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领着山西作家“红色之旅”采风团的领导和朋友,再次站在高长虹故居前,望着眼前早已破败的老屋,我生出了无限感慨。
但凡读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大概都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狂飙社”,知道“狂飙社”有个高长虹。但因为鲁迅批评过他,多年来,他的名声并不怎么好,尤其是在建国后“最革命”的年代。即便是前几年,有些作家发生了笔墨官司,就有鼎鼎大名的著名作家以高长虹作比,说对方人品有问题。后来,有学者送高长虹的书给这位作家,作家读了高的书,才知道比错了。这怪不得这位作家,因为多年来,市面上没有销售过高长虹的任何著作,大家只是依据了过去版的《鲁迅全集》一个恶劣的注释,给高一个“坏分子”的帽子,于是,人云亦云。高长虹便这样从真实中走向了虚幻,走向了歪曲,走向了消灭。
高长虹的故居在山西盂县孙家庄镇西沟村。西沟,以前归清城镇,前几年撤乡并镇,清城作为镇的历史就此终结了。其实清城是个古镇,是盂县通往阳泉的必经之地,在那里曾经建立过红24军。如果要打造文化品牌的话,清城镇应该保留下来。然而,同许多历史的误会一样,清城镇的历史终结了。西沟的历史也面临着危险,因为这些年挖煤,村下面已经空了,早几年就说要迁村,但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大概煤老板怕花钱,所以,一直也没有迁。高长虹故居虽然破败,虽然风雨飘摇,居然还在,还能让这些寻找历史真相的人们有所寄托,有所期待,有所念想。
高长虹故居前没有铭牌,也没有任何标记,靠村里人的指认,才再次找到它。从清城村穿过去,往西不远就是西沟。村子建在沟的两旁。从一片玉茭地里走下去,来到沟里,一眼便见。那片老屋建在沟西边上。虽然岁月剥蚀,但往昔的繁华依稀从那些磨砖对缝的建筑上,仍可以感受到一二。从东边院门进去,有一处院落,还住着人家,好像是高长虹的本家。从这个院子西边小角门往西,就进到了高长虹的出生院落。继续向西,还有一户人家。这三个院子,过去都是高家的。中间是高长虹父母亲曾经居住的地方。
高长虹就出生在这个院落下院的一间靠东的小屋里。院子坐北朝南,正屋是依土崖掏成的窑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阁楼,原系高读书的书房。院子以四合院形制,西屋已经倒塌,南屋早已成为空地,现在依然立着的是东屋、正屋,只是窗棂已经腐朽了。院里的梨树依然茂盛,这时是初秋,满树的果实似乎对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洋洋得意地生长着。天上飘下些雨丝,凉凉的,给人一种秋的凉意。虔诚的拜谒者,站在这老屋前,感叹着岁月的迅忽,同时也感叹着历史的健忘。
作为这次活动的东道主,我向客人简单介绍了高长虹。我似乎很激动,因为高是我的老乡。在阳泉,在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高长虹,还有一位是石评梅。对于后者,许多人不但知道,而且能说出许多的故事,最动人的,就是与高君宇的爱情故事。电视剧、电影、戏剧,以此为题材的创作有许多。而对于高长虹,以前就是禁区,谁也碰不得。可是,有谁知道,石评梅的恋人里,就曾经有高长虹,或者说,高长虹曾经热恋过石评梅。据专家考证,他的《月亮诗》就是写给石评梅的。而这首诗却被小人利用,挑拨了高与鲁迅的关系,使高背上了与鲁迅抢恋人的恶名。
近年来,或者准确地讲,是2007年,在各方的努力下,阳泉文联发起成立了高长虹研究会,从那时开始,研究高长虹才从无组织的状况走向了有组织的学术之路。可以说,这个研究会,或许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高长虹为研究对象的组织。有人曾问我,你为什么要研究高长虹?我说,不为什么,为还原历史的真相。是的,我们有责任让一个在历史上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堂堂正正走进历史。
为此,我们出版了《高长虹全集》,出版了《高长虹研究文集》,下一步,我们还将拍摄一部文献纪录片,向世人进一步宣传高长虹,进一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至少,要让当地的父母官知道,这片土地不仅生长煤炭,也生长文化,也出文化名人。在当下,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的今天,我们不必像一些地方拉潘金莲、孙悟空作为文化品牌那样,我们本地的文化品牌足以让全国乃至世界扬名。
那个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游历数个国家寻求救国真理,又拒绝国民党利诱拉拢,毅然徒步奔向延安的人;那个从西沟走出,再不回头的人;那个发起成立“狂飙社”,并使其绝大部分人走向革命的人;那个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权威的人,永远地走了,走向了他所向往的世界,甚至没有留下尸骨,甚至不明死因,甚至没有想过要洗清泼在自己身上的脏水!
高长虹研究会成立后,我第一次来到西沟,为保护故居而来,然而数年过去了,我并没有为保护它做什么工作,甚至连一个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跑下来。
同样是阳泉的文化名人,石评梅故居却修葺一新,里面有作者的展览,展示着她的贡献和价值。评梅广场空阔而宁静,评梅的塑像高大而庄严。而高长虹一生只留下一张照片,他没有事迹展览馆,连故居也要因挖煤迁村而不保了,历史真会开玩笑。前一天,作家们刚参观了石的故居,这时看到眼前高的故居,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终于有朋友提出质疑了:当地为什么不打造高长虹这块文化品牌呢?我说,不知道!其实我知道,但我能说什么呢?
站在雨中,站在高长虹故居前,我无限感慨:就连汉奸文人的著作都一印再印,为什么高长虹还是个“禁区”呢?我悲从中来,一任雨水从头上浇下来,淋湿我的头,淋湿我的肩,甚至淋湿我那颗滚烫的心。
站在高长虹故居前,我真的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