003年6月14日,湖南叙浦因龙舟竞赛过分重视夺标的结果引发群体械斗,有300多人受伤,7人死亡。这种事件发生原因于政府对待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时,不及早采取措施,而是互相推卸责任的结果。一直以来湖南叙浦的“赛龙舟”活动,村民参与的热情都非常高。但是由于村民太注重比赛的结果,导致每举行一次“爬龙舟”活动,群体械斗就进行一次,这种群体械斗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以前,这种群体械斗因没有出现人命案,政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这种行为漠不关心。
这种事件也发生于其它国家,2010年11月22日,是柬埔寨传统节日“送水节”。该节日也是柬埔寨传统龙舟竞赛的日子。当日,柬埔寨首都金边钻石岛龙舟大赛共有420艘船参赛,每艘船搭载80名船员。由于政府一贯对这种活动的漠不关心,最终导致龙舟大赛之间发生骚乱和严重的踩踏事件,惨剧已夺去349人的生命,另有500人受伤。
这种漠不关心的工作方式是政府对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失范的普遍行为,其行为的结果也是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萎缩直至消失。
3.2 民间控制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手段
我国民间体育组织还处于幼稚期,其功能尚不健全,控制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机制更不完善。民间组织始终是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控制的积极力量,当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时,民间组织控制失范的机制自动运行。但由于我国民间组织的实际状况,控制的手段存在局限性或仅限于一般的操作性层面,即一般采取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编和改造的方式来控制失范的发生。民间控制手段过于重视时代性和“有用性”,而忽略了民族性;过于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附加功能而忽视了其本质内涵。这种控制手段虽在表面上控制了失范的发生,但其实质是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畸形变异,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生更深层次的伤害,导致更严重的失范。
3.2.1 所谓的与时俱进模式
与时俱进模式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矛盾)——民间体育组织者控制进入——民族传统体育突出时代性(表面上看问题解决,其实是完全抛弃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核)——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加剧。
所谓的与时俱进模式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片面追求与时代同行,与国际接轨的工作方式,其表现为当民族传统体育出现不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时,民间组织控制失范的机制便自动运行,但这种机制的控制手段缺乏规范性的指导,仅凭个人意识感觉所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跟着感觉走”。在没有理性的指导下,必然带来控制的失效或误导。如前一段时期出现的将民族传统体育用国际竞赛惯例进行改编、改造,想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全球化发展道路(或想让我国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会,以奥运会竞赛模式进行改造),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突出了普遍性,缺少了特殊性,文化走向了普同,丧失了民族性。我国民间对民族传统体育失范进行与时俱进的模式的控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对武术、舞龙和舞狮的改造。这是被中国学者普遍公认的“买椟还珠”行为,更是盲目性追时髦、赶潮流式失范。
3.2.2 实用性模式
实用性模式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发生(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与实用性的矛盾)——民间体育组织者控制进入——民族传统体育突出其工具性(表面上看问题解决,其实是过度开发使民族传统体育畸形变异)——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加剧。
实用性模式是民间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价值的工作方式,表现为当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某种失范,如人们感觉对其的索取越来越少或民族传统体育所能给予人们的越来越少,民族传统体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欲望需求时,民间组织的控制机制便也自动运行,机制的控制手段也开始进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但是,民间组织不知道哪些是可以改动,哪些是不可以改动,缺少规范性的控制标准,导致控制进入时仅注重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附加功能,解决表面矛盾;或者在改编和改造的过程中,始终受人们实用价值观左右,最后把民族传统体育演变成了为人们谋求经济利益的工具。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之本质逐渐边缘化,或民族传统体育畸形发展。广西平安村由于社会变迁,村寨产业基础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以旅游业为主,以前建立在农令节气基础之上的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其“有用性”,出现了失范的状态。
4.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矫治需要规范创新
文化的进化或“新陈代谢”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不能例外。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归因之一也在于其发展与文化、社会发展规律的矛盾冲突上。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文化目标的分裂和重组,使得依附于社会文化土壤而生存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统遭受了重创。失范的矫治是完善或重构这一组织系统,以弥补和修复偏差,建立新的稳态。完善或重构民族传统体育系统需要规范创新。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矫治需要规范创新,指的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提出新的行为规则、责任或“游戏规则”,以减少决策的盲目,减少矫治失范的成本和提高矫治的效率;提出新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一般规则框架,以维系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序性。规范创新不仅仅是向社会提供一套民族传统体育行为的框架,更重要的是,通过该框架向社会提供一个明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目标、行为目标,为政府官员和民间大众形成合理性的行为规范体系奠定基础。
4.1.1 规范创新的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之一:前人的努力
提出规范创新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体育学者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里面就隐约觉察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规范的缺失,并一直试图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构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标准,虽他们没有明显提出“规范创新”一词,但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熊晓正先生明确提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目标,即“以科学化求生存,以社会化求发展,以民族化跻身于世界体育之林”[14],并且指明我国政府在制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战略时要澄清认识,改变一些传统习惯与传统观念,要以“一体化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国际体育民族化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15]为标准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2.理论依据之二:社会解组论(Social Disorganization)
社会解组论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Charles Coo-Iy)、托马斯(W.l.Thomas)和奥格本(William Ogburn)提出来的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7]。社会解组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失去规则。社会解组的三种形式是:无规范、文化冲突和崩溃。那么,社会解组的三种形式同样适用于体育失范。无规范: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控制机制中没有一个现存的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动时,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便产生,失范的矫治需要规范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控制有合理的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文化冲突:当民族传统体育控制机制中有两种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同时并存,使人们无所适从,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便产生,失范的矫治需要规范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控制机制中的价值规范从冲突走向融合;崩溃:当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体系与规范体系完全混乱,人们的控制行为或者符合一方的期望,却同时违背了另一方的期望,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产生,失范的矫治需要规范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体系与规范体系相一致。
4.1.2 规范创新的实践依据
1.实践依据之一:国外民族传统体育的经验
一些国家在其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曾面临严重的民族传统体育问题,如韩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Saja-Chum”的传承。“Saja-Chum”运动有点像中国的“傩舞”,但更像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舞狮”运动,是通过活动者带着狮子的面具,模仿狮子的动作来寓喻自身之强壮,从而战胜灾难,驱魔避邪。“Saja-Chum”运动最早流行在宫廷贵族中,后来慢慢流传到民间。在韩国社会的变迁中,这种活动也出现过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同样的失范,即被世俗化或成为舞台粗俗的艺术。然而,韩国民间没有让事态发展下去,而是及时地对“Saja-Chum”传承进行了规范创新。这种创新的规范是以省政府出面,把“Saja-Chum”这种活动作为一种庆典活动,或者说是依托于一个大型的庆典活动来进行传承。在韩国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规范创新中,并没有改变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意义,而是很注重传承其原始的积极意义。如在“Saja-Chum”运动中,处处要体现狮子的力量、勇敢、大胆和激情。把现代人所缺少的特征通过活动的身体表现出来,并且在活动仪式的过程中,也附加一定地区和时代的内容,从而使活动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韩国“Saja-Chum”的成功传承得益于控制机制的引导,而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又得益于控制规范的创新,从而使它顺利通过了那个对于韩国民众来说的不景气的时代,或者叫“转型时期”。
同样的,日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则与其他国家不同,是通过民间组织自下而上开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控制的规范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日本的“Soma-Nomaoi”(Wild-horse Chasing)的成功传承。“Soma-Nomaoi”是中世纪起源于日本“Soma”部落①“Soma”部落是由“samurai class”组成的,“samurai class”主要是指武士、陆军军官阶层。,其开始是让武士骑在马背上追赶和捕获野马,以此来进行军事训练。17世纪“Soma-Nomaoi”变成了日本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是当1868年日本的“Soma”部落消失后,“Soma-Nomaoi”运动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然而,这项活动却在民间规范创新的基础上并没有消亡,而是把这种活动做为一种传统的节日活动在古老的“Soma”地区开展。以后,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下,“Soma-Nomaoi”也出现其社会发展下的必然性失范。特别是在日本旅游业的影响下,出现了活动时间与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冲突,出现了日本政府规定市民不准养野马等政策与活动中需要野马等的矛盾。在这些矛盾面前,日本民间的控制机制在失范发生时进行了失范控制机制运行的规范创新,以新的规范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日本“Soma-Nomaoi”运动不断在规范创新的控制下,矫治失范。他们采取了从1904—1978年的三次更改活动日期的规范控制,采取了以增加追赶圣旗而不是追赶野马的比赛手段进行控制失范,通过不断规范比赛程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服务于社会,通过政府出台无形文化法律来传承这项活动,在所有的控制手段中始终没有逃离传承其骑兵社会的传统价值规范。从而使“Soma-Nomaoi”得以寻找到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使“Soma-Nomaoi”运动至今活力十足。
2.实践依据之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教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笔者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减少,而仅有项目开展的规模也越来越小。如广西壮族2001年保存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统计结果为134项,而到了2006年就仅存40项左右。另外,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规模和分布地区来说,也大面积萎缩。以前大部分项目是“遍地开花”,而如今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还存在星星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痕迹。
总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无论是放眼世界,还是着眼国内,规范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尽管规范创新的表现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事物是发展的,规范也是发展的,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规范,才能避免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才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失范的控制有据可依、有章可寻,才能顺利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过渡与转型,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传承。
4.2 规范创新的内容
社会学家通常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规范有正式的,又有非正式的。正式的规范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往往能被社会成员普遍理解[32]。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主要是强调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一实体的特征及行为准则,提出的规范创新主要是针对组织、形式、内容、意义、目标、动机、路径等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变量提出规范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现有规范的转换和建设,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沉浸的可能性。
规范创新的第一层含义是就组织因素而言的。据调查,只有民族传统体育组织规范,体育行为者才能沉浸于活动之中。美国社会学家利奥·斯罗尔(Leo Srole)在归纳个体层面上失范的特点时划分了第一种失范纬度,即“个体是否感觉到社区领袖离他们很远,并且对他们的需要漠不关心”[35],这是斯罗尔在考察了美国城市社区组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能引起社区人行为失范的因素。在矫治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时考虑的组织问题,同样适用斯罗尔提出的这一点。民族传统体育组织规范就包括组织始终在体育行为者的周围,组织的行为是可持续的,不是随意的。应该时时刻刻让体育行为者感觉到组织领袖(某些场合可以理解为政府)始终与他们在一起,而不是漠不关心。
规范创新的第二层含义是就目标因素而言。据调查,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注重过程目标,体育行为者才能沉浸于活动之中。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体育行为者对活动结果的过分追求。默顿曾经指出,越轨行为的发生源于美国文化的成功被等同于金钱的成功[3]。这里金钱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如果把赚到钱等同于人类在世上成功地生活过,而没有赚到钱的人是不是在世上白活了?这种观点是荒唐和可笑的。我们知道,没有过程的人生不叫人生。同样,没有过程的体育也不叫体育。当行为的目标注重结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失范将暗中滋长。因此,新规范认为在矫治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中就要强调“重过程、轻结果”。
规范创新的第三层含义是就形式因素而言。根据调查,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注重形式,体育行为者才能沉浸于活动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都是以它的活动过程和仪式来体现的,这也叫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都具有它的特性,它的仪式或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是该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的实存态。如果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丢失了,何谈存在。舞蹈艺术和体育的最大区别,应该首先表现在它们的核心形式上。因此,新规范认为,不管民族传统体育如何改编、改造,但不能丢失它的核心形式。否则,篮、排、足球运动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可以改编成击鼓传花。
规范创新的第四层含义是就内容因素而言。根据调查,只有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充实,体育行为者才能沉浸于活动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是人类精神情感通过体育载体的表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逐渐不能表达人们过于丰富的情感。于是,旧内容在人们不断放弃中变得虚无了,活动变得没有吸引力了。新的规范认为,内容可以是形式的含义,也可以超越形式之外,借助形式来表达另一种时代所赋予的人类新需求。有时可以借助一种大家都容易接受,而且,有群众基础的活动形式来表达另一个主题,如借助“迷信”、“宗祠”活动来表达与之相反的主题,即人类认同的需要、交流交往的需要、求偶的需要、娱乐的需要等。
规范创新的第五层含义是就意义因素而言。根据调查,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意义丰富,体育行为者才能沉浸于活动之中。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认为:“失范可以被理解为特定的社会成员能够对行为不断产生意义匮乏的社会系统状态,失范的根源不在于这些成员缺乏获得他们所需的能力和机会,而在于他们对这些需要没有明确的认识。”[3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根源是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对他们的参与行为“不断产生意义匮乏”(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认识到他们有这种参与需求。因此,新规范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存民族传统体育原始意义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的社会意义或精神价值,让社会来选择体育,而不是体育来选择社会。
规范创新的第六层含义是就动机因素而言。根据调查,只有民族传统体育建立内在动机,体育行为者才能沉浸于活动之中。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失范是因为社会无力约束人们无限的欲望和要求,因为个体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规则系统一旦解体,则人的欲望就会无限制的扩张。”[28]杜尔凯姆的理论可以解释为,当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动机是基于物质和金钱的利益这样的外在动机时,由于物质、金钱等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必然带来人们行为的矛盾。特别是理性“经济人”前提、人的需要偏好的多样性前提、有限理性前提和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影响,都将直接导致人的行为的短期化。因此,新规范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建立在以自我成就或纯粹乐趣或价值实现的内在动机之上,才能提供体育活动者比较稳定的行为动力。
规范创新的第七层含义是就路径因素而言。根据调查,只有民族传统体育走综合化发展之路,体育行为者才能沉浸于活动之中。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由于社会是以有机体的形式存在的,它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协调地发生联系,可以为各种需要提供必备的功能,社会机体在相互匹配的结构模式中,始终处于正常的周转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社会事实都是普遍的和规则的,都把社会本身作为自己的起点和目的。然而,失范却意味着对这种社会整合模式的分解和破坏。”[10]民族传统体育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就相当于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综合地发生效用,可以为各种需求提供功能,可以规避和平衡各种矛盾。而一旦这个综合体瓦解,这种平衡态就被打破了,单个器官能够分泌消化液,但它就未必具有吸收功能、免疫功能,所以失范是必然的。因此,新规范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比走分化发展道路更具免疫力。
1.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微观基础在于行为人的价值偏好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选择必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正、反两个方面影响导致不同的演变。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负面演变,是本研究的重点,称之为“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在结合中西方学者对失范的理解及个案考察的社会事实基础上,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宏观层面的失范是指在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因社会内部诸因素的相互矛盾,产生的对民族传统体育约束力失效的状态,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规范、秩序和制度体系等的瓦解;微观层面的失范是指民族传统体育行为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行为理性的作用下出现的违反规范的行为。前者是规范本身的失范,后者是规范对象与执行者的失范。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成因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导致的,它包括社会正常运行发展下出现的失范的绝对性、客观性、复杂性、差异性和时代性;成因之二是政策性的失误导致的,它包括政策偏差、工具理性政策、政策疏漏、矛盾性政策等因素;成因之三是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导致的,它包括行为者执行目标扭曲、利益驱动、视角狭隘等因素。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控制特征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强制干预模式、漠不关心模式和民间组织的与时俱进模式和实用性模式。
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矫治需要“规范创新”能。规范创新主要是针对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现有规范的转换和建设,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认识,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规范创新主要包括规范组织行为,重构组织体系,避免组织对民族传统体育漠不关心;选择合理目标,防止利用失范;突出民族特色,保存核心形式;通过意义转接,确立新的价值认同。同时,提出各级政府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理论层面必须规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控制体系;在实践层面必须推动社会改变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的目标选择,必须发展壮大民间体育组织的力量,引导民族传统体育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1][法]埃米尔·杜尔凯姆著.自杀论[M].钟旭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12,207,211,210.
[2][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0.
[3][美]罗伯特·默顿著.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61,264,266,320-341.
[4]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7.
[5]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55.
[6]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扉页.
[7]葛忠明.社会问题过程及其实践空间[J].文史哲,2003,(5):138.
[8]胡塞尔著.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3.
[9]齐炳文.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3-5.
[10]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宋林飞,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2-23.
[1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75.
[13]王庆功.现代管理学[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162.
[14]熊哓正.机遇与挑战——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浅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14(4):26.
[15]熊晓正.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史,2000,(6):9-10.
[16]张红霞.动机过程对青少年网络行为意向的影响模型[J].心理学报,2008,40(12):51-62.
[17]郑国华.城镇化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对江西省“孝镇”民俗体育的个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7-14.
[18]郑国华.对西部典型村寨体育变迁的个案考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44-52.
[19]郑国华.理性选择与社区体育行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8-24.
[20]郑国华.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0):82-98.
[21]郑国华.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类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66-70.
[22]郑国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15-24.
[23]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7-18.
[24]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2.
[25]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7.
[26]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9.
[27]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0.
[28]朱力.变迁之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
[29]CHANG SAHUN.Study of Korean Traditional Dance[M].Ilji-Sa,1977:130-131.
[30]DECIEL,RYAN R M.The w hat and w 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 Inquiry,2000,11(4):227-268.
[31]H IDEA KIOKUBO(Ed.).Local Identity and Sport:Historical Study of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M].Sankt Augustin:Academia Verlag,2004.
[32]KIM,KYUNG-HOI.Local Identity and Sport:Study of Symbolism of Exp ression in Saja-Chum[M].Sankt Augustin:Academia Verlag,2004:170.
[33]PARSON T.“Durkheim”,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M].New Yo rk:Macm illan and Free Press,1968:316.
[34]SANADA,H ISASH I.Local Identity and Sport:Transformation of“Soma-Nomaoi(Wild-horse Chasing)”in Fukushima,Japan[M].Sankt Augustin:Academia Verlag,2004:234-235.
[35]SROLEL.Social Integration and Certain Corollaries:an exp loratory study[J].Am Sociological Rev,1956,21(12):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