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本余
竞技蹦床进入现代奥运会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影响力在逐年的扩大,开展蹦床运动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在第29届奥运会之后,国际体操联合会为了保持蹦床运动的健康、快速发展,使比赛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要求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在比赛中引入客观的评分指标。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经过多次的讨论和征求各国体操协会的意见,决定将飞行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引入蹦床运动的评分领域,并在2011年1月正式实行。本研究对参加2010年第27届世界蹦床锦标赛预赛前16名和决赛8名男子运动员比赛动作的飞行时间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明确当前飞行时间的基本特征及对运动员成绩和名次的影响,进一步明晰我国运动员在飞行时间上的优势和不足,为巩固和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竞技实力提供参考。
2.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0年第27届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子预赛前16名运动员的第1套、第2套以及决赛套8名运动员的飞行时间为研究对象,共计40套动作。
2.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查阅了相关文献。
根据伦敦奥运周期国际蹦床评分规则的变化,对国家蹦床队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及部分国际级蹦床裁判员进行了访谈,以便把握国际蹦床评分规则的发展方向和引入飞行时间后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带来的影响。
利用SPSS 12.0对获得的第27届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子预赛前16名运动员的第1套、第2套以及决赛套的飞行时间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3.1 飞行时间的定义及成绩的表达
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对飞行时间给出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即指运动员实际完成单个动作的腾空时间之和,不包括选手压网和起网的时间。通俗的理解就是运动员在网面以上完成动作的时间之和。为了准确记录和表达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专门推出了飞行时间计时设备,该设备只对运动员网面之上完成的动作进行计时,并将各单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相加得出总的飞行时间。与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提出飞行时间相对应的,是我国自2002年起就在全国比赛中使用“腾空高度”加分这一特定规则,即根据运动员完成比赛的实际时间来决定是否给运动员“腾空高度”加分,加分等级分为0.1分、0.2分和0.3分。具体操作方法是当运动员预跳结束即将触网瞬间时开始开表计时,到运动员最后一个动作完成下落即将触网瞬间停表,计时过程包括运动员压网、起网和腾空的时间。这两个操作定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计算运动员的“压网、起网时间”。
通过上述对操作定义的描述,飞行时间相关的几个要素包括:1)飞行时间是运动员完成单个动作腾空时间的总和;2)由于受运动员身高、体重、网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计算飞行时间时应去掉运动员的压网和起网时间。据此将飞行时间定义为:按照国际蹦床评分规则的要求,用电子计时仪器准确记录的,运动员连续完成10个翻转动作的腾空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运动员如果出现动作中断,则只计算其实际完成动作的腾空时间。按照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的规定,腾空时间以秒来计算,精确到千分位,如第1套动作的飞行时间为17.889s。关于飞行时间成绩的表达则直接将“秒数”转化为“分数”,即运动员的飞行时间是多少秒,在计算成绩时就是多少分,比如17.889s在运动员成绩构成中就是17.889分。
3.2 飞行时间对运动员比赛名次的影响
自国际蹦床技术委员会决定引入飞行时间这一评分因素后,各国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就一直在探讨飞行时间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影响。为了便于表述,在论述中将未加入飞行时间的统计称为“旧规则”,而将加入飞行时间的统计称为“新规则”。通过统计发现,飞行时间对运动员预赛名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前16名运动员中,有13人的名次发生了改变,占统计人数的81.3%(图1)。另外,在16名运动员中,名次最大变化为上升3位和下降3位,进一步说明了飞行时间对名次影响的程度。
图1 蹦床新、旧规则对男子运动员预赛名次的影响示意图
与预赛一样,飞行时间同样对决赛名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图2)。在统计的8名运动员中,有5人的名次产生了变化,占统计人数的62.5%。值得关注的是,加入飞行时间这一评分因素后,决赛第1名和第2名的名次互换,变化更大的是第4名直接下降到第7名,下降了3位。
图2 蹦床新、旧规则对男子运动员决赛名次的影响示意图
3.3 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飞行时间的对比分析
3.3.1 第1套动作的飞行时间比较分析
由于第1套动作只计算2个动作的难度分值,其成套动作构成仍以1周空翻为主体。因单周空翻动作技术相对简单,运动员在压网、起网、领臂等环节上动作到位,使单周空翻动作表现出高飘、展体充分、下落保持时间长等特点,这些特点使运动员的飞行时间明显高于第2套和决赛套。图3显示,前2名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8.070s以上,而其余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7.250s以上,平均值为17.674s,我国4名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高于平均值。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叶帅和陆春龙在第1套动作的飞行时间上已具备了较大的竞争优势,他们的飞行时间在16名运动员中排在前2位,但涂潇和董栋的飞行时间在训练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他们的飞行时间分列第6名和第7名。从成绩特征来看,陆春龙与叶帅飞行时间相差0.220s,与涂潇相差0.530s,与董栋相差0.555s,而第8名与第1名运动员相差0.600s,第16名与第1名运动员相差1.040s。这充分说明飞行时间对预赛第1套动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运动员技术上的不足。由于第1套动作的竞争焦点集中在成套动作的质量和飞行时间这2个因素上,因此,我国运动员应在训练中逐步提高飞行时间的成绩,处理好飞行时间和动作质量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图3 中、外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第1套动作飞行时间比较示意图
3.3.2 第2套动作的飞行时间比较分析
在2005—2008奥运周期,受旧规则的影响,第2套动作的主体是两周翻转动作,运动员在成套动作构成中一般只有3个三周空翻转体动作。而在伦敦奥运周期,受新规则的影响,第2套动作的主体虽然还是两周翻转动作,但三周空翻转体动作的数量有所增加,一套动作中运动员通常是4个三周空翻转体动作,个别运动员的三周空翻转体动作达到了5个。因三周空翻转体动作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动员完成成套动作的难度,进而对飞行时间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图4表明,前2名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8.005s以上,其他运动员均在16.145s以上,平均值为17.125s,我国4名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高于平均值。
图4 中、外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第2套动作飞行时间比较示意图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第2套动作的飞行时间具有明显的优势,前5名运动员中我国运动员占了4个席位,叶帅排名第一,陆春龙、涂潇、董栋分列3~5位。从成绩特征来看,俄罗斯运动员乌沙科夫为18.005s,仅比叶帅少0.035s,比第3名陆春龙多0.260s,比涂潇多0.630s,比董栋多0.685s,应引起我国运动员的重视。与其他运动员相比,叶帅比第8名运动员高0.775s,比第16名运动员高1.895s,这进一步说明飞行时间对第2套动作成绩的重要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难度和技术上的不足。由于第2套动作的竞争焦点集中在动作的难度、动作的质量和飞行时间这三个要素上,因此,在训练中要处理好飞行时间、动作的难度、动作的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成套动作成绩效益的最大化。
3.3.3 决赛套动作的飞行时间比较分析
据统计,运动员在决赛中一般使用预赛中的第2套动作。在此次比赛中,除1名运动员失败和俄罗斯运动员乌沙科夫提高了动作难度外,其他6名运动员在决赛中均使用的是预赛第2套动作,占参赛运动员的75%。因此,决赛套动作的飞行时间和预赛第2套动作的飞行时间高度相关。图5表明,决赛套的飞行时间均低于18.0s,最高为17.795s,其他运动员均在16.785s之上,均值为17.287s,略高于预赛第2套动作。
图5 中、外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决赛套动作飞行时间比较示意图
从图5可以看出,叶帅和董栋的飞行时间位于前2位,表明我国运动员决赛套的飞行时间在世界级运动员中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叶帅的飞行时间比预赛第2套动作少了0.245s,董栋比预赛提高了0.255s,说明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还不太稳定,应在训练中重点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和稳定性,合理发展成套动作的难度。从成绩特征来看,董栋和叶帅相差0.220s,第7名和叶帅相差1.010s,进一步说明飞行时间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飞行时间,势必会成为每名运动员训练的核心之一。同时,飞行时间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对运动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动作的时空结构及动作的位移、动作的准确性等均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均对成套动作的质量起着直接的正面或负面作用。因此,我国运动员飞行时间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持已有技术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之上,稳步地推进飞行时间的提高,切不可因单纯追求飞行时间的提高而破坏已有的技术优势和动作质量。
1.飞行时间是指按照国际蹦床评分规则的要求,用电子计时仪器准确记录的,运动员连续完成10个翻转动作的腾空时间。其成绩的表达是直接将“秒数”转化为“分数”。
2.引入飞行时间对运动员名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预赛前16名运动员的影响率达到81.3%,对决赛运动员的影响率达到62.5%。
3.预赛第1套动作前2名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8.070s以上,而其余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7.250s以上,平均值为17.674s。我国运动员在第1套动作的飞行时间上已具备了较大的竞争优势,但还应在训练中逐步提高飞行时间的成绩,处理好飞行时间和动作质量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4.预赛第2套动作前2名运动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8.005s以上,其他运动员均在16.145s以上,平均值为17.125s,飞行时间明显低于第1套动作。我国运动员第2套动作的飞行时间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运动员间的差距较大,建议在训练中处理好飞行时间、动作的难度、动作的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成套动作成绩效益的最大化。
5.决赛套的飞行时间和预赛第2套动作的飞行时间高度相关,决赛套的飞行时间均低于18.0s,最高为17.795s,其他运动员均在16.785s之上,均值为17.287s,略高于预赛第2套动作。我国运动员决赛套的飞行时间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存在比赛中发挥不稳定的缺点,建议在训练中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质量,合理发展成套动作的难度。
[1]冯本余,李东建.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网上个人决赛动作的难度选择与编排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137-139.
[2]刘兴.第28届奥运会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竞技实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62-65.
[3]刘兴.新规则对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院学院学报,2006,25(2):9-12.
[4]刘伶燕.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规定动作完成质量对比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678-681.
[5]国际体操联合会.国际蹦床比赛评分规则[S].2009.
[6]国际体操联合会官方网站[EB/OL].www.fig-gymnastic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