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连湖
高血压是以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几率较高。长期高血压是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不但影响人体心、脑、肾的功能,严重者还可导致这些器官发生功能性衰竭。目前,高血压依旧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并发其他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危险。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各科室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处方收集汇总,按照联合用药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并追踪有不良反应的处方病例的相关治疗资料。
1.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共有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处方3345张,其中有3199张处方为联合用药,占比为:95.63%,共发生抗高血药物不良反应177张处方,占整个治疗处方总量的5.29%。详细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血压处方用药及不良反应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联合用药的药品数量越多,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就越大,且单品种及2~5种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6种以上的药物联用,随着药品种数的增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迅速上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且有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有资料报道,对医院的处方进行分析,有11%的处方与治疗高血压的有关。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引起了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高度关注。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的是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临床医生施治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年龄、合并症、体重、血压等等),以及所用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学、不良反应及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并处方。临床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一般都合并有不同类别及不同程度的其他老年性疾病。同时临床医生为了取得治疗高血压的最佳效果,使患者得到更大程度的血压降低效果,较少使用单药治疗,因为单药治疗效果一般较差,且单药增大剂量时易致不良反应。基于以上两点,使得联合用应用抗高血压药有了其存在的必需及价值[1]。本组资料中,联合用药占整个抗高血压用药的95.63%。联合用药时每种药物剂量不大,药物间治疗作用应有协同或至少相加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叠加。但是合并用的药品种也不宜过多,以避免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目前临床经验证疗效确切较常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五类;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离子拮抗药。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以下类别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被认为是有效、合理且安全的;①利尿药与β受体阻断药;②利尿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③二氧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与β受体阻断药;④钙通道阻滞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⑤钙通道阻滞药与利尿药等[2]。
我们通过对我院发生不良反应的抗高血压药处方进行分析发现,以下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应引起足够注意。①噻嗪类利尿药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时有可能会诱发痛风。②β受体阻滞剂和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③ACEI药物好降糖药联合应用时易致引起低血糖。④ACEI和非甾体类抗炎剂联合应用时,ACEI的降压作用会降低,而致血压控制失败。⑤ACEI和螺内酯联合应用时,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还可伴随心律失常,甚或心脏在舒张状态停止。⑥ACEI引起的醛固酮水平的降低可以与螺内酯引起的钾潴留协同的产生高血钾[3,4]。⑦Ca2+通道阻滞剂和地高辛联合应用时可能会使地高辛的药理作用增强,引发胃肠道及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及心律失常。⑧维拉帕米和地高辛联合应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并可致死。
临床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时多采用联合用药方式以达到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的治疗效果,但是抗高血压药物之间及抗高血压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易发生因药物相互作用而致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在处方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药物相互作用关系,尽量避免使用临床尚未有联合用药数据的组方治疗,做到既有效降压又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对高风险的联合用药的监控,以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救治患者。
[1]LitheU J.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soprolol end atenolol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A double-blind paralhrgroup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Eur heart J,1987,8(SupplM):55.
[2]叶咏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8.
[3]Barry L.Carter antihypertensive drug interactions.Drugs of today,2005,41(1):55-63.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