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高峰论坛第三分论坛上,考虑已有同志讲到我国科技期刊的规模、业绩和这些年的进步,笔者受时间限制,只讲了问题及解决思路,现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一是学术质量不尽理想。科技期刊,就应该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准确地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科技期刊差距还比较大。英国《自然》杂志2004年被引频次36万次,影响因子32;而我国的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最高的也就5000次,细究起来,其中多数还是自引,影响因子最高的只达到2。差距之大可见一斑。一流的科技期刊是靠一流的成果支撑的,你没有刊载一流的成果,怎么肯定你的学术质量?更不用说我们有的科技期刊大量充斥着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赞助稿,有的甚至对学术腐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学术质量而言,恐怕还得在专业化和差异化方面做好文章、做足文章,而这个问题又和我们的用稿制度及用人制度相关连。我们能否让院士,让一流科研人员、一流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和社长,并且使此种作法能够形成规制,值得深思和探讨。
二是国际化程度比较低。期刊出版的国际化至少应该包括稿源、编委、读者、发行渠道、引文和被引以及期刊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国际化。我们的期刊在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国际化在本质上不是我们期刊出版追求的目的,它仅仅是衡量我们期刊出版质量和水平的一个客观尺度。所以,走向国际化的根本,是提高我们刊物自身的质量和水平,而不应该为国际化而国际化。针对国际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恐怕也得把我们的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分分类,除了一少部分期刊可直接在国际化层面做文章外,多数恐怕还要在行业化、国内化方面用大气力,做足文章,然后才有可能问津国际化。
三是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种数量目前已经接近5000余种,即使相对于许多发达国家也是不少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出版行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形成了小而全、条块分割、星罗棋布的局面。同一类型同一主题的期刊这个部门有了,那个部门就得有;这个省有了,那个省就得有;这个学校有了,那个学校就得有。结果造成内容雷同,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于此类问题,一方面不必都看得过重,因为我们国家一个省,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地级市都是国外的一个相当规模的国家。另一方面,期刊分布灿若群星,唯独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出版集团。因此,集群化应成为本次期刊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借助数字化,走内容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的路子,这样可以在与数字平台服务商的合作与博弈中获得较好的回报。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中华医学会期刊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期刊集群的案例,一些大的板块,如社科院期刊亦可考虑走这样的路子。
四是经营管理简单粗放。经营管理水平是一个团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从我国期刊出版行业的总体上看,经营管理问题多多——嗅觉迟钝,竞争力弱;内容更新慢,市场化运作能力低;物流不畅,资源浪费;服务意识较差,观念落后;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手段更新缓慢。多数还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模式进行出版管理和财务管理。
据统计,我们的科技期刊70%以上是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没有资格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独立经营。科技期刊缺少称职的经营管理人才,编辑等人员缺乏经营管理意识、理念、习惯,是个突出问题、长期问题、普遍问题,因此对我们期刊的内容资源、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都没有很好地利用,全社会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缺失和偏见,人才培训在这方面尤其不够。
五是效益较低维持温饱。目前我们的科技期刊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扶持下,在各服务对象的赞助、援助和施舍下,在版面费——准确地说,是在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的支撑下,每期印几百册或几千册,日子还勉强维持得过去,小富即安。这种状况同《科学》、《自然》、《科学美国人》、《美国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美国《国家地理》等一大批年收入数以亿美元计的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相比,差距之大令我们瞠目。民族科技期刊出版业路在何方,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品牌问题、价格问题、版面费问题能否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在稿件的准入上十分苛刻、严谨,由此打造品牌,打造名牌,由此抬高价格,提高单本效益或适当收取版面费,最终获得社会认可。
总之,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出版的一部分,对于提高科研自身的效率与效益,对于科研成果向现实普遍生产力的转化,对于全社会科学精神的形成,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用十分重要,地位弥足珍贵,我们有责任把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好。(采用了论坛上的一些资料,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