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萌芽探析

2011-11-21 12:38
艺术评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白俄农奴白俄罗斯

冯 蕾

一、学生剧团是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萌芽地

16-18世纪,在白俄罗斯人民的文化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追求认知、说教、宣传和教育为目的的学校剧团。这种剧团存在于宗教的教学机构中,如宗教的一些学院、研究院和委员会等。这种学校剧团起源于波兰,主要是用于在白俄罗斯普及波兰语和天主教。与天主教学校剧团相对立,东正教团体也开办了学校剧团,并进行大量的音乐启蒙工作。而东正教则是白俄罗斯的主要宗教信仰。西蒙·波洛茨基是白俄罗斯学生剧团的创始人,他曾在白俄罗斯的中部城市波洛茨克的主显节修道院的东正教学生剧团工作。学生剧团崇尚巴洛克风格,演出的是带有伴奏、歌唱、舞蹈的华丽节目。演出曲目包括喜剧、悲剧、戏剧、辩论和对白,幕间休息时会表演合唱、芭蕾舞剧、幕间剧。表演通常先用拉丁语进行,之后再用波兰语,只有“低级”的作品体裁——“喜剧”才会用白俄罗斯“俗语”进行表演。对于悲剧,当时的上流社会认为,要用“崇高的”语言——拉丁语或波兰语进行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剧团的表演逐渐变得民主化,到18世纪中期,这种表演已带有了苏联戏剧的特点。观众们对幕间剧比较感兴趣,因为在幕间剧表演中可以听到白俄罗斯语、民间音乐和歌曲。学生们有时也会把幕间剧作为单独节目在校外进行表演。在什克洛夫(白俄罗斯的城市)И.图尔钦斯基与自己的好友一同表演了“带有幕间剧的对白,观看他们表演的有很多虔诚的宗教徒,罗马人、多米尼加人和犹太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位于波洛钦纳沃伦村的Забе льский协会的学校剧团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工作的有两个著名的学生剧团活动家:К.莫罗舍夫斯基和М.捷捷尔斯基。这是18世纪80-90年代白俄罗斯唯一的学生剧团;其次,该剧团的表演曲目种类繁多,不仅有悲剧、喜剧、原创“歌剧”,也有“审判对白”。从总体上说,该剧团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具有教育启蒙意义,在体裁上都属于古典作品。该剧团所创作的歌剧《阿波罗——倡导者,或是被改革的诗坛[1]》是喜剧,剧本中的一部分是由М.捷捷尔斯基完成的。该剧所塑造的人物中有一个白俄罗斯农民,他偶然间进入了诗坛,之后感觉自己与众神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是他们的“改革家”。该歌剧的音乐是由Р.瓦尔多茨基创作的,是白俄罗斯戏剧舞台艺术史上第一部以民间歌曲舞曲为音乐的歌剧。

学校剧团的领导非常重视声乐表演,几乎每场演出中都会有音乐和歌曲部分。而合唱是每场演出中必需的部分,它能渲染气氛。学生剧团的合唱水平很高,整个剧团都非常重视、尊重合唱演员。然而,如果说这一时期建立在宗教传统之上的合唱歌曲已经接近专业水平,那么独唱表演才刚刚走向专业化。

这一时期,白俄民间歌曲创作中形成了民族表演风格和表演传统,为专业民族声乐乐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创立民族声乐学派缺乏必要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作品,出现的一些原创的声乐作品也不是用白俄语表演的。(2)专业声乐技术的教学水平不高。

二、农奴剧团是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基石

豪华典雅明朗的巴洛克艺术是“反改革”时期的主要艺术流派。它不仅在天主教领域得到了发展,还在东正教、新教、东仪天主教领域得到了发展。“反改革”时期,白俄人民和白俄人民的文化都遭到了排斥:白俄宗教、政治、文化进一步受到压迫,知识界也一度遭到排斥。这些都对白俄民族文化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

18世纪中期,产生了一种新戏剧艺术形式——农奴剧团。这种剧团建立在白俄的城市和地主庄园里,是大地主的私有财产。这些剧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演员,包括歌唱家、舞蹈家、音乐家。他们中的有些人后来登上了莫斯科、彼得堡和华沙的大剧院的舞台。农奴剧团关闭后,大部分演员仍继续着他们的演艺生涯,在白俄业余爱好者剧院、俄罗斯和波兰省级私人剧院里都可看到他们的表演。

当时在白俄共有20多个农奴剧院,大体分布在:涅斯维日、斯卢茨克、莫吉廖夫、什克洛夫、格罗德诺、斯洛尼姆、切切尔斯克、杜克尔、马特乌斯、斯维斯洛奇等地。这些供“私人娱乐”的地方剧团在当时并不专业,而城市中的剧团和地主庄园中心的剧团却很专业,接近首都剧团的水平,并且经常公开表演。他们的演出剧目借鉴于欧洲,戏剧都是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进行演出的,像俄罗斯一样,他们比较喜欢外国音乐家,尤其是外国歌唱家。

俄罗斯、白俄、乌克兰、立陶宛和波兰的私人农奴剧院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起源于业余表演组织。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白俄,从私人剧团的出现到它的衰落,一直都是业余爱好者、专职演员(和剧院签有契约的)和农奴演员(在专门的学校培养的)同台演出。大部分私人剧团都是由农奴演员组成的,他们代表了民主阶层。尽管农奴剧团建立在民主基础上,但它只是在个别方面促进了白俄民族文化的发展,比如,为剧团未来的发展培养了大批表演人才。这一时期的剧院演出不允许用白俄语,专业的民族音乐也就没有形成,只是在外国作曲家的个别作品里有一些白俄民族的曲调。

农奴剧团时期可以看作是培养白俄专业民族表演人才的时期,也是白俄人民学习西欧艺术,特别是意大利音乐艺术的时期。意大利音乐艺术对很多国家的声乐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白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很多外籍教师(声乐教师通常是意大利人)在农奴剧团和农奴剧团的学校里培养了很多白俄歌唱家、音乐家,他们为白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应当指出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农奴剧院是封建农奴时代的社会产物,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了没落。大部分农奴剧院都是以表演音乐—戏剧为主,如:戏剧、芭蕾、歌剧、轻歌剧、轻松戏剧。歌手与戏剧演员角色互换的情况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歌手具有很高的表演技能。可以说,音乐与戏剧的融合是一种进步现象,但遗憾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类似的创作形式在白俄民族音乐剧院形成时期也出现过,但专业水平很低。

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建立在农奴剧院之上的。这是由于农奴剧院里有专门的培养歌手的学校,而且在那里任教的老师都是著名的教育家、欧洲声乐派的主要代表,所以说农奴剧院的歌剧团都是由专业的歌手组成。具有欧洲水平的专业化声乐教育、用欧洲经典歌剧作表演剧目、与欧洲(意、法、德)主要声乐派的代表同台演出等有利条件,使白俄农奴声乐家能够在彼得堡、莫斯科、华沙最好的舞台上演出。

农奴剧院促进了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发展。它使人们掌握了庞大的欧洲声乐派的经验;培养了大批白俄农奴歌手,提高了声乐艺术的专业水平;培养了平民知识分子观众;通过演出民族音乐素材和普通平民主角,使演出剧目在一定程度上民主化;产生了白俄第一位专业的声乐艺术教育家。然而,演出都是用外语进行的,如: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波兰语,而民族音乐传统没有被戏剧演出所运用。只有涅斯维日的个别戏剧的主人公形象是白俄的。波兰著名作曲家Karol Kurpi ski认为:“别的民族不会只满足于欣赏意大利歌剧,我们要以意大利人为榜样,把他们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民族歌剧中。作曲家只有深入思考自己母语的特点并将母语与它特有的旋律相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歌剧的意义。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的借鉴意大利歌曲的美妙、柔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但是它的旋律轮廓应该成为表达自己民族语言的工具”。遗憾的是,他的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白俄民族艺术领域没有被实现。一个多世纪之后,白俄民族音乐剧才把这个思想转化为了现实。

三、私营剧院是白俄专业声乐艺术的催熟剂

19世纪初,白俄声乐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奴剧院被新的剧院形式——私营剧院所取代。人们的文化活动重心逐渐转移到明斯克。1795年,波兰被第三次瓜分后,白俄被完全合并到了俄罗斯[2]。为了能与同语言、同文化的俄罗斯民族合并,白俄人民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白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然而,之后白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以往一样遭到了很大的阻碍,因为国家失去了独立性,而且白俄罗斯语也同样遭到了禁用。1840年6月18日尼古拉一世颁布了特别法令,禁止使用白俄罗斯语(甚至连“白俄罗斯”这个词都遭到禁用)。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也就是50年代,В.杜宁—马尔钦克维奇为民族音乐戏剧的创立做了很大的努力。第一部白俄语占很大比例的音乐舞台作品是С.莫纽什科和В.杜宁—马尔钦克维奇共同创作的《Селянка》。它和《Н аталка--Полтавка》[3]一样,可被归为音乐—戏剧体裁。那时白俄没有专业的戏剧演员,所以在演出过程中表演技能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歌剧中有白俄民间歌曲《Як пайшоу наш каваль…》(《Ка к пошел наш кузнец》),《Я цяцерку злавI у,ух я 》(《Я цяцерку поймал,ух я》),《Хад зI,дзеука-чарнабрэука》(《Идем,деук а-чарнабрэука》)和其它声乐节目。

1852年2月9日《Селянка》[4]初次上演,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为该剧制定的海报,成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告诉人们‘演出是用白俄语进行的’新闻”,因为在这一天上面下达了命令:禁止戏剧用“庶民语言”(白俄语)演出。在这出戏中,出演角色和表演声乐部分的演员有:杜宁—马尔钦科维奇和他的两个女儿、克日扎诺夫斯基、Лопат、科贝林斯基、普鲁申斯基。杜宁—马尔钦克维奇“在演Нау м.Пригоровка这个角色时看起来非常好……”。整体上这次演出具有一半的专业水平。如果当时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无疑,剧团会成为专业的民族音乐剧院。由于官方禁止白俄语演出,剧团不得不转入地下(家庭剧院)。之后剧团没有演出新的剧目。业余爱好者在很多地方都演过《Селянка》,如博布鲁伊斯克、斯卢茨克、格鲁斯克(在莫吉廖夫州)等。尽管马尔钦克维奇的剧团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开创者,建立民族音乐剧的思想很快又聚集了很多民族音乐热心者。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剧团的演出在白俄戏剧生活中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之后乌克兰剧团的演出在白俄也越来越多。这些剧团的艺术表演水平往往是不高的。那个时期的批评家И.戈尔茨—米勒,П.什皮列夫斯基,В.瑟罗科姆利亚曾如此评价这些剧团“对于这些剧团来说,与其用不高的、不自然的演技表演古典作品,破坏大众的品味,不如表演肤浅的、轻松的喜剧,在喜剧方面他们的表演很出色”。

19世纪中期白俄专业音乐教育开始变得系统化。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各种音乐学校、普通中学、膳宿中学等。私人教师也开始了教学活动。从В.斯特凡诺维奇向市杜马的报告《市音乐的保管员》中可以得知,19世纪40年代在明斯克已经有了音乐学校。1894年在明斯克建立了第二所音乐学校。它的创建者是莱比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女钢琴家С.Е沙茨金娜,她是Ф.李斯特的学生。白俄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建起了音乐学校。1886年秋,莫吉廖夫市建立了佩奇科夫斯基音乐学校,该校主要教授“钢琴演奏、独唱和合唱”及音乐理论。20世纪初期在戈梅利市、扎哈林的音乐学校非常著名。在维捷布斯克建立了卡诺的音乐学校,该校的校训是“自由艺术”,该校在七年级时开始教授独唱艺术。这些音乐学校的老师都是在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的音乐学院[5]接受的教育,这就保证了高职业水平的教学,老师们沿用了这些音乐学院的教学法。从学校学生开放的音乐会上就能看出他们的教学水平。

白俄罗斯专业声乐艺术,在学生剧团、农奴剧院、私营剧院这一些机构中促生了萌芽,随后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通过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一批批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活跃在白俄罗斯的声乐舞台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注释:

[1]诗坛:希腊中部的山峰。

[2]从19世纪开始,白俄的土地被划归到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明斯克、格罗德诺以及维尔纽斯等省份。

[3]《Наталка--Полтавка》是И.科特利亚列夫斯基的作品,它对白俄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对В.杜宁—马尔钦克维奇的戏剧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该作品中的一些歌曲后来在白俄民间广为流传。

[4]海报中说《Селянка》中的音乐是由С.莫纽什科、К.克日扎诺夫斯基等创作的。К.克日扎诺夫斯基是作曲家、歌唱家、音乐家,他的创作水平没有人怀疑。遗憾的是,这些曲子都没有被保存下来。

[5]在白俄居住着各个国家的音乐家,如意大利、普鲁士、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等国家的音乐家。

猜你喜欢
白俄农奴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封锁与乌边界
白俄罗斯召回常驻欧盟代表
跑起来
白俄罗斯 洗礼
白俄指责邻国训练“第五纵队”
俄白盟友吵架升级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
头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