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2011-11-20 08:09文/郑
艺苑 2011年6期
关键词:情感音乐教育

文/郑 彤

音乐,是人类文明独有的产物;音乐教育,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之一。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也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可见,音乐对于愉乐身心、开启心智、提高素养有着其它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音乐教育能够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从而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的音乐教师及音乐工作者亟待思考的,便是如何加强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如何加深“教”与“乐”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何加大音乐教育的投入、规模及其形式的丰富多样。

一、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之必要

“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然后才是教书。而“音乐教学”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造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在重新审视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方面,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等。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则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教育。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一)音乐可以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号角。这些音乐作品,能够通过流畅的旋律、明快完整的节奏、真挚朴实的情感、严整洗练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风格,塑造出动人的音乐形象,形成强烈的感召力。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是要认真选取作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生动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情感效应,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它用优美的旋律来表达人内在的思想感情。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人们情感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中起着别的艺术不可代替的作用。优美的音乐对学生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富有生命的音响效果,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音乐教育是打动情感的教育,它深刻真挚,能陶冶性情,是促人上进的一种力量。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正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也流行着一些低级趣味的、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作品,它们的传播速度很快,侵占了他们头脑中的那片净土,使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萎靡的状态,思想情感发生偏激,个体行为变得怪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这块阵地,让学生多接触那些民族的、世界的、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使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吸收更多的精神食粮,从而较好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三)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人是感性的、活生生的。每个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审美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自己丰富的、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不追求统一性而追求丰富性,而其价值正是由于其独特性滋养着每一位独立的受众,强化着他们的审美个性。音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有高低雅俗之分,高雅音乐文化含量高,审美价值高,能给人以激励。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欣赏任何音乐都以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为前提。各类音乐对欣赏者的刺激程度各不相同,强刺激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一切高雅音乐都能给人以弱刺激,弱刺激的优势在于具有诱导作用,能将欣赏导向深入。而深刺激的优势意味着能深刻地感染与熏陶,从而大大加深音乐作品对欣赏者的感染作用和思想影响。通过音乐形象在每个学生脑海中的再创造,花开千朵,见仁见智,这种音乐熏陶的过程,便是培养个性、张扬独立思考的训练过程。

(四)音乐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中起着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同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特征。音乐来源于现实生活,是艺术家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与实际生活中的美相比,具有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特点。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流动过程,让学生不断在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能非常迅速强烈地直接撼动人的心灵。音乐的美还表现为通过高低抑扬的音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变化多端的和声复调等乐音体系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这些音乐形象再通过人类思维——联想、想象、幻想等,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艺术痕迹,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之实践

近几年来,不少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音乐教 学的独特艺术形式来实现德育教育,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随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改进音乐教育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在“乐”中知礼、明理,在“乐”中思趣、增智,无疑是我们每个高校音乐工作者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要注重教学环节

教学不只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教师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教给学生打造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单纯追求教学的结果,还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注重教学环节的科学性,把握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从而让教的对象——学生,能够随“乐”而动、随“乐”而感、随“乐”而获。

1.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从来不靠灌输,而是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而起作用。优美高尚的音乐能够强烈地体现它的时代特点和思想内容,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和感情的冲击力,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他们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与时代相符的进步歌曲,它们激励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如:清末民初,我国许多进步人士就利用“学堂乐歌”来激励国人追求民主、解放,宣传爱国主义,废除封建礼教,关注国家兴亡;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优秀革命歌曲曾激励和鼓舞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而前赴后继;改革开放时期,一曲《春天的故事》唱遍大江南北,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情感要素出发,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优秀的革命艺术歌曲和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乐曲的节奏、旋律进行听辩、感悟、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领悟能力,从而让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达到培养审美、寓教于乐的目的。

2.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凡是审美教育,都必须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使人产生美感,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音乐欣赏教育是比较理想的手段。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音乐本身非语义的特点,围绕乐曲的核心内涵,引导学生借助空间想象和表象联想展开思想的翅膀、打开思维的桎梏、放飞思想的自由。对乐曲的理解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希望的田野上》时,就要深刻地引导学生围绕“炊烟飘荡”、“小河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荷塘”、“果园”等进行情景想象,通过想象活动,把感性形象带入其中,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完美。

3.善于激发学生愉悦情趣。

现在许多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材曲目的选择时,除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外,尤其要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目的可听性,同时,还要兼顾时代性,要朗朗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唱爱听。好的歌曲教材应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心声:或是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出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二)要注重创新的手段

当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创新”,而音乐教育又是“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在国外,鼓励学生多提问,尊重学生不同见解,甚至希望学生把老师问倒,早已成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特点。在音乐教育发达的美国,高中音乐课的设置不但有普通的欣赏课,更注重乐队和合唱队的活动课。学生经常举办自己的音乐会,或演出一些自己编排的音乐剧,由学校提供场地,这种做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表演的机会、一个展示的舞台。所以,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开发学生的表演潜能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和教育的归属。

在教学方法上,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设计有兴趣的、适合他们表演的教学内容。青少年正处在情绪体验较强的时期,他们有激情,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喜欢动感、新鲜时尚、容易上口的流行音乐,喜欢富于幻想、充满诗意的音乐,喜欢反映他们自己生活和情感的音乐以及通过影视传媒影响的“偶像”音乐。对这些合乎他们口味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适时引入鉴赏课堂。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表演的机会。音乐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审美体验,只有亲身经历和积极参与,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强化审美体验,从中感受到乐趣。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歌曲《魔王》时,让学生通过音乐展开联想,扮演其中的几位主人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河边对口曲》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两位老乡进行小品创作,强化其审美体验;在欣赏《拉丁美洲音乐》时,让学生学跳几个简单的探戈舞步,从中找到快乐,提高参与的积极性,等等。

同样,课堂外的“音乐”创新举措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教育报》曾报导,大连市实验中学打预备铃,这里听到的不是铃声,而是《牧童短笛》、《翠湖春晓》、《花儿与少年》、《步步高》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铃声至今还不到两年,师生已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这样就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文化的氛围,也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三)要注重打造平台

除了课堂,校园文化乃至校外文化也是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对整体育人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音乐普及水平在不断发展和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普及音乐教育的情况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大学生音乐教育显得格外地有意义和有必要。为此,音乐教育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校园音乐教育的平台,除了设置必备的音乐欣赏课外,还有两大途径:

一是开设辅助音乐欣赏课的其它音乐基础选修课程,力争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网络式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从而增强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对作品形式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的塑造和张扬,即为一些通过音乐欣赏课而对音乐常识浓厚兴趣的同学提供进一步触及音乐本体世界的平台,从而为培养未来社会继续的跨学科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是广泛开展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为音乐爱好者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音乐教育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方法。艺术的魅力在于演员在舞台上的亲身体验,学生在舞台上和在舞台下对艺术的领悟和体验是有着质的差别的,他们在剧场外和在剧场内也有着鲜明的对比。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具有特长的学生展示才华,体验艺术的魅力,并锻炼自身。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校园歌曲比赛以及成立各种各样的学生艺术团体等途径,打造诸多音乐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上台充分展示自我。这样,既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音乐特长,从而使之增强自信,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高雅、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巧妙地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融入趣味性、愉悦性,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殊作用,从而实现音乐在德育工作中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1]胡树祥主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美)约翰·怀特.音乐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日)野村良熊.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L·默塞尔,刘沛.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J].中国音乐,1987(1).

猜你喜欢
情感音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