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牧
伊莲娜·库图佐娃,是一位来自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故乡——图拉州的俄罗斯姑娘。2006年她留学中国北京,学习正统的汉语课程。
2007年7月30日,她在新华网开了一个以“快乐的库图佐娃”为名的博客,还特别写下一句“公告”:“CCTV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冠军是喀麦隆的雷蒙”,以说明她对“不能在留学生汉语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耿耿于怀”。
也真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俄罗斯的库图佐娃,虽在汉语的口语上逊于喀麦隆的雷蒙,但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特别是汉语写作方面的功底,恐怕是雷蒙难以望其项背的——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库娃虽自嘲是“笨嘴拙舌”,但她的文笔,让我这个有着数十年“笔龄”的人也惊叹不已,她不但用她俄罗斯式的幽默新颖了汉语的语汇,也用她自如的笔触突破了汉语语法的构筑,甚至她的命题也是一种奇想妙思,看似信笔拾掇,却又出人意料;标题,妙趣横生,读后,忍俊不禁……而也许正因如此,所以她的作品一经问世,就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关注,每一篇博文的点击率,都是“成千上万”的(在拙文写成之时,她的66篇文章,点击达140多万人次,评论达8667)。许多读者都因这位“快乐的库图佐娃”而得到了阅读的快乐,新华网博客栏的版主维君因此友好地将她称之为“博逗”。最可以说明库娃的文笔极受读者“追捧”的是,当得知她即将学成回国的消息之时,许多“博友”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许多人甚至希望她能留在中国工作……
作为库图佐娃的好友之一,对她的归国,我一样的依依不舍。于是,我想到了在《江南》杂志辟一个专辑,集中选发一期她的作品,以纪念她在中国留学的这段难忘的时光,谁料主编袁敏女士一读到库娃的作品,也赞不绝口,竟深夜来电提议说,干脆在《江南》辟一专栏,2011年全年推介库娃,我非常赞同袁敏兄的想法,因为我知道,她所以愿意拿出大量的篇幅来发表库娃的作品,不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快乐的库图佐娃”,而且还在于库娃的作品能让许多的汉语写作者从中得到一种有益的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库娃虽已回到了她的祖国,但《江南》却把她留在了中国。
库娃有一番话曾使我感叹良久,她说:“不管是汉语还是俄语,文学的属性都是一致的。我采用的是佐琴科式的写作方式,用这种怪诞的写作方式写出来的作品,中国读者读起来会感到,我使用的语言不规范。这也不足为奇,因为作家们都过于规范了,以至于规范到了拘谨的程度。”
对此一说,不知读者认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