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沁学
楹联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语言艺术、民族精神、欣赏趣味之上,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内容无所不包,格律严谨,妙趣横生,是中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魅力奇葩。 千百年来,它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众多热爱国粹艺术有志之士的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这种标上『陈年老酿』的『国窖』好像被人们现代的生活节奏所尘封。
一九八四年,随着中国楹联学会的成立,各地相继成立了组织,打造了平台,举办了活动,拉起了队伍,但发展十分缓慢。五代会以来, 楹联事业呈现了蓬勃之势,但还只是局限于圈内, 要想全面开花,仍需要过程。 在这个阶段,我们只有深入地研究楹联如何为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明和人民服务, 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懂得、热爱楹联,才谈得上传承、发展、繁荣楹联。
我加入闻喜县诗联学会、运城市楹联学会十年来,目睹了学会一步步的发展壮大,期间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我就『楹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 结合当地楹联组织的活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楹联要传承,真情是引线。 二零零年七月, 闻喜县诗联学会东镇分会成立,成立之初赵景福会长就对所有会员承诺了四件事,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一是会员有病,分会要看望; 二是会员喜庆之事,分会要撰联示贺; 三是会员去世,分会组织吊唁,撰联示挽; 四是一份永久的纪念。即首创为会员、 文明户送中堂联活动,这项活动褒扬了一个人、 感染了一家人、鼓舞了一村人、 激励了一代人, 得到了县、市、省以及中楹会的肯定,成为闻喜诗联的品牌活动。 这绝不是简单的四件事情,分明是一片真心、一份真情。 十年来,这四项承诺在东镇分会共举办了相关活动三百二十余次。 每次活动会员激动、参与者感动,在这种真情的感召下,分会人心凝聚、气氛和谐、士气高涨。 通过真情的传递,使楹联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创造了『河东楹联文化第一镇』东镇分会的辉煌。
楹联要传承,活动是关键。 活动是一个学会组织长期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各个学会只有通过活动才能组织大家相互交流、联络感情、传达精神、普及联律、传递信息、赏析作品等,因此活动在传承中就是『导火索』、『加油站』。 一个学会搞得好坏与否,活动显然是第一要务。 这里的活动第一是学会有规则的例会活动,闻喜诗联学会的『对联赶集』就是很生动的实例。 每月十号,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十年坚持,雷打不动。 第二是要搞征联活动。 征联活动是宣传主办方和学会组织共赢的好举措,是实现学会发展的启动器。 通过征联活动,学会聚集了人才、资金、作品、书籍(作品集),实现了学会和作品服务主旋律的角色转换,使学会和会员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而壮大队伍,有效地促进楹联在活动中的自我传承,使学会步入更好、更良性的发展轨道。
楹联要传承,精神是支撑。 从事楹联事业,一个人痴心,能登临一种境界,而一群人痴心, 则能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运城楹联事业这十年来的发展态势,足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记得二零零五年九月,《民间对联故事》编辑部霍金林主任应邀到闻喜调研,优秀的团队、感人的故事、饱满的精神、痴迷的境界,感染了霍主任和编辑部,他们以『精神的力量』为题,对闻喜学会的发展从高度、深度、广度上予以评价,三篇经验介绍,『对联赶集记』、『痴心大家族』、『重锤敲劲鼓』,篇篇精彩,字字感人,尤其是『痴心大家族』一篇,重点介绍了学会『南张北韩』、赵景福、孙树德等几人对楹联痴迷的感人事迹,得到了各级组织的广泛关注,也成为闻喜学会传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楹联界地地道道的『精神富翁』。 各地学会纷纷前来取经,中楹会也派郭省非会长专题调研。
楹联要传承,普及是基础。中国楹联学会制订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是楹联的一部重要法则, 是所有楹联组织的立会之本。 去年是中国楹联学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孟会长在动员会上一再强调: 普及是关系到楹联发展的一件大事, 是荫及千秋万代的一件大事。 只有学好联律才能正确地驾驭楹联。 因此只有普及,才会传承,才能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普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楹联要传承, 产业是方向。 楹联的发展,必须和产业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浅尝辄止,才会做足做深,做出大文章。 二零零九年七月, 河津市诗联学会副会长毛建民创办了『普天红楹联文化传播中心』,运城率先挑起了楹联产业的大旗。 孟繁锦会长亲自给中心题写了牌匾。 它的成立实现了运城市楹联文化产业的重大突破, 拓展了楹联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是河东一支叫响中国楹联文化产业的生力军。一年来,他们坚持以『弘扬中华国粹,发展楹联事业,满足群众需求,服务文化民生』为目标,注重切实、切情、切景、切事,反映时代精神,融合群众习俗,用『专、特、实、新』四个字,丰富、 提高楹联内涵和文化品味, 越做越火、越做越红,用产业为河东楹联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涂上了重重的一笔。
楹联要传承,网络是动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电脑的快速普及, 传统的楹联也从书本走向网络。 网络对联表现出的即兴、随意、快速、跨时空和年轻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 近几年,中华国粹网、联都、中华楹联论坛等大型网站的成功运作,吸引并培养了大批联坛高手和新人。 二零零九年五月,河东楹联网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河东楹联人不再是散兵游勇, 有了自己的家。 通过大家的交流,点击量的增加,使更多联友在加盟、宣传、了解河东网的同时, 也使河东广大联友通过河东网走了出去,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天南海北的联友可以尽情地通过网络谈古论今,撰对写联,为对联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更直接、更有效的广阔平台。
楹联要传承,事业是根本。运城市楹联学会成立十余年来,在以名誉会长岳民立、两任会长王秀清、薛起珠的率领下,逐渐使全市各地分散的楹联组织形成了一个整体, 完成了一个民间组织逐渐向伟大事业的综合过渡。而今,全市十三个市县都成立了自己的楹联组织,会员超过五千余人,创办了自己的会刊《河东楹联》,崛起了峨嵋岭、汾河两条楹联文化带,于二零零五年八月,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目前,全市有六个『中国楹联文化市、县、区』六个『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各种工作蓬勃向上,成为全国楹联文化的一面旗帜。这不仅表现在楹联组织的建设、队伍的壮大、荣誉的标榜等, 最重要的是有一批这样热爱楹联事业的人, 他们十余年如一日, 退而不休,勤恳敬业,无私奉献,把学会当成自己的家,把联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把事业当成了追求、快乐和享受,继而产生了『运城楹联文化现象』,有了楹联事业传承、发展和繁荣的大好局面。
楹联要传承,精品是灵魂。精品意识是当代人提出的观念, 各行各业都在以追求精品为首要目标。精品是长久生命的基础,楹联作品更是如此,只有树立了精品意识,实现了精品意识,才可以立足于时代要求,立足于长远发展。 在我们运城遍及十三个市县的楹联组织中,活跃着一批骨干,他们不仅是市、县学会的精英,更是楹联精品的创造者,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名字『河东一百单八将』。 他们在全国大赛中频频获奖,为学会争得了荣誉。 如杨振生、马长泰、廉宗颇等等, 他们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成为精品,尤其是杨振生会长的市联、河东广场的巨幅联作、楹联文化园联作等等,都足以传世,是我们所有河东联人学习的榜样。这种精品意识的运用, 为楹联的传承提供了市场和机遇,要大力推崇。
楹联要传承,社会责任是要求。 在楹联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所有楹联人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让这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 楹联家们要把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创建精神家园,要有大局意识,做先进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同时要深入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第一线,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美楹联, 这样社会、政府、人民才会承认我们,我们的传承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学会领导应善于抓住楹联文化和主旋律的结合点, 时有新点子、新思路,并敢于实施,时见成果,这种用社会责任来传承的实践,是最有成效的、最具荣誉感的。
楹联要传承,教育是根本。 楹联教育从娃娃抓起, 是关系到楹联能否生存发展,能否继承发扬的大事。 所以我们必须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去发展楹联教育事业,确保楹联事业后继有人。 我们中国楹联教育基地︱︱︱永济银杏小学的一些具体做法,不失为楹联的教育和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好的经验之路。 楹联教育应向高校拓展。 发展楹联事业靠人才,培养楹联人才靠教育, 坚持楹联教育靠师资,师资越高越出成果,大学生思维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很容易出成果,所以这个阶段的楹联教育一定要抓紧。 楹联教育要在老年队伍中推进。 要传承楹联艺术,就要靠革命的老前辈去传帮带,老年人学楹联有着得天独厚的养怡之福和精力,他们饱经风雨沧桑,有着持久的惊人毅力,能以更多的丰富阅历和真挚的情感融入楹联创作中, 以精湛技巧去创出新的作品,这是年轻人难以达到的。 所以,楹联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中实现的,对于楹联教育,我们不仅要抓娃娃,更要抓高校学生、老年队伍和所有热爱楹联事业的人群。
楹联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明了楹联文化在我们民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 很多的场合中都会出现楹联的身影。 从时间上说,一年四季,四时八节, 都有与它们相对应的楹联; 从空间上说,社会的五行八作、市井百业都有适宜自己的楹联; 从人生活动的全过程来说,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处处都有楹联的影子。像中楹会组织的『书春日』活动,已深入人心。六年来,闻喜东镇分会共为社会、机关、医院、农村义务书写万余副春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随着老百姓对切身切事的楹联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春节等各个习俗的有序轮回,传统的楹联传承会愈加彰显它的魅力。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用文学形式来表达,最精炼的就是楹联了,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副好的楹联,读之,给人以享受;思之,给人以启迪。尤其是风景名胜、寺庙牌坊等等,就是因为楹联挂上去了, 才表达了这个景点的文化和内涵。可以说楹联对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用很关键。 标志本身是没有文化的,是物质的东西,因为有了楹联,才有了精气神,才体现了它的文化和价值。 像运城市学会组织的市联征集、四个出口的标志联建设,盐湖区诗联学会去年年底为全区一百五十多个乡村、四十多家企业的主要标志建筑上悬挂、镌刻了楹联,闻喜学会为三十余个村镇的大门撰写、镌刻了楹联等等,这些都是标志建筑的具体体现。 楹联的传承,是标志性的,也是永久性的。
楹联的传承和繁荣是伴随着书法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般认为,楹联成熟于隋唐,这时书法也为鼎盛时期,一些书家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书写镌刻于名胜古迹、寺庙廊院上,让众人评赏,到明清更是盛极。 由此看来,楹联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在众多书法艺术精品中,正是优美的联语和书法艺术二者达成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让人们既获得了书法艺术的美感,又获得了精神思想的畅愉。 楹联与书法相得益彰,在一定场合,可以说离开了书法,其楹联本身的价值也降低了。 所以,以书法传承楹联,不失为最佳选择。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楹联无疑是一件璀璨夺目的文学瑰宝,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一样,楹联在当今社会也必将历史地承担起建设三个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这就是楹联文化所面临的大好形势和光荣的使命。 我们探讨如何传承或振兴楹联,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楹联这种雅俗共赏、既有极高审美价值,又有多方面实用意义的文学形式更广泛地走向社会、走向人民,为新时代建设服务,为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发挥作用; 同时,也只有让我们的楹联活动积极投入我国复兴民族文化的大业中去,楹联事业才能真正地走传承之路,才会大发展、大繁荣。
(043800山西闻喜县牌楼东街420号本命年公司)
佳联点评
简评凌一二格言联
●翟功印
山因体正高千丈;
人若腰弯矮十分。
赏罢湖南郴州琢磨斋主凌一二先生此副佳作,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言平实,感染性强。 联文多以常用实词构建,联意丰富厚重,通俗易懂。
二、以自然物象命意,联文画面感强烈生动,立体性强。
三、联意贯通,逻辑性强。 言物,须通物理; 言情,须通情理。 联文两句中脉胳气息流畅舒展。
四、对仗技巧性强。 『山』为静态,『人』为动态,动静结合; 『体』与『腰』,人身部位相对,关联紧密; 『正』与『弯』、『高』与『矮』、『千』与『十』、『丈』与『分』均很工整。
五、格言性强。 能从万物生存形态中感悟出人生某些哲理,再以绝对凝炼精辟的语言和对称的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格言联。 格言联可以励志,修身养性,易于传播。 此作堪佩!
(722200 陕西扶风新区南二街景醇书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