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

2011-12-07 05:33李在辉61004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外语系后备成都

李在辉610041

(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四川 成都 )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

李在辉610041

(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四川 成都 )

以体育翻译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互动发展为基础,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以及实施效果三方面论证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复合式、应用型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实施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缘起于近年我国体育领域对翻译人才持续增加的现实需求与体育翻译人才供给短缺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成都体育学院的改革实践,开发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翻译人才教学模式,以突破传统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从而解决体育翻译人才短缺的问题。

1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需求状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国际性体育赛事的频繁举办和越来越多的涉外体育交流与合作,使得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凸现出来。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登记的我国重要体育赛事所做的统计显示,从2002年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平均每年举办的重要国际性体育赛事在60次以上,如果再加上一些专项赛事和特许赛事,以及地方发起和组织的国际友好赛事,我国年均举办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应在100次左右。每一次体育赛事或活动从申办、组织到实施都离不开体育翻译人员的参与。仅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专业体育翻译人员接近10 000人[1]。体育翻译活跃在赛场内外,参与到比赛内外的各个环节,是各个环节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2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指人才的培养需要符合我国体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既要着眼于全国体育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更要着眼于体育事业国际化的要求。根据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目标的规划培养翻译人才,进行人才储备。从赛事领域来看,重点培养滑雪、登山、汽车、漂流等体育旅游方面,以及拳击、跳伞、高尔夫、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电子竞技、水球、自行车、武术、赛马、田径、体操等竞技体育方面的翻译后备人才;从人才结构来看,着重储备比赛翻译、赛事报道翻译、信息翻译、外宣翻译、训练翻译、会议翻译、商务翻译、生活翻译等应用型翻译人才;从翻译层次来看,以培养联络口译人才和信息笔译人才为主,并根据后备人才的实际运用能力适当向高级翻译人才靠近,特别是能从事赛场翻译和赛场、会场同传的翻译人才。

以发展能力为目标是指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工作和翻译能力的训练上。把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进行衔接,通过大量实践锻炼,使培养出的体育翻译人才无需进行额外的赛前翻译能力强化训练就能从事体育翻译任务。

复合性是指体育翻译是由英语和体育两大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型学科,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同时还要掌握体育知识,具备外事、文化、新闻、教育、经贸、旅游等广泛的知识。

应用性是指体育翻译人才能够熟练的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中。

3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及特点

3.1 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强调全面性和复合性,将体育融入英语翻译,在英语翻译中又含有体育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变1+1=2为1+1>2,即形成复合的体育翻译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翻译教学的规律,将四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基础阶段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高年级阶段的任务是在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学习体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增强对体育的敏感性,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体育翻译、体育交际的能力。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在2002版、2004版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几经修改,设计了融合英语和体育内容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类主体课程。

3.2 课程体系的特点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课程体系根据体育翻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设置,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的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合的课程体系,其特点如下:

(1)强化英语教学特色。英语是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开设大量英语技能类课程,在体育专业课程中采用英语教学或英语教学。

(2)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的主体课程,旨在传授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文设计的课程体系在这部分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且在时间上对其分散安排,让学生从刚入校时就开始接触此类实践性课程,成果在起初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体育有全面的感性认识,搭建起思维的框架,有利于后续学习的系统性。然后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中,能够不间断的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扩展实践的深度。

目前平台已承接全国用户规模达10 000个,300家企业及代理商接入系统平台,8个区域数据中心;全国合作运营光纤传输网络范围达到14 000多公里,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目前是装备制造业中最大的分布云网络平台综合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

(3)扩大专业限选课范围。选修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为培养应用型的国际化体育翻译人才服务。选修课课程设置一定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这部分根据课程性质模块列出主要的专业课,增设特色课程模块,如运动项目英语、外交学导论和商务英语等,突出选修课程的涉及范围。

(4)增设专业任选课类目。进一步扩大知识的外延,多角度全面的为体育外语外事专业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利用成都体育学院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大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增设传播和沟通技能课程,以及多样化的人文鉴赏课程,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加强并拓宽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实现文理渗透、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志愿从中进行选择。

通过全面、复合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掌握过硬的英语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体育翻译技能和扩大体育专业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翻译后备人才。

4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4.1 教学方法上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3]。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教学任务片面的强调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把学生当作注入知识的容器。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导致翻译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4]。结合体育翻译的内容和特点,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采取了多项措施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走出教室、走上运动场”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应考虑学生今后的工作地点更多的是在赛场、在运动场,因此应打开教室大门,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向社会,通过参与术科课堂,了解体育项目,做到学科渗透;走向社会,参与各项体育赛事的翻译工作,了解体育翻译的全过程。为此,进行运动项目英语课程讲授的教师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体育的氛围,体育翻译的氛围。

4.2 师资队伍上采取引进高水平师资与挖掘自身潜力相结合

“翻译本身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一名合格的翻译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专业基本理论,还有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5]“翻译教师本身要身兼四职:他是翻译经验的传授和提升者,是翻译理论结合实践的示范者,是翻译四项和策略的诠释者,也是翻译职业操守的体现者[6]。翻译的综合性质和对翻译教师的高要求使得翻译师资短缺成为高校翻译教学中十分棘手的问题,而体育翻译的教师除了具备所有翻译师资的共性外,还具有体育翻译的特性。体育翻译人才培训面临着体育翻译教师在队伍年龄和学历分布上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没有经历正规、系统的翻译教学培训,教学中过分偏重语言或侧重体育的现象。为此,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特别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引进高水平师资与挖掘自身潜力相结合。

请进来是指聘请优秀的人才做兼职教师以及引进高水平的翻译专业毕业生或是翻译方向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聘请国内外知名的翻译教师和高级体育翻译任外语系的客座教授或开办讲座等。他们或曾在外事部门、对外文化交流部门、新闻及出版部门以及体育、竞技、科技和社会各领域担任职业翻译,具有丰富的外事经验、翻译经验和跨文化交流经验,或曾在各高校担任专任翻译教师,具有丰富的翻译教学经验。引进师资还包括引进翻译专业毕业生充实翻译教师队伍。翻译专业的毕业生都接受了正规的翻译专业技能、翻译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基于教学的科研训练,他们的加入使得翻译教师的团队正规化,专业化。

走出去是指挖掘自身潜力,是提高教师水平的最佳方法之一。体育翻译教师大多数学历背景好,知识结构合理,只是欠缺体育知识和体育翻译技能以及实际的体育翻译从业经验,通过送出去接受培训,或接受学历教育等深入挖掘其自身潜力就能让教师得到锻炼,从而满足作为体育翻译教师的要求。除了接受教师培训外,外语系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实战训练机会,教师通过实际参与到正式的体育赛事,让教师自我学习,自身提高。如在2004年“亚洲杯”男子足球赛成都赛区的比赛期间,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选派了3名教师参加翻译工作,分别担任组委会翻译,官员陪同翻译,以及新闻发布会翻译,通过实际的翻译工作,3名教师了解了足球项目和足球英语翻译。经过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实战训练,一批又一批的体育翻译教师成长起来,建立起一支体育翻译教师队伍。

4.3 评价方式上主张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于预期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7]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最重要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评定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评价不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果,而是更好的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即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评价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在强调突出结果的基础上,引入对过程的考核评价,将评价的内容由单一的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4.4 课程设置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在课程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按照培养方案为学生安排有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分为两大类:

(1)定时、定期的实训基地训练。外语系除了自有的基地如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外,外语系还积极同学院以外的单位或机构联系,开拓了以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四川省男、女排实训基地,成都乒乓球学校,语言桥翻译公司等为代表的英语专业实训基地和体育实训基地,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定时、定期到这些实训基地参与涉外接待、国内运动员、教练员的外语培训任务。

(2)不定期的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由于外语系同成都市体育局签订了实习合同,包揽了成都地区所有由体育局承办的体育赛事,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外语系组织,不定期的参与到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国内外体育交流团等的接待、翻译任务。如2008年8月,外语系的7名同学作为北京奥运会专业语言志愿者参与了赛事服务工作,他们以优异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赛会官员,各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充分肯定。截止到2009年,外语系的学生共参加社会实践300余人次。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不仅盘活了平时学习中积累的相关知识,展现和锻炼了体育翻译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和创造力,提前熟悉了未来的工作岗位,学会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批判的思维,还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角色。

5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体育英语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在体育英语翻译后备人才的实施过程中,外语系切实将培养体育英语翻译后备人才作为导向和目标,通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跟踪调查,工作单位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在96%以上。

(2)学生就业方面。就业率的统计真实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专业的教学成效,大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等。经过4年的体育英语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学生既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又拥有较强的体育翻译技能,是国内近年来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的一次性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从2006年第一届2002级毕业生毕业至今,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已经成功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00余人。这些毕业生中有近1/3的人才进入体育领域从事体育翻译与体育联络的工作,这对缓解体育翻译人才紧缺,促进四川,西部乃至全国体育的对外交流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还有很多学生考取211高校的翻译专业,一些学生出国深造,并选择体育相关领域进行研究,这些都为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成果方面。在培养体育英语翻译后备人才的过程中,外语系还收获了颇为丰硕的教学成果。外语系围绕体育翻译人才培养问题已成功申报了成都体育学院院级课题一项、四川省教育厅课题一项、四川省体育人文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一项和国家体育总局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同时学院还自编了体育翻译教材和系列运动项目英语教材,为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 结语

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开展的体育英语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迈向国际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以四川省体育发展对体育翻译人才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基础,依托成都体育学院丰富的体育教育科研资源和外语系的办学条件而实施的人才培养创新尝试。它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再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估手段,加强教学管理等配套措施实施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为促进翻译学科建设,为四川地区的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

[1]李在辉,杨凤军,金燕.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88-90.

[2]陈祖福.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6(5):3-7.

[3]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9-52.

[4]申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136.

[5]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3):52.

[6]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7-8.

[7]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Reserve Personnel in Sports Translation

LI Zai-hui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uan 610041)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practical demand for sports translating personnel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back-up sports translating personnel conducted by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training mode of reserve sports translating talents which depends on social demand as its guidance and development as its target is argu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design concept,design ideas and the carryover effect.

reserve personnel of sports translation training mode design implement

G8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1)07-0087-04

G807.4

A

1001-9154(2011)07-0087-04

李在辉(1967—),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和国际体育问题研究。

2011-05-07

猜你喜欢
外语系后备成都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Research on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 in Great Gatsby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The Way of Writing an Attractive Cover Letter Through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Research on Uranium Mining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数看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