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教学的趣味性

2011-11-29 07:58周华容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8期
关键词:当兵民谣条约

周华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求“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以下几个形式,进行了愉悦式教学的尝试。

一、利用歌曲的形式

如讲九一八事变时用《松花江上》这首歌,让学生体会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到处逃亡的惨境和凄苦愤懑及怀念家园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时,用一首《春天的故事》展现了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新变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邓小平的伟人风采。

二、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

抗日战争开始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奋战,深得人心。在解放区,就诞生了《说八路》的民谣:“说八路,道八路,八路待咱有好处;共产党,八路军,叫咱穷人翻了身;翻了身,真是好,雇工增资穿大袄……”那几年,在华北大地的村村寨寨,还流传着“当兵好,当兵好,当兵能穿对襟袄;对襟袄,五个扣,当兵能吃猪羊肉;猪羊肉,喷喷香,当兵能扛机关枪;机关枪,安梭子,打得鬼子挺腿子”的民谣。当兵打仗是艰苦而残酷的,但此民谣既轻松又风趣,它不讲保家卫国的大道理,只说当兵“穿对襟袄”“吃猪羊肉”“能打机关枪”真是好,以此号召小伙子们奔赴抗日前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展土地承包,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有民谣曰:“三中全会一枝花,包产到户到俺家,包了工,联了产,又治穷来又治懒。”

三、利用诗词的形式

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讲授长征、渡江战役时利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大反攻的形势时,则可利用陈毅元帅的《吟反攻形势》,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四、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让学生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五、利用讽刺或者幽默的形式

章炳麟之《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就是对“老佛爷”最好的评价。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得入木三分。

六、拟人或比喻的形式

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箩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两个强盗的姓名,学生自然回答是“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又可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七、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如讲到战国七雄时,笔者为让学生准确记住他们的名字及所处位置,就编了这么两句: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央。这样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八、充分利用漫画或宣传画

讲到法国大革命背景时的一幅漫画《第三等级的命运》就形象地反映了第三等级的人民(包括资产阶级)深受教士、贵族等级的剥削和搜刮;讲到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时用一幅“畸形人”就准确地表达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工农业比例的失调;“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火车拉玉米”深刻地指出了“浮夸风”的盛行,使“左”倾指导思想泛滥。

九、自设情景的形式

如讲到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时,笔者曾用“不列颠人推开了门,美利坚人撞倒了墙,法兰西人则扒了房”,学生很容易明白《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危害大小顺序为:《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同时也能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近代史上最早打开中国大门的国家是英国。

总之,“笑一笑,记得牢”,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和振兴史学,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龙孔中学)

猜你喜欢
当兵民谣条约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当兵为了啥
十唱共产党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当兵爽不爽
当兵咱咋就当不够
当兵当好兵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拥军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