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缅甸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状况与历史贡献

2011-11-19 19:01陈自强陈文红
闽台文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安仁仰光孙中山

陈自强 陈文红

简论缅甸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状况与历史贡献

陈自强陈文红

缅甸中国同盟会始建于1908年4月,止于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计存在4年又4个月。这期间,它为动员、组织旅缅华侨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开展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重大贡献。1929年间,同盟会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徐赞周、庄银安依照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林义顺的建议,成立编纂处,组织编纂《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又称《缅甸中国同盟会革命史》),分为上编、下编。上编系由编纂处所采访辑成,收录了缅甸中国同盟会自成立至1912年间的许多原始资料,下编则为徐赞周于1929年完稿的遗著《缅甸华侨革命史》。上编于1931年由思明日新书局刊行。全书于1932年在仰光由徐先生所创办的鼎新书局刊行。上编属档案性质,下编为亲历者所撰的史书,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然随着时光的逝去,这两种版本皆已罕见。1981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从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中节录,将其收入《华侨与辛亥革命》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笫1版)。正如编者所云,《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的作者“是当时在本地参加革命话动的重要成员”,“所记史实,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拙文拟以1931年思明日新书局刊行的《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上编内容为主要史料来源,并参照《华侨与辛亥革命》一书所节录的《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下编内容和其他有关文献,介绍缅甸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状况,评述其历史贡献。

组织状况

自古以来,缅甸是中国闽、粤、滇移民的主要侨居地之一。20世纪初,缅甸侨胞对国内时局的变迁还比较闭塞,多数较为保守,康有为的保皇主张颇有市场,了解、倾向民主革命的人廖廖无几。1904年康有为由印度抵仰光,成立保皇党,抵制革命。1905年间,中国同盟会成员秦力山自新加坡抵仰光,与具有民主革命思想倾向的陈春源、徐赞周、庄银安(均福建同安县人)结识,开展宣传,撰《革命箴言》二十四章,凡六万多字,在《仰光新报》连续登载十六章(因保皇党作梗,后八章该报停载)。秦之著作“以民族革命之说开导华侨,闻者多为奋兴,使康等为之气沮”。[1]南洋各地侨胞也争相传诵,“保皇党徒因而中悔脱党者,日有其人”。[2]秦力山的仰光之行,初步奠定了缅甸华侨革命运动的思想基础。1906年,中国同盟会南洋地区负责人林义顺等也抵仰光,在陈春源、徐赞周、庄银安等人的协助下,走访许多侨胞,分发《革命军》、《民报》等书刊,“以播革命种子,是革命空气愈浓厚”[3]。

缅甸有众多华侨,且与云南省接壤,在缅甸建立革命组织,不仅可以发动、组织侨胞投身民主革命,而且可以与云南的革命力量互动,特别是可以以缅甸为依托在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因此,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总部十分重视缅甸的建会工作。在秦力山、林义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1908年4月1日,中国同盟会总部代表王群带同盟会章程到达仰光,就建立组织的有关事宜与徐赞周联系、研究。徐赞周首先入会,得总部号码为555号。徐赞周又邀请陈仲赫、陈钟力(皆福建同安人)共同发起组织缅甸中国同盟会。没有几日,已有十多人入会,其中“冠者六七人”,“童子六七人”[4]。后,在仰光大贺胥公园召开缅甸中国同盟会成立会议,推举徐赞周为主盟人。秋冬时节,已有会员四五百人。12月13日,召开大会,选举领导成员和各机构成员。设会长、副会长各1人、主盟人若干人,设庶务、会计、掌银、书记、调查、宣讲、征收等办事机构。会长庄银安、副会长卢喜福(广东顺德人),庄银安、何荫三、陈仲赫、刘庄君、卢喜福、曹沛霖、林致和为主盟人。后增设参议部(一作评议部),成员数十人,徐赞周主之。1909年两次开会增补参议员。1911年,以仰光演说社的名称召开会议,选举领导成员和各办事机构成员,会长何荫三(广东开平人),副会长庄银安,侯补会长陈震川、蓝质君。1912年正月,再次开会选举,会长何荫三、徐赞周,设庶务、财政、文案、外交、务育、调查、招待、工艺、商务等9个科。

缅甸中国同盟会建立后,由总部派往仰光的中国同盟会著名宣传家居正在陈仲赫的陪同下,赴缅甸各埠开展宣传,在木各具、卑谬、瓦城、勃生等20多处发展会员,建立分会(支会)或基层组织。这些地方组织,多不敢公然亮出同盟会的旗号,而是以书报社、演说社的名义进行活动,但都有一位或若干位主盟人。据徐赞周保存的“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一览表”,至1911年间,在册会员2343名。

经我们统计,在册的2343名会员中,广东省籍1400人、福建省籍844人、云南省籍85人、四川省籍6人、湖南省籍5人、湖北省籍、江苏省籍各1人;另有一位是日本人岛次让,他是由孙中山致函庄银安指示发展的。闽籍会员就县域而言,有同安(含籍贯填写为厦门、思明、金门者)、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海澄、龙溪、诏安、漳浦、长泰、永定、长汀、闽县、侯官、长乐。其中,以同安居多,达484人。若以泉、漳二府合计,共792人,占闽籍会员数的93.8%。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观之,是集中于自古海外交通发达、海外移民繁多的泉州湾和厦门湾地区。粤籍会员主要来自具有“中国第一侨乡”美称的“广东五邑”:新宁(今台山市之旧称)约650名、开平约180名、新会70多名、恩平和鹤山合计20多名,五邑会员约占粤籍会员的66%。另一是来自以客家民系为主的著名侨乡——嘉应州(即梅州),约350名,约占粤籍会员的25%。华侨多具有浓厚的地域观念即同乡观念,往往形成以籍贯地为凝聚力的圈子或帮派。缅甸中国同盟会的二千多位会员,虽然有共同的信念与目标,但地域观念不可能消失。如何搞好粤籍会员与闽籍会员的团结,调动各省籍会员的积极性,是一个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在总部的指导下,领导成员和各办事机构人员皆由粤籍人士、闽籍人士共同组成,且粤籍人士兼顾广府(指以粤语为母语的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州地区及周边地区)和嘉应州。如辛亥年(1911)选举产生的组织机构,以籍贯而言,正会长、副会长分别为“广邦”、“福建”,候补会长分别为“福建”、“嘉应州”,12位办事机构主要人员中,广府4位、福建6位、嘉应州2位。至于参议员,更是明确以“嘉应州邦”、“福建”、“广府”来划分。这种组织机构人员的组成兼顾各方的安排,有利同盟会内部的团结与协调,有利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缅甸的会务工作。王群到仰光建立组织就是依照他的指示的。1980年11月初,汪精卫受孙先生委托前往仰光,一是筹集经费,另是指导缅甸的会务工作。汪氏在缅二个月,应邀发表40多次演说,“鼓吹民族革命”,“听者日多,入会不绝”[5]。他在发动粤籍人士加入同盟会方面起显著作用。1909年3月初,胡汉民也受孙中山先生委托来仰光,使命与汪精卫相同。在仰光期间,曾主持机关报《光华日报》笔政,并多次发表演说,在侨胞中颇具影响。汪、胡还为缅甸中国同盟会修订章程。中国同盟会著名宣传家居正,也是由孙中山先生派往仰光的,任《光华报》主笔,并常往各埠开展宣传工作,很有成效。1909年1月5日至4月20日,孙中山先生给庄银安的书信共四封,对缅甸同志们的工作极为关切。他听了汪精卫缅甸之行的汇报后,于1月5日给庄银安写信道:“闻贵处团体已达五百人之数,循此进步,前途不可量也。”[6]在4月20日的信中,写道:“贵埠人心近日愈有进步,且定立自治章程,以维持国体于久远,洵为法良意美,深为喜慰。”[7]他还阐述解决经费的重要性,并对缅甸同志筹资工作寄以厚望。

历史贡献

在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总部的指导下,缅甸中国同盟会在其存在的四年多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有:

1、创办报刊,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

1906年,陈春源、徐赞周、庄银安等人就创办《商务调查会月刊》,“名为振兴实业,实以鼓吹民族主义为宗旨”[8]。1908年8月27日,缅甸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光华日报》出版,主笔杨秋帆、居正,均由孙中山先生推荐而来。作为喉舌,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严正批驳保皇言论,努力消除康有为在旅缅侨胞中的影响,产生良好效应。“出版月馀,党势大振,会员增至四百馀人”[9]。因而惹来清廷驻仰光领事和保皇党人的忌恨,于1909年秋,采用卑劣手段迫使《光华日报》停刊。但革命党人并没有气馁,经一番筹措,12月中旬,以《光华报》之名复刊,与保皇党把持的《商务报》“再开战端”。“开战及数月,不仅妖党无地缩藏,则妖报与时皆亡,人心称快”[10]。甚至连《商务报》主笔张某也“倾向革命,脱离该报而去”[11]。清廷驻仰光领事老羞成怒,行贿殖民当局,由缅甸的英国政府对《光华报》主笔居正、陈汉平下拘押出境令,1910年春《光华日报》再次被逼停办。一个月后,几位同志“锐意重兴第三次机关报”,改“光华”为“进化”,“鼓吹力之猛烈”胜过从前[12]。《进化报》在保皇党人和英国殖民当局的重重刁难下,存在八个月。后又以《进化报》的设备为基础开办《缅甸公报》,“乃以鼓吹革命为务”[13]。四次办报,历尽艰辛,但在缅甸华侨和滇西民众中产生积极影响,令许多读者“觉悟种族心理”[14]。缅甸中国同盟会组织的壮大,与机关报的革命宣传力度有着密切关系。

2、兴办学校,培养年青的革命志士。

陈春源、徐赞周、庄银安等有识之士,从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结局,认识到兴办教育以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于1903年冬开始筹办中华义学,并于次年春开学。缅甸华侨之有学校由其而始。学校先授中文,后增授西文。1905年,又请抵仰光的秦力山重修中华义学章程,强调学校重在民族主义教育,唤起国民精神。1906年,由于董事会成员在政治理念和办学方向的分歧,且清廷又派视学到缅甸,借赞助之名控制学校。于是徐赞周辞职。但青少年心中的革命火种没有熄灭。1907年,陈仲赫到学校演说,并向学生赠送革命书籍。同安籍学生陈振玉阅读后,“始了悟民族主义”,“常于更深夜静之时,以主义鼓吹诸校友”。1908年4月,他带动六七位同学“同时加入同盟会”[15]。查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名册,他们年龄多为17岁,有位仅14岁;他们的入会底号在10号至20号之间,所谓“童子六七人”即指他们。入会后,他们皆“能竭力党事”[16]。如陈振玉未毕业就离开仰光,前往绕彬绞开展工作,创设振华书报社,建立同盟会支会,任主盟人。

早在创办中华义学之际,陈、徐、庄就另开办益商夜学。1906年12月中旬,将夜学改为日学,“主要授以实行民族主义,以普通商业工艺为辅行”[17]。徐赞周与中华义学脱离关系后,专心从事益商学校之校务,并当义务教员,数年如一日。缅甸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把秘密机关设于该校。同盟会会员、南安籍教师陈允洛主持教务工作,“每于教务馀暇,即在通衢大道之中,演说满虏入关时劫杀淫掠同胞之惨情,听者莫不感动”。学生们在他的教育、激励下,“先后加盟者亦甚多”[18]。辛亥武昌起义传来,全缅甸与滇西一带所用的宣传印刷品,“多出益商学生之手制成”;同学们“工作夜以继日,不求工值”[19]。辛亥革命后,益商学校改称共和学校。

3、与云南傣族民主革命先驱者刀安仁建立密切联系,支持刀安仁的革命活动。

刀安仁,字沛生,云南干崖(今盈江县新城)土司,是位爱国爱乡的傣族首领。目睹外国的侵略、清廷的腐败,滋生改革现状的思想。1905年,从印度考察回国途中,在缅甸短暂停留,经人介绍,认识陈春源、徐赞周、庄银安等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获得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刀安仁希望能介绍革命志士前往干崖开展工作。1905年冬,陈春源介绍秦力山前往干崖,陈仲赫、陈春源之子陈守礼等五人以弟子身份随同入滇。“及抵干崖,安仁深喜得人”。所创办的军国民学校,1906春开课时,“学生三十馀人,所授之功课,悉发挥民族主义,学生咸为动容”[20]。与刀安仁面晤中,秦力山建议他率傣族男女青年到日本留学。刀安仁接受建议并很快东渡,秦力山作书一封,介绍他面见孙总理、黄克强。虽然秦力山于1906年10月因染瘴疾去世,但其干崖之行为民主革命思想在滇西的传播,特别是促成刀安仁转变为民主革命者起重大作用,为日后中国同盟会在滇西的革命活动奠定基础。

1906年2月中旬,刀安仁东渡途经新加坡时,首次晋见孙中山:5月,抵日本东京后,再次晋见孙中山。聆听总理教诲,“因得领受三民主义之精神”[21]。5月31日,由孙中山亲自担任主盟人,刀安仁加入中国同盟会,完成了由封建土司向民主革命者的转变。1908年,他遵照孙总理指示,中断在日本的学习,返回滇西,建立同盟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孙中山安排日本友人小室友次郎、岛让次郎等人为刀安仁的顾问,随同到干崖。1909年3月9日,孙中山致函缅甸中国同盟会会长庄银安,指示发展岛让次郎入会。他就此写道:“弟思彼既在云办事,则当为君等相识,彼此可一气照应。”[22]这种安排,显然是要密切缅甸与云南两地的同盟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以达“一气照应”,并期望缅甸同志给刀安仁以更多支持,把促进云南特别是滇西革命运动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缅甸同志遵循指示,与刀安仁建立密切联系。如曾二次派居正、陈仲赫前往干崖,了解情况,协助工作。他们于1909年11月27日从干崖写给庄银安等人的信中通报说:“昨与沛生(安仁)面晤,约谈一时之久。据他的意思也很好,要将器械、人员预备十分稳当充足,方始一鼓作气。”[23]可见关系之融洽。1911年6月3日,刀安仁致函庄银安,详细告之滇边形势,通报“商议取腾越之事”,并希望缅甸同志在人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24]9月间,滇西同盟会领导者刀安仁、张文光等人以及缅甸中国同盟会的代表在干崖开会,制定起义的具体计划。缅甸中国同盟会发动侨胞捐款,派出许多会员前往滇西参加起义工作。10月27日,起义爆发,次日,占领腾越(今腾冲),建立滇西军都督府,刀安仁任都督。缅甸中国同盟会继续从人员、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部分同志应邀留在都督府任职,协助工作。随着云南的光复,革命阵营各方力量潜在的矛盾表面化。刀安仁的威望遭到某些人的忌恨,庄银安、徐赞周、何荫三得知后,为其处境忧虑。因此,当刀安仁遵从云南军都督府电召,取道仰光由越南入昆明时,“他们以滇当局之招事殊可疑,劝公勿行”。刀安仁决意前行,“于是仰光中国同盟会遂委公为代表”,想以此保护他。[25]但刀安仁还是在南京遭到构陷入狱。后虽“幸得孙、黄、宋诸公之营救,其冤始平”,但身心已遭摧残,1912年病逝。[26]《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在“本书插图”中收存了刀安仁的遗像,笫二章“会员史略”有刀安仁传略,这表明,当年缅甸中国同盟会的汉族同志一直是把这位傣族民主革命志士视为亲密战友,视为自己组织中永远值得怀念的一员!

4、支持、参与反清武装斗争。

1908年4月,黄兴发动河口起义,得到庄银安、何荫三等人资助,以购军火。同年8月,杨秋帆(曾在日本学习军事,同盟会早期会员)策动永昌起义,亲率数百民军向清军发起攻击,失利后,又策划蒲阳起义,奔忙中瘴疾复发,不幸身亡。李群(广东开平人)、郑坤(嘉应州人)毅然参加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李群“奋勇杀敌,受创被执”,审讯时以“十年亡国,二十年亡种”讽刺清廷,英勇就义[27];郑坤受伤后逃往香港,“不数月即赴南京充当敢死队”,于二次革命时遭广东军阀杀害。[28]武昌起义消息传至缅甸,徐赞周、何荫三、何焕尧、曹羡等组织参谋部,“招集同志编为革命军”,由曹羡率领赴滇,至腾越而云南已光复,只得回师,但仍有多人“由水道赴金陵参加北伐”[29]。前面已述,众多同盟会成员参与腾越起义。一些闽南籍会员返乡效力,有的还在厦门加入由南洋回国同志所组织的北伐队。

5、积极开展筹款工作,从财力上支持革命。

除自身所创办的报刊、学校需要经费外,还要从财力上支持总会和滇西方面的革命运动。以支持总会而言,据徐赞助记载,1908年年底由汪精卫带往总会之款2800元,1909年春由胡汉民转交总会2000元;另,1908年12月,赞助陶成章1000多元,1909年夏天,赞助黄克强1000元。各项费用甚多,因此,筹款是缅甸中国同盟会日常且重要的任务。许多会员积极捐款。“会员史略”中所介绍的30多位会员事迹中,多有“财力两输”、“赞助饷输”、“乐输军饷”、“认捐饷需”、“每认巨款”等词语。不仅自已捐款,还能在侨胞中开展劝捐。同安籍会员曾瑞开自已多次认捐达数千元,而且“谋其从兄广庇共襄义举”,广庇本人独自认捐万元,所任董事的公司也认捐七千元。[30]为广筹经费,缅甸中国同盟会参照总会的做法,发行了“优先捐”(又称“军债票”),给予凭证。武昌起义消息传至仰光,缅甸同志设立筹饷局,徐赞周任局长。11月13日,向缅甸侨胞式发出通知书,号召“吾旅缅最亲爱之伯叔兄弟诸姑姐妹等急解义襄盛举”,以支持祖国光复大业。[31]广大侨胞纷纷响应。仅汇到福建的就达数十万元。饶谮川(广东大埔人)因奉命北伐而抵南京,不久,孙中山先生委任他为缅甸中国同盟会特派员,“兼招中国实业银行股份”[32],返回仰光,履行孙中山面授的筹资使命。

结束语

20世纪初叶,在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的指导下,由旅缅华侨中的革命志士组成的缅甸中国同盟会,大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侨胞参加或支持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民主革命。上述五个方面,展示了缅甸中国同盟会的功绩。为表彰其功绩,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分,授以当时的会长徐赞周、何荫三“旌义状”。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重温其历史功绩,可真切理解孙中山关于“华侨是革命之母”的论断。

注释:

[1]《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上编,下面简称“上编”,3页。

[2][8][9]分别见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七“缅甸之部”,《华侨与辛亥革命》73页、74页、75页。

[3]“上编”,4页。

[4]《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下编〔下面简称“下编”〕,《华侨与辛亥革命》161页。

[5][6][7]分别见“上编”5页、8页、9页。

[10][12][14]“下编”,《华侨与辛亥革命》170页。

[11][13]“上编”,6页。

[15]“上编”,47页。

[16][19]“下编”,160页。

[17]“下编”159页。

[18]“上编”,38页。

[20]“下编”,《华侨与辛亥革命》163页。

[21][22][23][24]分别见“上编”29页、8页、105页、104页。

[25][26]“上编”30页。

[27][29]“上编”31页。

[28]“上编”32页。

[30]“上编”40页。

[31]转引自曹成章《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301页。

[32]“上编”39页。

责编:钟建华

作者简介:(陈自强,漳州一中退休教师;陈文红,漳州一中图书馆馆长)

猜你喜欢
安仁仰光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王江荟国画系列作品《安仁古八景》
乾潭安仁: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缅甸·仰光
江西省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总裁你被壁咚了
苏幕遮(般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