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适应:明清漳州蓝姓畲族的崛起

2011-11-19 23:26王建红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畲族漳州族群

王建红

融入与适应:明清漳州蓝姓畲族的崛起

王建红

一、漳浦“种玉堂”蓝姓畲族流裔滥觞

据石椅 “种玉堂”存 《浯州金门蓝氏族谱》载,八世祖宗训公时,唐室板荡,黄巢已诛,朱温造梁。“公因世乱日炽,携眷卷家前往濠州 (安徽省内)定县东山洞居住,安锄乐业,妻乐氏生照公共等传派”。[1]“后晋高宗天福元年,各镇从强欺弱,吞战无休,民遭涂炭,九世宗照公,往广东山洞耕锄 (为)业,妻刘氏生一俊公等派下”。[2]“宋理宗宝庆朝,十六世祖常新公讳盛世,妻李氏,福清县人,生三子,万三郎迁福州闽侯县”。[3]可知,赵宋王朝,蓝氏入闽,流裔福州、建宁各府。“二十二世祖 (蓝)琛,生三子,长子讳兆字元诲,号廷瑞公,由江西迁居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廷岭下尾 (今前廷霞美),后定居镇海卫隆教社 (现龙海市畲族乡),建 “世德堂”。三子季诲,明洪武初从军兴化府,开兴化 (今莆田)支派。廷瑞公生三子,长子庆福、次子庆禄、季子庆寿,据蓝氏宗亲综合可见族谱考证,庆福公于元至正28年 (1368)迁居漳浦赤岭苌溪,为漳浦蓝姓畲族开基祖。

明嘉靖二年 (1523),定居赤岭、湖西的漳浦蓝姓畲族,在石椅村建置宗祠,曰“种玉堂”,取 “种玉蓝田”之意,蓝姓畲族终于在此站稳脚跟,犁锄农桑,开山以衍,几成当地大族。毋庸置疑,漳浦蓝姓畲族丁口繁滋,祖业荣昌,并以建堂活动及其仪式,获取族群身份认同,实现民族识别,并完成在汉族主体地域的首次身份觉醒,是在明朝初年。

自庆福公至今,历600余载,传世20余代,海内外漳浦蓝姓族人已超过40万人。[4]祖堂肇建,人口增长迅速。生存发展空间狭小的苌溪,已不能容纳。加之四围汉族新移民,如湖西的黄姓家族 (其祖堂在今 “诒安堡” 内,“江夏黄氏”的 “诒燕堂”)、官浔的何姓家族、佛潭的杨姓家族、马坪的陈姓家族等,[6]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铁墙,限阻了蓝姓畲族在当地继续拓展的范围。向外迁徙,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成为必要选择。“种玉堂”根据回乡归宗谒祖的蓝姓族人分布地,梳理出宗族发展史上外迁路线之概要。

东路沿福建省海岸线迁徙,从第6代蓝乾义开始,蓝耀冶、蓝意必、蓝维升、蓝维柱等先辈,经泉州、霞浦、莆田,迁往连江、罗源、再直接由罗源进入福宁、浙南,明末清初,再迁回闽东,并定居开发福宁西路山区。

中路迁徙,是第10世蓝一绍、蓝恩台、蓝思台诸公,从赤岭向北,深入福建中部山区,由华安县官畲,再往漳平山羊隔、小芹菜、龙门、以及安溪、德化、永春等地。

向西迁徙扩张,第6世蓝进奇等从漳州府漳浦县越盘陀岭,穿过分水关,在广东梅州、揭阳、汕头等地定居安业。还有庆福公弟庆寿一支,早迁入广东大埔一代,并开宗繁衍。

另有12世蓝瑗、蓝引、蓝林泉,第14世蓝欢官、15世蓝云锦、蓝仲、蓝爱、蓝寒、蓝承显、蓝承略、蓝文全、蓝崇德、蓝仕元等迁居台湾,蓝氏在台现有人口六万多,主要分布于台北、高雄、屏东、宜兰、桃园、金门、南投等地。第17世蓝有仔、蓝扁仔;第18世蓝金凤、蓝甘堂、蓝青龙、蓝盐仔;第19世蓝雨超、蓝钦池、蓝良善、蓝来成、蓝火土;第20世蓝通源、蓝婴有、蓝晋水、蓝水乞、蓝国麟、蓝仙桃、蓝水全、蓝致富、蓝五经、蓝乙鹤、蓝玉树、蓝俊美;第21世蓝玉文、蓝和在迁往印尼。还有蓝姓族人迁往泰国、新加坡、缅甸和美国等国家。[6]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上,漳浦蓝氏畲族子弟筚路蓝缕,流迁分布,遍及闽浙赣粤,活动范围构成一个相当宽广的地理空间。展现出自明季以来,蓝姓畲族在如此宽阔的地理枢纽之内,[7]演绎了与其他民族的族际互动。入军从戎或落籍耕织,定居且拥有固定户籍,畲军、畲民的勇悍善战,长期迁徙,因势附形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其社会影响力已不仅仅限于当年漳浦苌溪的弹丸之地,而是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并完成了与其自身生存状况相关的社会权力谱系重构的宏大叙事,逐渐获得了能被较为广泛认同的的话语权与生存权。蓝姓畲族的 “民族”活动空间与领地扩张的过程,也是这个族群实现从自然,到社会和政治权力身份统一的过程,并在该空间的历史舞台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文化适应:漳浦蓝姓畲族族群身份建构中的族源保留与变迁

从明初迁入漳州并在漳浦赤岭落脚,蓝姓畲族后人代代相因,陆续外迁,以至清初,已经是黄册齐民了,按律编图隶籍,编甲完粮。当然,在向主流社会融入的过程中,文化适应难度最大。

蓝姓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图腾信仰、婚丧节俗、文字叙事、家族集体记忆等,这是属于本民族的独特文化要素。迁入漳州后,生存维系乃居首要务。据宅内蓝生仙藏 《漳浦石椅 “种玉堂”蓝氏族谱》载,“庆福祖原配冯氏,副妣为佛坛一世祖杨世隆女”。[8]若不计庆福公与杨氏的年龄差异,或是否隔代等准确性的问题,单就杨氏,本为漳浦佛潭汉人,漳浦蓝姓畲族开基祖如何能与畲外通婚?这与畲族族规相悖。若要理解这一选择,就只能是庆福公因 “冯氏不能生育”,[9]另娶续弦,添补人丁。这对想在当时蔡姓、林姓和潘姓汉族居住地立足的蓝姓畲族来讲,是关天大事。所以必须放弃本族原有的文化符号,或逐渐淡化与当地文化符号相异的诸多自己的文化规定,尽管与异族通婚将会改变自身的血缘、亦或更多依附在血缘上的社会关系。

畲族的 “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畲族祖图》描绘了畲族祖先盘瓠的传说,盘瓠咬断番王头,献给高辛帝,因其忠勇,被招驸马,一直到死后葬于盘瓠王墓。《畲族祖图》是畲族人祭祖时的重要供品,因此畲族人对祖图非常重视。每年农历二月、七月和八月十五是祭祖日,畲族举行祭祖活动都要把该图拿出来供奉,漳浦蓝姓畲族主祭三月三。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与祖图同挂一室的是 “十八层地狱报应图”[10],也是组图。该图文叙事的大意是,人在阳间作恶,死后必遭十八层地狱之苦。这完全是汉民族的劝世传说,也与畲族祖图同列?这也说明了该族群在当地接受了汉族文化要素,逐渐改变自己民族的日常叙事,最起码让自己的叙事增添了异质文化内容。

畲族史诗 《高皇歌》是一篇意义敞开的文本,又称 《盘古歌》、《龙王歌》,是畲族标志性史诗之一。对本族 “根源性”的叙述,是族群的一个表征意象,投射出来的仅仅是族群起源和族群信仰的一个层次。但史诗中反映出的族群血缘和宗法纽带,是维系着族群生存机制的有效运行。《高皇歌》中,也体现了畲族族群的个体和群体价值认同,《高皇歌》开篇叙述,初皇帝高辛的正宫娘娘刘氏耳痛难适,从中挖出金虫一,“变作龙麒丈二长”。 结果他 “头像狗来身是人”。[11]神祇成为半神半人的形象,人与神的边界已被拆除,同时也造成价值认同中的边际越界。这也是史诗被当地地域文化潜在塑造和重构的结果。这完全取决于蓝姓畲族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为适应异己的汉族文化,而采取的族群生存机制和生存模式。

婚丧嫁娶是日常生活的关键环节。漳州蓝姓畲族的新婚标志也明显存在适应主流文化 “宏大叙事”的策略。畲民新婚时,须在大门和床眉粘贴 “凤凰到此”、“麒麟到此”的祝福红字。据 《漳浦蓝氏 “种玉堂”源与流》记载,以及漳浦蓝姓畲族老乡口述,播迁路线,大体上由江西迁至霞美,再迁隆教,后回迁漳浦赤岭,他们也套用了长汀畲民迁潮州凤凰山,再迁漳浦、海澄定居的传说。“凤凰到此”除了象征吉瑞外,又说明了海澄畲族播迁路线,由于想象中麒麟的形象,特别是头部和尾巴都象龙,因此,“麒麟到此”同样除了取用祥瑞之意外,也象征着畲族是龙的传人。但祖图表现的并非如此,故而这又是一例消弭本族文化叙事,用迁徙史的重构,重塑族群集体记忆的典范。龙本是汉族人的图腾,该新婚风俗中的 “麒麟”,用 “龙”形象的某些特征再塑他们的 “麒麟”,这样的日常举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大历史叙事中,华、夷社会结构的反映与历史情境的需要,使不同族群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使它不易受外界影响,从而更有利于保持稳定。但蓝姓畲族历史记忆中的高度稳定性、延续性却只是相对的,表现出更多历史记忆理论中的选择性与可变性。蓝姓畲族迁入福建时,正是中国社会王朝鼎革之际,面对社会变迁,行为者为了适应现实生存需要,切合实际选择,突破原有的历史羁绊,超越传统文化的边界,融入新的社会知识与实践经验,从而往往会实现历史记忆对历史原有规定和模式的重置,因而会扬弃文化发展的 “路径依赖”。[12]

三、崛起盛极:磨光与际遇的契合

据漳浦蓝姓畲族宗亲整理的资料可知,从第五代到第十一代,迁徙地域基本都是畲族古老领地,所以较为完整地保留着畲人的传统,大部分未被汉化。从漳浦蓝氏第12代开始,如蓝紫陶、蓝理、蓝继善为代表的新一代,群体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交际迂阔,见多识广,也迫切通过科考一途或跻身行伍而入主流的上层社会。他们从行为到思维,都已基本汉化。

“七贤四杰”是漳浦蓝氏崛起中的事功群体杰出代表。蓝氏蓝理、蓝继善出生时,适逢郑成功割据台、厦,福建海疆震荡,政局不稳。漳州成了郑氏集团与满清反复交手的必争之地。但蓝氏一脉当时避居漳州山林地带,受祸较小,得以受益,并寻机而起。

清代康乾年间,蓝理、蓝廷珍、蓝鼎元平台治理,功绩甚伟。《清史稿》皆有传,史称 “蓝氏三杰”。

“平台首功”蓝理(1649~1720),字义甫,号义山。清顺治四年,蓝理出生漳浦县赤岭乡畲族聚居地,乱世生人,孟浪性格,一生起伏跌宕。台海战役中,“破肚将军”蓝理,令郑军闻风丧胆。康熙帝称蓝理 “台海血战,功在首先”,赐 “平台首功”匾,授昂帮章京内大臣兼摄左都督,世袭骑都尉,封一等伯,后又被任命为神木副将、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御赐 “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坊和提督府各一座。康熙帝赐联:“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

“治台名将”蓝廷珍 (1663~1729),字荆璞。为蓝理堂侄孙,以军功提任定海营把总,后任温州镇标中营游击,被誉为“闽浙第一良将”。康熙五十八年春,任澎湖副将,夏秋间改授为南澳总兵。康熙六十年夏,台湾爆发朱一贵事起,蓝廷珍奉命入台剿抚,战功显赫,康熙帝授 “平台大将军”,任闽台水陆提督。平台后,蓝廷珍署理台湾,并予开发。雍正帝誉其 “治台名将”,擢升其为福建水师提督,赐提督府一座,正门对联曰:“复鹿耳以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于七日戎机可比孙吴”之句,褒奖嘉爱,溢于言表。

“筹台宗匠”蓝鼎元 (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十七岁游学到定海,拜访堂叔公蓝理、堂兄蓝廷珍,世称 “八闽才子”、“经世良才”,写下著名镇海之策 《论镇守南澳事宜》。任蓝廷珍军幕,为平台、治台、兴台做出卓越贡献,成为清初对外开放第一人。著 《东征集》、《平台纪略》,连横在 《台湾通史》赞曰:“蓝鼎元著 《平台纪略》,其言多有可采”。雍正帝誉其为“筹台宗匠”,任为朝廷修史馆 《大清一统志》编纂。史家评论说,蓝廷珍、蓝鼎元的治台方略与兴台措施,为台湾日后于光绪十一年从福建一个府升格为清朝一个省奠定了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雍正帝任其为广东普宁县知县,兼任潮阳县知县,后又任命其为广州知府。被誉为与李光地、蔡世远齐名的 “理家闽学大师”。曾被授御匾,上书 “公正廉明”。乾隆帝一日翻阅《东征集》,赞曰 “不愧为筹台宗匠、治台宗匠”。

蓝姓畲族在清初作为一个军功家族组织崛起,显得颇有特点。清廷三次平台,武将几出蓝氏一门,可依然委授重任,戡定海疆,并封官拜爵,这是制度融入的最高表现。与同朝闽浙两地钟姓畲族子弟钟正芳、钟良弼科考被拒一案相比,漳浦蓝姓畲族向主流社会融入且适应,更为得心应手,并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把握机遇,完成了家族的真正崛起。

(拙文写作田野调查期间,漳浦赤岭乡党委书记蓝文华先生、副书记蓝小燕女士、蓝氏家庙管委会蓝宏龄先生提供了宝贵的口述资料与编册文献;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蓝达文兄辗转相助,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1][2][3]福建漳州赤岭石椅“种玉堂”藏《浯州金门蓝氏族谱》(手抄补遗部分),第2页、第5页。

[4][5][6]蓝荣钦:《漳浦蓝氏“种玉堂”源与流》,漳浦县蓝氏祖庙石椅种玉堂管理委员会印制,2009年版,分别见第27页、第25页。

[7]蓝图、蓝炯熹:《闽浙赣交界地:地理枢纽与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以历史地理为视角》,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5-16页。

[8][9](据本谱仅存手写汉字辨认)原宅内蓝生仙收藏《漳浦石椅种玉堂族谱》。

[10]田野调查资料《畲族组图》(系列图)。

[11]田野调查资料《高皇歌》(漳浦赤岭蓝姓畲族博物馆内)。

[1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系漳州师院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责编:吴文文

猜你喜欢
畲族漳州族群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永安“三月三”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首个妇女组织在漳州成立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