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华, 石 刚
(1.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2.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主观上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的心理倾向。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类有机体生来就有的一种生物学本能。可是目前青少年学生表现出来的状况却并不乐观,就全国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学生中的厌学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学生厌学的年龄越来越提前。厌学不仅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影响到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探究,克服其厌学心理,为他们培育希望,培育信心,培育力量,培育美好的人生。
第一,缺乏学习成功的体验,消极归因,丧失学习的信心。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很少甚至没有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快乐,并且认为自己失败是由于能力低,而能力又不能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失去了自信,因而厌学。也有部分学生也曾经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更重视并且只注意到班上学习优异的学生,因而他们长期被老师忽视,很少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自信心受挫,看不到努力的希望,慢慢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厌学。
第二,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差,学习缺乏动力。理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心理动力系统。有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淡漠,意志薄弱,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意志消沉,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
第三,人际关系欠佳,感受不到学校的温暖。由于性格孤僻,不良习惯等种种原因,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差,受到老师和同学漠视甚至歧视,他们感到学校生活没意思,遂产生厌学心理。
第四,意志力薄弱,逃避艰苦的学习活动。目前的青少年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有父母帮助解决,致使他们意志薄弱,而学习毕竟是比较艰苦的事,需要一定的毅力,因此一些学生一旦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学习。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第一,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目前不少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片面抓智育,教学围绕升学指挥棒转,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育教学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不敢有半点松懈,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感到“学海无涯、苦海无边”,厌学之心油然而生。近几年,国家对教材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减负”热之中或之后都没能实质性地减少。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量来换取成绩的方法仍然盛行,这必然让学生感到厌恶。
第二,学校教育教学手段不妥,教法单调,教学内容枯燥。有的教师没有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不注重教材、教学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过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难以使学生在思考中收获成功的经验,享受一个“思想者”的乐趣;教学拘泥于课本,囿于教材,未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把夹生饭给学生吃;教材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教学语言不生动,缺乏逻辑性;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实行“满堂灌”、“题海战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不把学生作为真正有感情的人,而只是把他们当做考试的机器,不少学生就会失去对获得知识的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第三,师生关系紧张,老师对学生态度粗暴。在学校中,教师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个性品质、能力气质、言行举止都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教师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工作热情减退,责任感淡化,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生硬、粗暴,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中夹杂教师本人利益,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力量,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导致学生对该老师所教科目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
首先,家长的高期望、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呈低龄化趋势,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呈现对孩子各种特长的高期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管孩子的主观愿望及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盲目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购买许多辅导材料让孩子加负,当成绩达不到家长的标准时,就会受到家长的指责或打骂。有些家长由于虚荣心作怪,总是拿别的孩子和自己孩子比,这些都会使孩子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学习的畏惧及厌烦情绪。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情感缺失。家长忙于事业,无暇管教孩子;对孩子管教太严或太溺爱孩子;重利轻智,重钱轻学,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变故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导火线。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校教学就难免会在难度和深度及速度上大大超越课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加上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得法,导致学生们产生学习上的厌学情绪,这是学生厌学现象的社会心理因素。此外,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倾向等不良风气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等,都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社会诱因。
针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入手,从中寻求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也就喜欢学习这位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真诚地热爱、关心和了解每一位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尊重、理解和接纳每一个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尊重和配合,才有助于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真诚地爱学生不是溺爱,不是讨好,而是要在爱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亲师才能重道,学生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这门学科的比例相当大,特别是小学生。对厌学的学生,教师更要充分向他们表现出热忱、喜爱和重视之情,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维护和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尊心是施教成功的金钥匙。对于学习上的困难,要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和认识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并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让学生感到温暖,增强了自信心,他们的学习劲头会越来越足,厌学心理自然会慢慢消除。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自主创新的强大内动力。传统的教学追求学习的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愉悦感正在远离学生,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厌倦学习,认为学习一点乐趣也没有,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原因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生的发展,要靠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积极的引导,要以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为前提。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进行课堂教学优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的研究、探索,观念及时得到更新,知识视野不断扩展,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才可能担当起素质教育的大任。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普遍采用传递接受式的教育模式,过分偏重智育,单调枯燥,使学生始终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成功的教学应是教师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但能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不再有厌倦的感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
对于学习困难的厌学学生,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不良的自我概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失败,改变消极的归因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低要求,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希望所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对他们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应特别珍视,都要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肯定,让他们感到自己正走向成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对学习充满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启动他们的内在动力。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有针对性地组织“故事会 ”、“演唱会 ”、“朗诵会 ”、“体育竞赛 ”、“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各自的才能得到发挥,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系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发动、维持、调节作用,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大量实例表明,很多厌学学生的智力未必差,而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较差,以致在学习上慢慢地掉了队。然而,这种非智力因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有意识地渗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比如采用榜样示范对学生晓之以理,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确立适宜可行的目标,以目标来引导,让他们在由低到高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希望,激励理想;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多样性的教学形式、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交往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遇到困难不畏惧,并设法克服困难,同时从中体会战胜困难的快乐,树立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一旦得到启动,消除厌学心理则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实际生活中,有些厌学学生在学习上落后,往往是由于学不得法,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没有目标,抓不住重点,消极被动,不知道该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精力,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只是满足于能按时上课。这类学生一旦掌握并形成适应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因此,教师在帮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消除不良心理,变“厌学”为“愿学”,变“拙学”为“巧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靠学生多次反复实践,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要注意与家长沟通,与社会联系,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使孩子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首先,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父母要鼓励、理解和信任孩子,不要求孩子做得最好,只要求其能做得更好。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这无可厚非,我们不反对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应更加重视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社会要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大力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大环境。社会教育机构要积极为青少年组织各种活动,为他们学习知识、锻炼体魄、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提供方便,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总之,厌学的学生不是天生的,厌学的学生仍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只要教育者能充分尊重学生,能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对症下药,引导得法,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问题,潜伏在他们心中的愿望,就会转变为内在的强大动力,帮助他们跟上同学们前进的步伐,与大家一起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只有这样,学校才可能真正成为每一个青少年无比向往的乐园!
[1]孙天正.教师素质教育理论丛书 (师生关系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4]吴增强.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向成熟发展的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