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事业中闪耀—海梦先生八十华诞随笔

2011-11-25 09:48:28福建陈志泽
散文诗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散文诗刊物意象

福建 陈志泽

人生进入老年不容易,进入八十更不容易。我特别敬重进入八十的老人,更是从心里敬重进入八十依然奋斗不息、大有作为的老人。难忘叶剑英元帅的《八十抒怀》,“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积极向上、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令人感动。

读到散文诗友祝贺海梦先生八十寿辰的诗文很是惊讶。在我的印象中年轻、健壮的海梦先生怎么可能与“八十”搭界!但他真的是跨进了这一道门槛,不能不令人叹息与景仰!在此,我要向尊敬的海梦先生遥致衷心的祝福,祝福他更健康、更快乐、更有作为,为中国的散文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么多年来,推动与鞭策我散文诗创作的名家、师友、编辑及散文诗界的文事有许多,我永远铭记,心存感恩。”海梦先生就是我铭记与感恩的名家、师友、编辑中不能或缺的一位。

1986年10月,中国散文诗学会第二届年会在四川乐山举行。四川的朋友为这次大会做了大量的事务,承担了繁重的接待工作。在双流机场,在成都,在乐山年会期间,唐大同、王尔碑、海梦、刘允嘉、陈犀等四川的师友极尽地主之谊,热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诗友相聚,一起交流散文诗创作的经验与体会,真是其乐融融。海梦先生那时留给我的印象是始终精力充沛,忙个不停。年会结束后,他还送别郭风、陈文和、陈慧瑛和我四人的“福建团”离会。他以成都长街为背景为我们拍下一张高水平的历史性照片。这张照片,连同会议期间与师友们的合影(其中好几张是与海梦等在一起的)成为永不褪色的珍贵的记忆。

我与海梦先生的人生经历与工作特点有不少相似之处,对于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和为人、品格也许就比较理解,在他八十华诞之际,我想说的话还真不少。但因为工作、生活不在一地,并且相距遥远,我与他长期以来的交往局限于“神交”,“发言权”又不是太多,我这篇文章很可能写不好,还请海梦先生、散文诗界师友与广大读者多多指教。

我记得海梦先生为创办散文诗报刊奔波的年月已开始流行一句话:“如果要惩罚一个人就叫他去办刊物。”也就是说,他是“明知故犯”迎着被“惩罚”的危险去奔波的,是主动地、心甘情愿争取受“惩罚”的志愿者。郭风先生说过,“刊物之于作家如同舞台之于演员”。没有刊物,培养作家是一句空话。他还说过,“培养作家的最好办法是让他发表作品”。海梦深知此理,为了给广大散文诗作者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为了中国散文诗事业的繁荣发展,他宁愿挑重担、受折磨。1984年乐山诗会以后,他即与柯蓝先生一起筹办《散文诗报》,任西南分部主编,后任《散文诗报》副总编,1988又与柯蓝在北京创办《中国散文诗报》,任副总编。1991从北京返回成都创办《散文诗世界》杂志。这中间他历尽千辛万苦、尝够甜酸苦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此后的艰辛与牺牲更是不可避免。首先是自己的散文诗创作要受到影响。为事业奔波、辛劳与个人的创作,孰轻孰重?个人创作,攀登高峰,奉献优质的精神食粮令人敬佩,但为事业奔波,呕心沥血,不惜牺牲包括个人创作在内的许多个人利益而让更多人得到滋养无疑更重要,更有意义。他十分清楚两者的轻重,坦荡面对。许许多多作者就在他的艰辛与牺牲之上得到滋养。我就是许许多多作者中的一个。无论是早期的《散文诗报》还是后来的《散文诗世界》,我都发表过不少散文诗。特别是他任社长、总编辑的《散文诗世界》是最早发表我作品的大型散文诗刊物,也是发表我散文诗最多的创作园地。我能够长期坚持散文诗创作至今热情不减,与他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在我看来,创建文学组织也是一种“惩罚”。海梦先生受一个惩罚不够,还心甘情愿承受创建组织、做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惩罚。上世纪80年代我创办《泉州文学》、创建泉州作协,参与筹建泉州文联,后来又长期挑着这几副担子,尝过那种到处筹集经费,为他人作嫁衣裳、众口难调而必须用心调之的艰辛滋味,因此可以说,我理解海梦、读懂海梦。只不过,他是“大家”我是“小家”,他创办刊物,创建团体,建立的是“大国”,我建立的是“小国”。而前些年,我已从惩罚里逃脱,告别当“傻瓜”的日子,享受当“聪明人”的福份,他却至今还在当“傻瓜”,不但没能逃脱,还有日益加重的趋势。我与他的既相似又不同,给了我一个仰视的角度——映入我视野的是:活力四射的海,浪花纷呈,欢腾不息。高耸挺拔的山,风吹雨打更青翠。老黄牛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耕耘。挑着重担的农夫在奋力奔走……我不能不从心里钦佩,一个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散文诗世界》纯文学大刊,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跨越国界的中外散文诗学会组织,两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而他却以苦为乐,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两座大山不但没有将他压垮,还越压越硬,压出一种少见的举重若轻的气度,压出累累硕果,令人不禁要为他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与科学的实干精神而赞叹!

海梦先生对于散文诗作者总是热情关注、大力扶持,他不但自己创作大量优秀的散文诗,还撰写大量散文诗评论和大量的序。他的评论与序见解鲜明、深刻,阐述与分析有的放矢、雄辩有力,给予作者热情的鼓励与推动。这等事是众所周知的苦差事,而他又总是那么认真,那么诚恳,写得那么好,为此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可想而知。这一点我也与他相似,我也写过许多评论与序,体会是不会少的。我和他似乎都属于责无旁贷给予青年作家与作者热情鼓励的“鼓励派”,即把写序的宗旨确定为鼓励与促进、推动作者的进步、成长与提高。我以为对于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艰苦跋的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作者,鼓励是最重要的,即使是老作者,也需要不断受到推动与促进。前几年,海梦先生在一个地方小刊上读到我《石的世界》十六章散文诗时,竟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写了热情洋溢的评论,给了我有力的推动——来自师友的激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与反省、总结的作用力,海梦先生的评论于我弥足珍贵。我相信从昨天走来的作者都会有和我一样的体会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在前辈与老师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文学组织工作与编辑工作实践中,我以为,多鼓励比起多批评效果要好得多。不是揠苗助长而是因势利导,充分发掘、肯定优点与长处,给予前进的动力,至于缺点、不足,则点到为止,给人思考与琢磨的余地。我因此特别理解、赞同并欣赏海梦先生的做法。我相信他一定也会有严格要求、尖锐批评、悉心指教的时候,也许是在私下的交谈或书信的往来中,在作者的水平已达到可接受“鞭打”的火候上、在最适宜的时机……我估计,海梦先生的评论与序应有数十万字之多,这令我钦佩之至!这些年我已基本上告别这等苦差事了,而他却一直忙碌着,这就是境界高低的差异了。不言而喻,他比我更有牺牲精神,更具责任感,他的心更善、更软,人情味更浓。

海梦先生担负繁重的散文诗团体的组织工作和刊物的工作(包括把握办刊方向,刊物的策划、组稿,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刊物的发行,筹集经费、不断开展旨在增强刊物活力的各种活动和日常的编辑工作等等),付出的巨大牺牲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时间精力被大大消耗,导致创作必须的宽松环境的经常的缺失——严重时不但灵感逃之夭夭,连起码的完整一些的时段都难以找寻,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但令人惊异的是海梦先生的散文诗创作竟然是大量的,作品大都构思新颖、立意深刻、诗意浓郁。

我们不妨来读读他的《白马泉》:

离我家两华里,有一个很大的泉塘,碧绿碧绿的,像一块翠玉,人们叫它“白马泉”……

白马在哪里?我掬一捧清亮的泉水,一朵云,飞在我手上……

我惊骇了!手一松,一串珍珠滚落进泉里,吓飞了一只青色的水鸟,把一个古老的传说留在我心上。

我拾起一片翎羽,上面写着我读不懂的文字。但,我找到了童年那个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

我纵身跳进水里……

于是,我明白了,在我立在水中的时刻,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我这才发现,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

朴实无华的散文性叙述中渗透浓郁的诗意,可谓自然天成。从“泉水”到“一朵云”,从水到“一串珍珠”,从“一片翎羽”到童年那个“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几个转移与跳跃既合情合理而又那么奇特,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生的经历与深刻的感受而意象丰满,极具艺术感染力。一句“立在水中的时刻,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含蓄地道出了深意,本来只是传说的“白马泉”于是不但是真的,而且“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是补叙的一笔,这一笔补得实在妙,把负载着题旨的“白马”意象推向极致!我以为这一首毫不雕琢而又艺术精湛的散文诗力作,要嘛是长期的感受的积累与酝酿一朝触发,要嘛是灵感的驱使,不经意间拾得,属于哪一种,只能问作者去。这篇作品的几个转移与跳跃也可以说是几重意象的有机交织而主体意象突出。第一个意象是:泉水——水鸟——翎羽——黑发,深层次地感慨青春年华的失落。第二个意象是:泉水——跳进水里——水中的时刻,一句“纵身跳进水里”进而高度概括,把被水触发的激情与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所谓“水中的时刻”暗喻纷繁复杂甚或坎坷起伏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人生拼搏,作者于是为生命流逝的必然和换回的充实而坦然和欣慰。第三个意象是:泉水——一朵云——白马,这是最主要的意象,是前两个意象为之铺垫的、进一步表现题旨的主体意象,作者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别具蕴涵。

作者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因了自我人生体验的丰富、深刻而精彩。这还可从《走向大海》、《落日》等许多作品读出。在《走向大海》中,作者这样表述大海可能带给你的威胁与挫折:“也许一排大浪会把你连根拔去,精心编织的理想花环,成了海底冷月,人生句点”,精练、透彻而富有诗美。“连根拔去”四个字是从多少经历与体验提炼的啊!无根之“根”,捕捉何其独到,概括与表达何其深刻!面对大海的严峻或残酷,作者这样升华自己的思考:“我相信,你会微笑着死去,给人类留下一个神话故事,一个美的思念……”化实为虚,意味无穷。《落日》在独特的悲剧美中抒发壮志,以高超的象征手法,创造出“落日”的壮美意象:“淘尽你火红的岁月,几起几落磨砺出坚贞的信念”,“夜色西垂,你把最后几滴热血,洒入江河,点亮千盏渔灯”,“你把全部的智慧献给人类,人类才有永恒的光明;你把最后一件彩衣脱给大地,大地才有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早晨。然后,你赤裸着身子,在黄昏中缓缓西沉”。准确生动的意象创造出自我的人生写照与人生追求的审美具像,令人读之深受感染。

人生易老天难老。但具有崇高境界的生命,为神圣的事业拼搏的生命,闪耀的亮色是美丽而永恒的。海梦先生奋发有为的生命在他热爱的中国散文诗事业中闪耀——中国散文诗事业方兴未艾、生气勃勃、高歌挺进,他的生命也因而激活、强盛,永远年轻!祝福海梦!

编者按:

牛放先生这篇评论文章,写得直率真情。作者知识渊博,思路开阔,站在一定的高度环视青年女诗人蔓琳的创作艺术追求,独具见解。文中有不少精辟的语言,特别是引证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句,来阐述他对散文诗和蔓琳创作思路的理解,深化了文章的内涵,集中表现他的两个认识:

一.是认识了散文诗;牛放先生说,过去对散文诗有些误解,认为散文诗“诗歌不是诗歌,散文不是散文,作品像杯温开水,即不烫也不凉,没有味道”。读了蔓琳的作品后,他对散文诗改变了看法,他说:“我读到这些澎湃的诗句,我读到这些滚烫的爱心,我读到这些以爱出发去审读和拥抱世界的情绪时,我被震撼了……我对我过去看待散文诗的态度深感内疚。”是的,散文诗这个文体,在中国诞生近百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取得她应有的地位,因此,许多人对她有所误解,一旦接触之后,便改变了看法,爱不释手,相见恨晚。牛放先生的心理状态,很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反思。

二.是认识了青年女诗人蔓琳的才华

他说:“读了她的散文诗,你会觉得她简直就是为情而生,为情而活的人。在她眼中,世界是情的世界,是由情构成的,一切事物皆用情去审视,用情去批判,用情去参与。喜欢是情,悲伤也是情。在她的作品中,情好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咆哮,飞泻不息,又像汪洋大海,深不见底,永不枯竭。”

“透过作家的眼睛,所有的事物都鲜活起来,所有的事物都有了生命,诗人都给他们赋予了爱。诗人的爱心也在倾注爱的时候得到升华,得到复活。诗人的爱是普世之爱,是慈悲之爱,是爱情之爱。对于这样的爱,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圣洁之心去颂扬,去膜拜。庸俗的心,扑满尘垢的心是不配阅读这样的作品的,他们怀着肮脏去阅读圣洁,本身就是玷污。”

牛放先生站在人性的高度来审读蔓琳作品中对于情和爱的描写,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对作者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对一般人来讲,也是一种审美情趣的检阅。作家诗人们在写爱情题材时,常常有许多顾虑,担心别人会对号入座,产生误会,闹得不愉快。牛放先生说:“诗歌是情的产物,没有情就没有诗。”人非草木,焉能无情。牛放先生的观点,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把人的善良本性升华到一个纯美的崇高境界。

这篇文章对诗人的创作艺术思路概括得十分精湛,尤其对月光的描写评价得非常好,“然而蔓琳的视觉是独特的,她赋予月光的精神向度已大大超过了古人,她用现代诗歌的意象,传统诗词的意境,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出奇地汇入了‘情’的参与,让月光渗透于物象中。物中有月,月中有物,或者说将月亮根据诗人的心思进行了诗歌化的改造,使之显得格外生动,却看不出丝毫夸饰。”在这里,牛放先生不只是对诗人蔓琳的创作天才的评价,更是对散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做了独到的点示。因而,该篇文章对于散文诗的艺术创作和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海梦

猜你喜欢
散文诗刊物意象
2024 《散文诗》征订
散文诗(2023年19期)2023-11-02 11:06:50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刊物贺词
飞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散文诗八骏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03:16
系列刊物介绍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散文诗(选二)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7-08-15 00:47:32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
散文诗(2016年20期)2016-02-06 06:29:30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