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珍
(三江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图书分类法,被图书情报机构广泛应用于信息资源,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分类,成为学术资源标引和检索的通用标准。[1]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多采用《中图法》来进行图书目录建设及图书分类排架。自1975年《中图法》第一版正式出版以来,30年间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历经4次大规模修订,最终形成2010年的第五版。版本的更新势必要求对原有图书进行改编,使原有图书分类、排架与新版图书分类法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连续性。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对《中图法》第五版修订后馆藏图书改编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图书改编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学科、新事物、新主题的涌现以及人们对分类规律认识的深化,现行分类法必然需要进行周期性地更新改版,《中图法》历次修订改版正是顺应了图书管理发展的这一需求。
相对于《中图法》前四次修订,第五版修订重点明确、特点鲜明。其修订的主要特点有:确定了特别处理的大类、重点修订大类和局部调整大类;增加了复分标记、“一般性问题”的禁用标记;完善了类目的参见注释,补充类目反向参照;合并了使用频率过低的类目;完善了附表类型,补充共性复分的新主题;通过主表类目注释解决了附表连续复分的使用问题;增补了其他常规性修订。[2]
《中图法》第五版的修订,新增1 631个类目,停用或直接删除约2 500个类目,修改类约5 200多个。[2]7修订幅度越大,图书改编的对象就越多,改编的幅度就越深,改编的范围就越广,在改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大。
根据教育部高校办学条件指标要求,本科院校生均占有各类图书不得低于100册,专科院校不得低于50册。最近十年,高等院校经过多次扩招,在校学生数量短期内飞速增长,高校图书馆各类藏书数量也随之出现了超常规增加。《中图法》第五版所修订的重点正是最近十多年中新增加的专业、学科等方面的类目,导致图书改编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在职工作人员并未随着藏书量的增加而增长。因此,对有限的工作人员而言,图书改编工作量较大。
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一般是每天8:00~21:30,开放时间较长,并且每天有大量的图书被借阅,闭馆改编会影响图书正常借阅,即便面对较大幅度的改编重任,也不可能闭馆进行。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动辄上万,许多高校形成了多个校区并存的局面,高校图书馆为顺应教学与管理的新需要,建立了多个分馆,同时在部分院系中建立了资料室。馆藏图书的分散对图书改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书改编是《中图法》修订的后续,修订《中图法》而不改编图书,便失去了修订的意义。[3]因此,图书改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为了能够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图书改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安排改编工作;
(2)充分了解《中图法》第五版的变化,准确掌握馆藏资料信息,合理分配工作;
(3)区别对待开架书库与密集书库;
(4)确定改编馆藏图书的范围;
(5)进行图书改编时,应确保图书馆其他工作正常运转。
针对高校图书馆的特点以及修订后的《中图法》第五版对于馆藏图书提出的改编要求,笔者结合所在高校图书馆的情况,针对《中图法》第五版的改编过程,总结出适合高校工作特点的图书改编方案。
4.1.1 领导重视,专人负责。在2010年9月《中图法》第五版出版后,笔者所在的三江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领导高度重视馆藏资料改编工作,将改编工作作为业务建设的重点,设立了专门的图书改编小组,并挑选具有多年分类编目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
4.1.2 统一认识,加强学习。图书改编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安排2—3名同志参加《中图法》第五版的培训学习,并组织改编小组成员召开业务研讨会,对比研究《中图法》第四版、第五版,充分熟悉了解馆藏图书的结构、布局、分类细则,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同时加强采编部和流通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高效完成图书改编工作。
4.2.1 计划详尽,分步实施。
(1)确定改编范围。根据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借阅和流通情况,重点分析图书馆的馆藏结构,确定改编范围。高校图书馆藏一般分为开架书库和密集书库。开架书库的图书专业性较强,科研参考价值较大,利用率高;密集书库的图书年代久远、较为陈旧、利用价值低,但仍然具有保存价值。笔者对最近一年这两类图书的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开架书库和密集书库图书借阅量为300∶1,根据该比例确定改编的重点为开架书库,密集书库的图书可暂缓安排改编。
(2)协调安排总馆和分馆的图书改编。根据调查,现阶段95%以上的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分馆或院系资料室。在对总馆图书改编的同时,必然要求对分馆或院系资料室图书进行同步改编,例如《收藏投资学》馆藏有2本、总馆和分馆各1本,四版索书号为G894/50,根据《中图法》第五版要求,两本图书应该改编为G262/48,因此总馆与分馆或院系资料室图书改编的时间和进度要保持一致。将需要修改的某类图书作一个表格,记上索书号、馆藏地,对其进行统一修改,分馆的图书只需要根据表格,取出所在图书,重新贴标签、上架即可。
(3)借出的图书改编。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状态,每天学生会借出大量图书,也会归还大量的图书。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借阅需求,在进行图书改编时必须考虑图书借出的实际情况,既要对图书按要求改编同时又不能影响学生的借阅。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第一,查找出所需修改图书的借阅学生名单,进行催还。第二,查找借出图书索书号,工作人员每周开展书架查找,对归还后的图书进行修改。第三,记下借出图书索书号,制定表格,通知每天包架、细排架的勤工俭学同学留意图书是否归架,归架图书在表格上记录,并把归架图书送到采编部改编。
(4)突出图书改编,不影响其他工作开展。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采用闭馆方式来改编图书。在不影响图书的正常流通和采编的前提下,根据图书馆学生借阅的习惯,合理安排适当的时间段进行改编,从而优化改编流程,改进改编方法,边流通、边改编,把对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对某一类图书进行改编,上午对照四版、五版中图分类法,确定需要修改的某一类别,通过文献检索找出馆藏的这一类别需要修改的所有图书,记下索书号、馆藏地,让勤工俭学的同学从书架上取出待改编图书;下午对需要修改的图书做重新分类改编,重新贴标签并将其上架。
4.2.2 改编的实践操作。图书的改编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
(1)彻底改编法。按《中图法》第五版修订,对馆藏所有图书进行改编,保持馆藏所有图书分类的系统性、一致性和连续性。采取这种方法的改编质量最高,但花费的时间、财力、人力较大,仅适合中小型图书馆。
(2)一刀切法。馆藏书分类保持不变,新书按《中图法》第五版分类。这种方法最省事,但会造成同类书排架不能集中放在一起的问题,不便读者查找,甚至出现漏查。
(3)部分改编。对一些重要的类目,或变动较大的类目进行改编。一些次要的、变动不大的类目则不必改编。目的是减少工作量,节省人力、时间、财力。这种方法最可行,可以结合馆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改编。结合我馆具体做法,谈谈采取部分改编的具体措施:1)停用类目的修改。停用类目的修改是将无文献保障或过时、重复、主题不明确的原类号改入其他类号中去,原类号停止使用。例如:第四版G254.4“图书馆目录”停用,第五版将该类的书放入G254.92类目下,这必然导致图书排架位发生变化。为了使同一主题的图书集中放在一起,必须对此类图书进行改编,否则相关类目图书因《中图法》分类前后版本不一致而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不便于读者检索。2)类目合并的修改。第四版G35“情报学、情报工作”整个类目全部合并到五版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目中。这一类的书目必须整体改编,从而保持分类的统一性、科学性,便于读者检索和查找。3)类目新增的修改。新增类目是直接增加主题概念类目或在本身类目下扩展细化,是对原类号的延伸。[4]第五版新增类目1 631个,幅度较大,涉及面较广,但绝大多数是对类目的进一步细分。根据各院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可采用有选择性的修改。例如第五版新增TP316.85“Linux操作系统”,鉴于我院有计算机科学系,因此必须对此图书作修改。而对于第五版I247.82“微型小说”,这类目的新增是对类目本身的扩展细化,且该类图书娱乐性、消遣性较强,就没有必要进行改编。4)类名修改的改编。第四版F299.23“城市经济管理”在第五版改名为“城市土地经济、房地产经济”,第五版“城市经济管理”则放入F299.22。此类书若不进行改编会导致同类书放在不同地方,导致排架混乱,不利于读者检索。5)交替类图书的修改。这类图书也可以根据院校的具体开设专业、学科而定,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修改。例如第四版TP393.04“通信规程、通信协议”,第五版则宜放入TN915.04。我院没有此专业,则可以不做修改。
图书的改编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我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改编方案和措施,保证图书分类的科学性、系统性及一致性,最终提高图书的检索与利用效率。另外,改编工作完成后,还要对改编结果进行全面检查,以保证改编质量。
[1]何 琳,侯汉清.《中图法》在网络环境中的适应性改造和修订研究[J].中国索引,2010(2).
[2]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3]巴成贺,蒋 东.图书分类法修订后图书改编方案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104—106.
[4]闫铃铃.采用《中国法(第四版)的图书改编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