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枪
作者:龙一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2011-01-01
读者:幸福的火鱼
用杀戮剧情来写实人生。这里讲述的同样是一个谍战故事,描写的是抗日时期共产党员熊阔海刺杀日本将领的过程。
实际上我读这本书并没有产生料想中的太震惊的感觉,不知道是看了惊险刺激有回环有悬念的谍战故事太多了以至于神经有些麻木的缘故,还是自己的欣赏品味有限,总觉得这本书没有精彩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尽管严密但还是有些直述,“套”设计很精巧,但阅读的过程中少了那么点让人兴奋的痛感。
读者:esuyuan
龙一的小说我读了不少,他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文化视角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写得新意盎然,而且他的小说充满了亦浓亦淡的文化情趣。在《借枪》这个故事中,他神奇地将一场暗杀演变为两个人进退维谷的一场表演。
2李可乐抗拆记
作者:李承鹏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1-1
读者:Rosemarie
我不说这是一部优秀的时代文学作品,这个时代本来就扯,所谓时代文学更扯。你回头看看《十月》《收获》,就知道大浪淘沙之后时代文学都剩下什么。再说了,年度十大小说什么的。那是文联的事不是我这种小人物的事,我这种小人物更关心细节,所以只能守着树哭。
我只说这本书值二十块,值得为它少吃一顿快餐,多走三站路回家,花一点业余时间翻翻,在书柜里留出它的位置。
可能你嫌它段子多,你嫌它油滑,你嫌它逻辑混乱,你觉得这是一部幻想小说。你觉得你看不懂,你还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吃肉。
但是这是一本真性情的小说,或者说真诚。而且感谢上帝,人家的真诚不是我爱你,但是我也爱她的真诚;也不是我们春宵一度一拍两散互不相欠玩得起的坦诚,还有其他信誓旦旦、海誓山盟、斩钉截铁、围绕无数荧光灯的真诚承诺。
如果你已经受够了以上所有真诚,我觉得花二十块,买这本书来看看,并不吃亏。
读者:Lee
李承鹏的小说,最大的缺憾就是收不住才气,如喷井的石油,摁都摁不住,噼里啪啦,全给你抖搂出来了,没读者什么事儿,连点回味都不给你。太过,太随性,不按叙述规则出牌,总带着一股子杂文臊子味。过犹不及,此言不虚。
3城邦暴力团
作者:张大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1-1
读者:围观者
这是一本武侠小说,但是跳出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窠臼。随着张大春的左牵右引,你将了解很广博的知识:历史、诗词、书画、古籍甚至包括奇门遁甲和抗战野史以及民国人事。说实话,在阅读此书的某个瞬间,我几乎觉得是在看一本民国社会百科全书。阅读期间完全没有看传统武侠小说的淋漓痛快之感,但这书内容的博大,却着实让人惊叹。
读者:环玥
王安忆在对谈录里说,保留小说的传统,海峡对岸她看来明显的就是张大春。
文人说书,开篇仿似金庸,漕帮历史电视剧里都是戏说,竹联帮的缘起都会正经成传说,艺人里陈楚河也因此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人物,我只是暗暗羞愧自己的文学底子。
掉书袋,张大春到底和金庸不同,市井人物怕没那个耐性,半吊子如我老被那些诗词打断故事进度。
读者:长安冷松
比起这本书,金庸写的真就是意淫的成人童话了。
读者:关雅荻(请把牛B还给牛,牛也需要性生活)
开头很绕,看序的时候我已经分不清这是胡扯还是真实的。
到正文的确很武侠,但又不同于硬派武侠,故事说得比较绕,经常一个细节就飞回历史里去。说个几页再回到刚才的细节。
看完第一本基本适应了这种武侠方式。
读者:小米
张大春显然在做着从一个说书人到“表演艺术家”方向的努力。他的炫学虽然损伤了故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但的确增加了传承的生命值。
最后说说故事的“拼贴感”。这一点在故事临近结尾时得到了爆发。本来我等着看一个故事尾大不掉草草收场的笑话,结果张大春居然就直接以带着自谦和自得的笑话做结——你们说我堆砌废料,我就把你们以为的汉白玉砌在结末处,而且是一贴再贴的“梯云纵”形式。他故意暴露了从西葡语文学中取得给养的痕迹,我也不得不怀疑他在考验读者对桐野夏生和大卫·林奇的接受程度。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虽然《城邦暴力团》这个厚故事并没有带给我想象中的惊喜与震撼,但张大春的写作实验无疑获得了成功。
因为我还从没有被哪个作者逼得像上面这样不停地用熟悉的名字掩盖自己言语上的空虚。离地三尺终究还要落到实处,这就是小说的秘密。
4少年张冲六章
作者:杨争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4-1
读者:瘦猪
成长题材的小说很多,名篇也不少。杨争光的不同在于把少年成长中别人注重的个体,转移到围绕着他的人和事,甚至是课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年张冲六章》的主人公不是少年张冲,而是他的父亲、老师等等和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可以说“灿烂的牛粪”也是主人公。单就这点,《少年张冲六章》就值四星。
读者:好逑
这本小说起初看似平平无奇,书中使用了大量陕西方言,起初的两章大部分是由人物之间的对话而成,甚少场景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亦不多见,令人感到这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剧本。
然而,它是渐入佳境的。故事在头两章已说完,读者很早就知道张冲的结局,作者是如何吸引读者看下去?他从主角张冲不同的亲人、同学、教师的角度来下笔来着墨,渐渐地。张冲的角色立体起来,他的形象跃然纸上。
读者:yswdxx@***.***
小说《少年张冲六章》是我近些年看到的最好的作品。
作品平实而深刻,就一个少年的成长,从六个视角切入,分别叙述,把人的复杂性、丰富性、多面性,不断地呈现。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我们——孩子——孩子的孩子,我们都曾经历、目睹过。但是少年成长时期的烦恼、压力、困惑,聪慧、善良、天真,等等属于人的天性,成人们从来没有这么认真、深入、细致、犀利地予以关注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第一部,而且令人欣喜的是写得如此之好。
我认为,《少年张冲六章》从多个方面都具备了经典作品的品质,并且随着时间流逝会愈加显现。
读者:epose
近几年,讨论中国教育的书籍比比皆是,其中无不充斥着对中国教育的抨击和质疑。《少年张冲六章》一书虽然没有直接把文字当成子弹射向中国教育,却是把一个“问题学生”活生生地摆在你眼前。
在现实生活中,像张冲这样课上捣乱、课下胡闹、聪明机敏却人生目标模糊的学生无处不在。他们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和老师斗嘴,变着法儿叛逆。他们忍受着家人的责骂和老师的白眼,下场只能是以卵击石。张冲的悲剧不只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是所有中国孩子
都在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恐怕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共同的困境——在张冲的故事中,制度有制度的困境,父母有父母的困境,老师也有老师的困境,每个人都在困境中生活,谁也逃不出,或者说谁也不愿也不敢逃出。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处境。
本来想着这类的小说应该是看得下去的,谁知道等拿在手一翻,还是放弃了。
5穿心莲
作者:潘向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4-30
读者:话别锦少爷
当女人有了自己的屋,她们依然需要一个伴侣,一个理想的伴侣。问题是,她们理想中的男人,是否真的存在?也许,潘向黎并不想写一部女权主义的小说,她只是把两性的复杂问题摆出来,给知识女性一些启示。小说结尾,申兰又看见了梨花盛开,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两性间的美好,能成就一段金光闪闪的记忆就罢了,而人总还是要向前看。
250多页的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但作家以其诗意得近乎悲怆的笔法,综合运用小说、散文、歌谣、故事、语言、书信等文体,完整地描绘出一个成熟女性复杂的心路历程,在文学性和可读性上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读者:唯衣
大龄单身女,自己养活自己。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对眼的男人,却已为人夫为人父。
没有大龄单身女的尖酸刻薄,有的是足够的自持和稳重,以及恰到好处的自嘲,以缓解生活的沉闷和无形的压力。小说试图要表达的女人应该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努力追寻,女人最想要的就是主宰自己的命运,以及对爱和自由的共同追求的主旨。和这小小的细节上发生了冲突,至少在我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的。小说试图给具备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寻找新的出路,但是并没有在如何具体落实两性关系在日常生活的相处上给出新的答案。唯一让人能觉得欣慰的,便是小说到最后,当申兰面对开得适时而繁茂的梨花时,感慨的一句“欢迎你回来”,似乎暗示着她在经历了男人人间蒸发的苦痛后,重新回到了自我的状态中去。女人在爱情之后还能找回自我,未尝不是一种慰藉。
读者:萧峰XF
一天翻完。即使是当代有才情的女子写的,也就是这些啊。在城市里生活得太久了,所敏感的也就是这样了。不过话说回来,申兰不懂漆玄青为什么离开,我也不懂。
6你在高原(10册精装)
作者:张炜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10-03-01
读者:zjzyzy
一个作家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纯粹的精神性写作,在这个泥沙俱下、精神颓废的物质化时代本身就具有启示意义。张炜是一位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自己文字的作家,文字、构思极其讲究,努力做到文字如诗,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少有的既有精神性实质深度,又具有宏大叙事实力的重要作家,而且具有在这个时代非凡的定力与超越力。
读者:管子征
现在的文坛,大多太过喧嚣吵闹。很多人写书只为争名夺利。看《你在高原》需要的只是耐心和细心,仔细看看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跃动的,都是挣扎的,都是努力的。
《你在高原》堪比《追忆似水年华》,但没有《追忆似水年华》的难言难读。
读者:马弓手
张炜的书是非常耐读的,虽然也很难读。《九月寓言》我非常喜欢,但是我三次通读的努力均宣告失败,一次也没有读完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但从对文学的感悟上来讲,我总觉得获益匪浅。只想看看热闹的就不必关心张炜了,至多看看他的早期《古船》,致心于文学创作的朋友,我认为张炜的作品是必读的。
读者:独赏月
虚假的浪漫主义,远离现实,故作高深,生涩啰嗦,让我昏昏欲睡!
读者:左岸词宗
有读此书的工夫,我不如重读一遍二十四史。
读者:方东流
一上来就是几百万字,跟当下网络写手差不多。不是每个人都有大仲马的才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索尔仁尼琴的笨重和力量,更不是每个人都有巴尔扎克的构建宏伟建筑的能力。中国现当代出不了这样的作家。刘震云九零年代的《故乡面与花朵》已经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人写鸿篇巨制的下场和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