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娥
中石化:澳气南来底气足
■文/本刊记者 张 娥
中国石化参股澳大利亚A P L N G公司并成为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买家,为自己也为国家增强了资源保障能力。从长远看,这样的合作增强了中国石化在L N G市场,特别是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此时,继中石油联手壳牌并购澳大利亚煤层气生产商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签署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LNG)购销合同及澳大利亚柯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今年4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APLNG)也签署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
合同规定,2015年开始,中石化将每年从APLNG项目采购430万吨液化天然气,为期20年,合同价值高达850亿美元。
中石化的这次大手笔不仅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达成的年合同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而且有望成为中澳之间最大的贸易合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张耀仓表示,此举表明了中国石化、康菲公司和Origin公司三方致力于发展长期合作关系的意愿。他指出:“这将有助于中国石化获得多元化的天然气供应,以保障国内能源供应,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与以往的液化天然气购销合同有所不同的是,中石化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的这次合作涉及股权认购协议。在签订20年期液化天然气采购合同的同时,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SIPC)还与APLNG公司签署APLNG公司股份认购协议,认购APLNG公司15%股份。康菲公司和Origin公司所持股份分别由50%相应降至42.5%。
康菲公司勘探生产高级副总裁Ryan. L a n c e表示:“我们欢迎中石化参股APLNG公司并成为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买家。”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林伯强教授表示:“尽管中石化认购的股份不是太大,参与管理的分量、控制能力等都较弱,但最重要的是中石化参与了澳大利亚上游资源的竞争,在澳大利亚天然气上游生产线上开始走出去。”
资源越来越紧缺,石油企业在海外资源获得上所做的每一次努力,都是有益的。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表示:“这次合作从短期看,不一定赢利划算,但从长远看,这样的收购是值得的,不仅为中石化,而且为国家增强了资源保障。这次购买协议,充分体现了国有石油公司在提高国家能源保障能力方面应尽的职责。”
澳大利亚的天然气丰富,资源可靠。中国石油咨询中心李国玉教授说:“在当前形势下,运输通道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因素。澳大利亚的LNG直接经过南海到我国沿海,不通过马六甲海峡,比从中东北非进口要安全得多。”
通过长期合约来锁定液化天然气资源是中国企业的采购惯例。这一方式不仅能长期锁定资源,而且价格相对固定、便宜。LNG的长期合同价格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定价公式,二是参数取值。参数取值会受到目前市场状况的影响,但还要看定价公式与原油挂钩的紧密程度,对此要注意。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毅军教授说:“这些可能影响未来LNG价格,这是中石化在谈判中需要注意的。当然,中石化在协议中通过股权方式进入澳大利亚天然气上游,可以有助于化解价格上涨的风险。”
刘毅军还指出,现在我国的LNG购销协议签订得过于密集,协议到期时也密集,有潜在风险。整体来说,注意使合同到期时间适当间隔有利长期避险。
中石化此次购买澳大利亚的LNG,对其上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去年国内天然气出厂价格上调,令国内天然气开发更加有利可图。事实也充分证明,天然气业务正在成为石油企业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就中石化来说,以储量计,普光气田是我国第二大气田。2006年川气东送工程指挥部成立后,中石化得以在华东天然气市场上与中石油抗衡。然而,在液化天然气进口以及天然气气源的发展步伐上,中石化明显落后于国内另外两家主要石油企业。
刘毅军教授认为:“川气东送项目投产后,中石化在中国天然气市场的竞争能力有所上升,但仍然底‘气’不足。”缺气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缺乏稳定的气源,二是调峰能力不足。川气东送,通过管道输送到上海等华东市场。随着榆济线管道的开通,中石化对山东市场的投放能力增强。中石化的传统市场在山东,今后会以山东为中心向外扩展。“整个市场的天然气调峰能力严重不足,LNG进口可以在增加供给的同时补足调峰。”
国内另外两家石油企业在天然气市场的争夺上可谓战绩辉煌。中海油从占领市场入手,充分挖掘下游消费市场潜力,保证在今后燃气市场竞争中立于主动地位,实现天然气业务的商业化良性循环。中石油在大力提高国内天然气产量的同时,不断引进国外的天然气,从中亚天然气到澳大利亚煤层气,无不参与,而且有天然气管道输送。
潘继平博士认为:“中石化最缺的是资源,上游一直是其短板。如何尽快弥补不足,协调发展,是中石化面临的一大重任。”尽管中石化在国内做了很多工作,无奈先天不足,发展有限,必须把眼光投向海外,必须把发展重点移向海外。“这次长达20年的合作协议和巨额收购,充分说明了中石化站在战略高度,着眼长远,逐步实施战略转移的重大决心,更是实施海外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值得称赞。”
“中石化的LNG滞后于国内另外两大石油企业,此次20年期的购销协议和股权参与,能够形成更稳定的气源,并形成了一定的调峰能力。”刘毅军教授如是评价。
全国天然气产量连续十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达到908亿平方米,天然气储量增长非常快。国际上也出现了天然气供应过剩的苗头。但是潘继平博士认为,最近几年,随着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天然气供应可能出现过剩,但是从长远看,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清洁发展,发展利用清洁能源成为全球的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天然气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又一焦点。他说:“目前这些收购项目可能面临短暂亏损,但一二十年后,这些项目必将赢利,而且大大赢利。”
2010年9月,中石化山东LNG项目开始建设。这是中石化正式实施的第一个LNG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胶南市董家口,由接收站、码头工程和外输管线工程三部分组成。
山东LNG项目的开工意味着中石化开始在LNG市场布局。中石化也计划在天津建设LNG码头,并已获得发改委的初步批准。
刘毅军教授认为:“此次每年430万吨的LNG进口量,对中石化在LNG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在区域市场竞争至关重要。”
“中石化现在LNG接收站建设压力很大。相比较于国内其他油企,中石化的步伐已经慢了。在环渤海地区,中石化需要形成重要的两角——山东和天津,山东接收站满足传统的山东市场,天津接收站建立后还可以呼应东北市场。目前山东已经开工,天津至今没有动静。这种战略格局的布局,是紧迫进口气源的需要。中石化只有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保证,才能更好地以资源做保障争夺天津LNG接收站,而且前者的争夺事关中国石化的整体市场战略布局。”刘毅军教授进一步分析。
有消息称,APLNG的液化天然气将成为中石化拟建的广西接收站主要气源,并有可能输送至中国其他液化天然气进口及气化终端。不管输送到哪个终端,都是中石化的战略格局带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