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庐氏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发微博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是确实的。董教授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富豪也算是“师者”的殷切期望,或者说是“麻辣的激励”——他自称为“励志”,至于学生到了40岁究竟能否拥有4000万的身价,恐怕倒在其次,董教授此番,原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文雅点说是“一鸣惊人”。老实说,40岁到了还是不名一文,董教授难道就“翻脸不认人”了?——再进一步说,恐怕还是难逃“师之过”。
所以,“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基本上仅仅是“豪言壮语”。
但是,即便如此,董教授如此“豪言壮语”,还是值得进一步讨论。或者说,更关键的,是先要厘清几个问题。
拥有钱财是不是就是成功的标志?这是问题之一;其二,学校培养学生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或者说,老师期望、激励学生应该以什么为导向?再进一步,教育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坦率说,这些个问题,都是老生常谈,没有玄奥之处。拥有钱财可以说明脑瓜聪明,但不一定就能证明人生的成功,一般寡廉鲜耻的暴发户常被形容为“穷得只剩下钱”,就是显例。除非对成功的理解,是如最近已吃了“钢豆”的曾锦春之流,他确实如此认为,捞了钱而又未被查处,然后衣锦还乡,便是成功,而“不幸”被查处人生就算失败。至于学校培养学生,前先,咱耳熟能详的一句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现在虽然观念更新快速,倒也未见已抛弃了“德”而徒讲“财”,思想品质、社会公德,仍然是人们对一个人评价的主要标准。
自然,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校训,相信董教授定然是知道的。“师者”,自古以来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不错,是使命,只有真正传学生以道、授学生以业、解学生以惑,方不负“人师”和“世范”。如果只是激励学生赚钱,培养学生成为赚钱机器,那么,老师即等同于“传销专家”,学堂也可能异变为“传销窝点”——而且,董教授未必胜过擅长“洗脑”的“传销专家”。
所以啊,教授如果满身铜臭,那便是教授的悲哀了;高校如果沦为“标价车间”,也就是教育的悲哀了。
当然,对中国的教育不必悲观,对中国的世道人心更不必悲观。这,可以从董藩教授“豪言壮语”刚“新鲜出炉”便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强烈质疑,包括许许多多的教授表示“非常不认同”、“非常不赞成”,可见一斑。
一斑,虽然微不足道,但终究可以管窥蠡测。
末了,还是想说一句,以前,许多人是不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青年经济学家”董藩教授的,现在,可说是“一朝‘出言’天下闻”了,所以,说句不中听的话,此番“微博”,本质上,与女艺人的“一不小心”网上流传出“艳照”,从而酿出一个一个“门”,无异。
这也算是“眼球经济”。从这一点看,董教授到底不愧是有知识的“经济分子”。这个“青年经济学家”的身价,想在这一番“豪言壮语”后,价格翻番,经纪人“洽谈生意”起来,也更可“狮子开大口”。
只是,咱还是不揣冒昧,想动问一声,不知董教授现在身价几何?4000万欤?8000万欤?
然而,不管是4000万还是8000万元,如果身为灵魂工程师者,常常如此为了“眼球经济”而“颠覆”主流价值观,其给学生激励导向的这种“师之范”确实令人担忧,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这也是咱为何对此“小题大做”的一点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