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传豹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 部,江苏 南京 21001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体育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存斗争与宗教活动,因此,体育之本质离不开生活,是生活孕育了体育[1]。《体育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体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学习有用的体育,体育要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然而,受到多年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内容脱离青少年生活和社会现实,学生的学习锻炼似乎成了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学生只有年复一年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没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体育教学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2]。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无灵气、无生气、被动应付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体育教学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更无处可谈了。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是死书本。”[3]因此,体育教学应该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注重参与、享受生活、感悟人生,让体育走进学生生活,让体育回归生活。可见,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让体育教学回归生活,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势不可挡的潮流。
体育教学生活化在本文中可以这样来理解:学校体育教育要始终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要将学生从抽象的教材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生活的爱,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从而自发地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获取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学生活化最终关注的是学生体育生活化,即体育是否真正走入学生生活,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否形成。它的意义在于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力,促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4]。
体育新课程教学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关注学生的经验,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强化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所谓“生活化”的教学已“变味”、“走调”。
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导致了许多生搬硬套和流于形式的现象。如“快乐体育”思想的盛行,使得一些体育课堂变成了玩乐课堂、变成了变相的“放羊式”课堂,表面看教师和学生其乐融融,实际上学生并未能获取真正的体育知识与生活体验,使得快乐体育流于形式、幼稚肤浅,学生也无法从中受益。我们应明确,生活化教学并非为生活而生活化,也不是脱离运动技术教学。只有技能和体能同时发展,才是所提倡的生活化教学。
体育教学中“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因此,体育生活化教学在学习材料的运用上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保持“零距离”[5]。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某些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体育生活化的教学,却偏离了学生生活实际,造成与学生已有经验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体育教学回归生活,是塑造学生、发展学生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场景,不是牵强附会地创设生活情境[6]。这样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然而部分教师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学,而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照搬生活场景。例如,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中,有的教师为了创设逼真的生活情景,将一些非体育性教材,如“南瓜、箩筐、扁担”等实物搬上课堂。表面来看,课堂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比较“新颖”,学生兴趣很高,但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一种“作秀”,在平时上课中无法推广与借鉴。这些不恰当的创设情景使得体育课的性质和教学性质变了味道,也使体育教学设计出现了肤浅化和幼稚化的倾向。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的现象,如形式化欠持久性的阳光体育、实施理想化的快乐体育“乌托邦”等,是很有启发的[7]。因此,体育教学要将生活中丰富的体育资源经过选择、吸收,创设一些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改善生活,学以致用。我们应走出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误区,通过以下途径,让体育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引导学生带着体育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体育,学会用生活的眼光审视体育,体验体育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体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依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因此,教师应明确生活化的态度,端正自身的教学定位,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改变原始的压制与被压制、主动与被动的不良师生关系,充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陶行知先生还提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生活是一切活动与智慧的来源。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8]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意识为宗旨,结合学生校内外生活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结合学生未来社会职业特点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生活紧密相连,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式促进学生把握体育的实质,充分展示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体育经验,创造健康生活。
1939年陶行知在答复一位朋友的信中说道:“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因此,体育教学终究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必须把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和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塑造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标。可能生活能够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学生对已有生活的认识,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生活为根本着眼点,将认知、情感和意志目标都纳入到教学目标范畴。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技能服务,更重要将体育视作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学内容应该是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生活化。新课程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把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突破口,减少纯技术性的、缺乏生命力的内容,增加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有较浓厚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技术性难度不是很大且能适应终身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充分发掘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体育教学,力求每一寸空间都释放出温馨的生活气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教师可针对性地创设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情景”,在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经验和生活阅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使学生处于生活的氛围中,充分感悟体育的魅力,使学生与素材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9]。如大力开展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项目;创编适合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锻炼内容,如椅子操、呼吸操、保健按摩等。这些锻炼方法简便、经济、实用、实效,对场地和时间又无严格的要求,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让学生终生受益,是体育生活化的最佳手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学生活化就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10]。我们必须对生活化的内容做出教材化的改造,寻求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学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11]。学生学习这些技能,不只是把它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去掌握,而是把它看作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站在自身的经验和时间中理解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三大主张之一[12]。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他认为,“做”是一实践,一种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一个过程。他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的基础上又加上“行动”的环节,成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这六步思维法,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我们今天新课改呼唤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体育学习中,不应让学生仅仅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他们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知识技能。教师也应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跳的练习时,教师不先教技术动作,而是让学生模仿小白兔、小袋鼠、小青蛙的跳,并穿插惊险游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跳法进行创造,想出各种与跳有关的游戏,如跳绳、摘果子、单跳追拍等,学生跳法多样各异,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重复模仿、机械枯燥练习等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克服单一呆板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不再是一个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过程,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感悟教材,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兴趣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
在当今社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经典的魅力,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学习和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今教育无疑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在我们内化陶先生的思想精髓的同时,要结合其它教学思想之优点,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努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体育来源于生活,体育也必然服务于生活。生活是体育教学的现实基础和源泉,体育教学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体育教学对生活的遗忘。因此,体育教学要想获得坚实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必须植根于生活,只有真正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部分内容,促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终身受益匪浅。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权威性,应突出交互主体性,追求所有教学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互动,创造生活性的情境。
[1]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 25 (3): 96-99.
[2]王海荣,张博.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6): 28-30.
[3]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 23 (4): 99-102.
[4]马勇,林长圣,陈建标,等.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及其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 23 (4): 103-105.
[5]张红.浅谈体育生活化教学的误区[J].体育师友.2008 (1): 36-38.
[6]高力翔,王步.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永恒主题——实现人的现代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 23 (6): 16-20.
[7]刘英杰.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4 (5):98-100.
[8]朱清华.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的探索[J].高校论坛, 2009 (2): 54-56.
[9]丁丰斌.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3): 81-89.
[10]程传银,邹兰.纵论我国近现代主要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 24 (3): 15-18.
[11]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33-35.
[1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学科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