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
〔摘要〕开放获取运动正日益受到我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本文从主题分析角度阐述了国内OA理论研究的热点,综述其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开放获取;文献;主题分析
收稿日期:2011-02-2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开放存取的高校知识库构建研究”(JA10098S)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 晋(1970-),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电子资源建设、开放存取,发表论文30余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14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6-0053-03
The Subject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OA in Our Country
Chen Jin
(Librar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Open Access has l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From the subject analysis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hot spots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Open Access in our country and summarized the chief research results and hoped to provide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Key words〕Open Access;literature;subject analysis
开放获取是学术出版领域的新趋势,自2002年国际有关科学团体提出《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2003年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并发布《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以来,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正逐渐被广大学术科研界所接受。截止2010年9月,已经有16个国家53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当开放获取或开放存取这块美丽的蛋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眼球时,我们深刻感受到开放的免费的学术资源在因特网上深入人心的影响力。
2010年9月由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与BioMed Central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开放获取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开放获取:科研成果的共知与共享”;2010年10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截止到2010年9月,全球已有16个国家、53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96家科教机构提出开放存储政策,要求成员在机构知识库中开放存储学术成果。这些信息都从侧面体现人们对OA运动发展的重视。
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通常被译作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开放共享、开放访问、开放近取、开放阅览,公共获取等等,2004年前有关开放获取的研究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但随后几年无论图情界还是学术界都以极大热情关注这一新热点的诞生,为此笔者重点选择了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译名“开放存取”、“开放获取”为关键词;以读秀学术搜索、维普期刊数据库、清华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检索工具;在简单文献统计基础上,对开放获取研究的主题进行分析。
1 2004-2010年间开放获取研究文献计量统计
从论著上看,近几年在图情界学者中对开放获取做专门阐述应该是这两本书:一本是2006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乔冬梅著的《e印本文库 e-print archive 建设与应用 开放存取运动典型策略研究》,另外一本是2008年何琳著的《开放存取 数字时代学术信息交流新模式》,他们大都在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经济机制、质量控制、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有一定借鉴意义。论文方面,笔者通过检索统计,2004-2010年间发表的有关OA方面的期刊论文则有上千篇(见图1)。有关OA研究的学位论文也有50余篇(见图2),从以下图例可以看出,我国开放存取的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直线上升的趋势。
图1 2004-2010年有关OA期刊论文统计
图2 2004-2009年有关OA学位论文统计
2 OA论文的主题分析
2.1 OA的基础研究
开放存取在它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作为新兴的出版机制和一种新的理念出现,它被我国一些学者译介引入国内,因此在2004-2007年间很多作者们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分析,比如对开放存取含义、特点等基础知识的介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此类文章有曾湘琼《解读开放存取》、杨帆《开放存取及其实现方式分析》、秦珂《信息资源开放存取探微》等等,其中秦珂[1]认为,开放存取实际上是“私权”和“公权”博弈的结果。
另外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成为我国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据笔者统计此类文章有50余篇,其中乔冬梅[2]是较早对国外开放存取活动的发展过程予以梳理,并分析开放存取对我国学术交流的深刻影响。作者李荣素[3]则对美国、英国、瑞典、荷兰等国的开放存取政策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中国制定开放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黄如花[4]阐述了联合国、国际图联、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学技术信息委员会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出版商协会在信息资源开放存取领域的有关活动。这些汲取国外OA经验的文章都为国内研究者了解OA提供了宝贵资料。
2.2 OA对图书馆界、出版模式、学术交流体系的影响应该说这是OA研究中的一大热点。笔者统计2004-2010年间此类文章有356篇,占总OA文献量的30%以上,普遍作者认为OA具体影响体现在对图书馆工作理念的冲击、促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范围扩大、服务面临新的变革等若干方面[5];他们一直肯定了OA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机遇,比如: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缓解图书馆的经费压力、提高电子期刊资源利用率方面[6],在图书馆的有关对策上,秦珂认为,图书馆要真正融入开放存取之中,就必须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宣传者、开放存取的赞助者、开放存取精神的捍卫者、开放资源的采购者、开放资源的服务者[7]。
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交流的机制,开放存取出版必然也对出版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传统出版单位原有的运行机制、管理流程、工作内容、作业方式、赢利策略甚至服务定位都将随之而发生改变,这些都将给传统学术出版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李弘的观点是传统出版商在开放存取仓储出版的发展过程中绝不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成为建设性的参与者[8],此类相关文章还有王咏梅《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的经济机制构建》、邵晶《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模式及其“获取”途径》、黄如花《论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影响》等等。
2.3 OA发展中用户态度的研究
以用户为中心历来是图书馆服务重点,因此围绕用户对OA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的调查,成为近年OA作者关注的题材,代表性论文有赵展春[9]以北京高校为例,以图表数据分析了用户使用OA的若干影响因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周阳[10]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抽取样本数据分析国内用户对OA的认同和需求程度,虽然调查结果都不尽人意,但作者认定对OA文献进行质量控制、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改革学术成果认定指标、解决OA出版费用问题成为影响用户行为的关键因素。沈坤[11]则以南京高校为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是目前高校用户对交流渠道的选择集中在学术会议、纸质期刊电子版和传统期刊,在OA上发表论文不被单位认可是他们选择OA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同时大多数用户认为网络文献的质量一般,因为OA文献是网络文献的一种,用户对网络文献质量的态度也影响了用户对OA价值的评判。作者李武通过对13位中国科研人员的先导访谈,发现促进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有:认为利用OA知识库能够扩大论文的影响力;出版速度更快;“先发表再评审”机制可以避免传统同行评审的某些弊端;出于对知识共享的信念等[12]。总之,通过这些数据的调查,让事实说话,对我们研究OA用户的心理大有裨益。
2.4 OA期刊资源与仓储研究
对OA期刊及机构仓储的探讨始终是OA研究的热点。国内关于开放获取期刊研究较多的有李武、初景利、李麟等,初景利认为开放获取期刊一定是同行评议的,一定是免费获取的。但是免费的期刊不一定是同行评议的期刊,也不一定是开放获取期刊[13],但同行评议法的开展是需要建立在充足经费的基础上,于是有作者提出拟采用积分回馈法与专刊自荐法和同行评议法同时使用作为补充[14]。此类相关文章还有王咏梅《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的经济机制构建》、邓李君《影响开放获取期刊因素及对策研究》等等。2010年4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科技期刊开放存取服务国际研讨会”,会议分享了各个机构在开放获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中国在OA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研究[15],会议也推进了OA期刊的研究。实际上,对OA期刊的质量问题与版权的探讨始终是方兴未艾。
开放存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存取仓储。这两种方式的存在和发展为重建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良好学术交流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机构知识库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研究,此类论题更受研究者的追捧,据笔者统计,仅这几年有关机构知识库的论文就有180余篇。内容多涉及知识库的运行机制、软件平台选择、服务模式等等。
2.5 OA系列问题研究
当OA在我国迅速兴起,当开放、自由的理念让人们头脑发热时,许多作者也都意识到它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无论是用户调查、版权探讨、期刊存亡上,大家都针对OA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比如:黎细玲《图书馆开放存取的关键问题》、江向东《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库版权协议问题研究》、刘彩娥《开放存取资源作为馆藏建设的问题探讨》等等,其实早在2005年学者李武就指出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出版模式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支持问题、质量控制问题、版权问题和技术实现问题等[16]。于是有后来者提出创建延时OA期刊、大力发展自存档、进行行政和政策干预、加大宣传力度等几个发展建议[17]事实上,影响OA在我国发展的障碍,主要归结于:OA意识淡薄、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阻碍、付费问题、商业数据库影响、开放存取自身的局限性等[18]。
另外对OA的研究近年在题材上也逐渐深入细致,比如赵封华《开放存取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影响》、林豪慧《网络课程与课件的开放存取探讨》、徐清华《高校学报开放存取实践探索》等都从不同角度论及OA的影响与作用。夏笑吟《语言文学开放存取资源的获取策略》、张燕《农林类开放存取资源的获取》、黄珍娟《开放存取与医学文献资源》等此类论文则细化了OA在各学科领域的渗透作用,而这些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OA研究队伍的日渐壮大。
3 结 语
基于“自由、开放与共享”理念的开放存取,正在成为学术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的全新模式。随着2004年开始关注OA,介绍国外的发展,到如今国内OA实践、OA管理、OA政策、OA版权等上千篇研究论文的涌现,我们欣喜看到它逐渐深入人心的魅力,当然它也存在许多论题的通病,比如重复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等等,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OA理论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更加脚踏实地对OA开展实证的研究。以实际行动支持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存取运动,让Open Access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秦珂.信息资源开放存取探微[J].图书馆界,2006,(3):11-15.
[2]乔冬梅.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4-78.
[3]李荣素,牛晓艳.国外开放存取政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5):13-15.
[4]黄如花.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国际组织的动向[J].图书与情报,2009,(5):63-69.
[5]刘淑琴.论开放存取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5):753-755.
[6]蒋玲,王克平,蒋丽.深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新世纪图书馆,2010,(2):6-8.
[7]秦珂.试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挑战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6,(8):60-62.
[8]李弘,敖然.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与传统学术出版转型[J].科技与出版,2010,(4):8-13.
[9]赵展春,张熙.开放获取资源的国内用户认同度调查与分析——以北京高校为例[J].现代情报,2009,(2):119-122.
[10]周阳.开放获取的国内用户认同与需求度调查分析——以安徽省高校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09,(6):96-100.
[11]沈坤,黄水清.现阶段国内用户对OA资源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以南京高校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241-245.
[12]李武,杨琳.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基于先导访谈的探索性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98-103.
[13]初景利,李麟.国内外开放获取的新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9,(6):83-88.
[14]夏立新,宋敏霞,金晶,等.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控制方法探析[J].情报科学,2010,(7):966-969.
[15]李颖,姚长青,潘薇,等.“科技期刊开放存取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75-77.
[16]李武.基于开放获取的学术出版模式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12):75-77,28-32.
[17]陈振英,何小军,陈益君.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35-40.
[18]何琳.我国开放存取发展现状和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