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红英
福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刘大可著《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
钟红英
在民间信仰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上,刘大可教授是一位受过系统完整专业训练、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而尤闻于视角独到的学者。他很稳健,不张扬,却以超乎常人的热情埋头执着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乃至这位刚过不惑之年仍然十分年轻的学者常常让人感到惊讶:至今他已有将近二十年的学术研究经历,已出版《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闽台地域社会与族群文化新探》、《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等学术研究专著8部,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达9项。他的以上论著所收录文章,多以长篇论文的形式,对客家、武北、闽台、地域、族群、女性、信仰等关键词及其延伸关联现象做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诸多见解都极富新意,显示了他相当成熟的学术面貌和个人风格。而于近期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则一改以往单篇论文的专题讨论形式,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和多学科整合的方法,对福建民间信仰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分析梳理,显示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持续不断的创造力,被视为福建民间信仰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其学术风格更加系统完整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对福建民间信仰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观照。由于独特的自然和社会发展环境,福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福建民间信仰体系,引起学界极大的关注,已出版和发表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专著,个案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但综观以前研究,多集中于史迹源流和少数较大影响的信仰及“大神”、“大庙”的研究,综合系统性研究则比较少见。刘大可教授深谙其中关键,在2004年即以“福建民间信仰的历史、现状、特点、作用、趋势与对策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获批准,历经6年,最终修撰成《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一书。该书由福建民间信仰的形成和发展、现状、特点、社会功能、趋势及相关对策六个章节组成,全面阐述了福建民间信仰的历史流变、宫庙数量、信仰类型、信众人数、信仰组织与管理人员、信仰活动,归纳了福建民间信仰的传承性与变异性、地域族群性与村落宗族性、多神混杂性与多元包容性、功利性与实用性、行业性与阶层性、涉台性与涉外性等八大特点,指出当前福建民间信仰争取合法呼声将继续高涨、在促进闽台交流方面将持续升温、新的神格不断出现等八大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福建民间信仰如人与自然和谐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娱乐休闲功能,以及迷信之风泛滥、扰乱社会秩序、恶化社会风气等等的正负面效应,并由此提出六大决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延续并拓展了他一以贯之的“科际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之路。刘大可教授先后于扬州大学、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又有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以及在福建师大文学院、社会历史学院从事文学、历史学博士后研究经历,专业化的学术训练和得天独厚的学术环境为他“科际整合”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于“科际整合”,在他2001年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论文集《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就明确主张:“在大陆学术界,运用科际整合方法进行研究的著作尚不多见,而将科际整合方法运用于村落社区研究的论著则更为少见。在当前的中国村落社区研究中,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村落社区进行总体的研究。”由于该著运用人类学的调查研究和历史学的考证方法对客家村落社会、宗教民俗、客家精神与近代中国关系等进行了充实的研究,并对客家村落社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了颇有新意的独到见解,以致一出来便得到汪毅夫教授的关注与肯定。2002年,《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一书的出版进一步彰显了他“科际整合”的学术理念,尤其是作为历史学研究出身的他在该著中大量使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其对闽西武北长达7年的田野调查中,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口碑资料和家谱文献,生动、详实地对闽西武北“大社区”村落文化进行富于创见的阐述,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2008年,刘大可教授出版《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一书,该书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成果,也是他博士后第二站出站报告。作为著名学者汪毅夫教授的学生,该书既继承了导师汪先生进行过开创性研究的四个领域——客家与客家民间信仰、闽台妇女、闽台民间信仰和闽台民间文学的学术方向,又从地域人群、性别与信仰三个方面进行了自己新的探索;同时在方式方法上,该著进一步拓展了其“科际整合”的理念,其中《戏剧与民间信仰:人神共舞的闽台地域社会》、《民间信仰与道德教化:闽台地区的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研究》、《圣人、圣物与圣地:闽西武平定光古佛神迹崇拜研究》等文,既是其《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一书的前期重要成果,又是其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方法进行福建民间信仰系统化研究的有力实践,同时在历史与现实的有效沟通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从而使其学术研究在“创新”、“深化”、“存统”三个方面体现了难得的自在从容。
应该说,这种从客家、族群、地域、女性、信仰的交叉揉合,到对福建民间信仰的系统研究,刘大可教授的“科际整合”理论与实践使他的学术研究散发出一条颇为耀眼的光芒。其如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其亲历现场的记录、观察、感悟,既得他人未有之材料,又以强烈的现场感和现实感增强了学术著作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其运用历史学的考证方法,既得历史和文献的厚重,又能甄别真伪,成就一家之言;而如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方法,则又为其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分析现象、规纳总结的可靠依据。
三、建立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效沟通途径,实现学术研究指导当下现实社会的价值理念。鉴于之前福建民间信仰研究大多呈现厚古而薄今、重史而轻当下的倾向,尤其对于福建民间信仰的消长变化和当下多元化发展现实,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思想并在相关领域提供典范性样板的研究比较少见。对此,刘大可教授在《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一书中,在综合大量文献研究和调查考证,以及自己长期的田野调查、亲身体悟的基础上,以史家的严谨和身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自觉意识,对当前福建民间信仰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中如“福建民间信仰的对策”一章中第二条“加强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和第八条“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建议,对于当前妥善处理民间信仰活动中存在的“谁也管不了”和“谁也不管了”的现象,无论针对地方还是在全国都具有重点突破和典型示范的效应,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如福建,由于与台湾的“五缘”关系及近年来持续升温的交流交往,民间信仰无论从宫庙、信众,还是交往方式、目的意义等方面,都呈现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态势,如何加强管理、把握尺度,做到既有利于两岸交流合作,又能严防境外某些势力的渗透活动,十分重要。据此,其第七条“运用民间信仰,促进闽台交流”在审察两岸民间信仰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后,提出切实可行之意见,体现了他学术研究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思考,富于启迪和现实实用价值。
作为一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倾注大量心血的学者,刘大可教授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其富于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学术研究专著《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一书,又必将显现其更加长远的价值和相对稳固的意义。今刘大可教授扬帆正英年,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之路,更值期待!
(作者系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文学创作二级)
责编:钟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