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一)
——试论淄博窑的历史内涵

2011-11-17 02:47高岩罗孝宗英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龙山文化大汶口制陶

高岩罗孝宗英杰

淄博中国陶瓷馆 淄博 255033

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一)
——试论淄博窑的历史内涵

高岩罗孝宗英杰

淄博中国陶瓷馆 淄博 255033

图二

图一

2008年8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批准“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作为地域品牌使用。这对淄博陶瓷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1】。淄博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与淄博互相成就,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淄博陶瓷,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淄博窑”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一、淄博窑的概念

淄博窑是一个时空概念。

从地理上讲,淄博窑指的是历史时期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行政区域内诸多窑址及陶瓷器物,同时也包括建国后至今位于淄博市境内的陶瓷厂家及陶瓷产品。淄博是鲁中地区交通枢纽,资源丰富尤其是煤和瓷土资源,境内有黄河、小清河、孝妇河、沂河和淄河等河流,完全具备了陶瓷生产发展必须的几大条件——瓷土、燃料、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从年代上讲,上始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下迄今日及将来。

二、淄博窑的历史内涵

淄博窑极具地方特色,窑址相对集中,存续关系明晰,烧制品种多样,特色鲜明,是我国陶瓷史上一朵奇葩。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就烧造有各种陶质陶色的陶器;北朝时期即出现了青瓷,后又陆续出现黑瓷、酱色釉瓷、白瓷;宋金时期达到高峰,出现了三彩和雨点釉、兔毫釉、茶叶末釉等各种结晶釉;清末民初,恢复创烧历史名釉——茶叶末釉等等。淄博窑历史内涵浩繁广博,下面以年代为序述之:

1、新石器时代。淄博沂源县扁扁洞和黄崖遗址出土了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的釜、钵器形陶片,并且一陶片上有附加堆纹等,通过地层和出土物综合分析这两处遗址,年代应是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应是其延续发展而来的。

图三

后李文化,因在临淄区后李官庄遗址最先发现而得名,在张店区也有发现。由于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后李文化的制陶业还不发达,制作工艺原始、器形简单、质量不高。陶器带有明显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特点。制陶原料多为含有细砂的沉积土,基本是就地取材,陶土不经淘洗直接烧制。陶色多为红褐色、灰褐色,由于烧制的火候不高,陶器表面颜色斑驳不匀。陶器的制法多采用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大型陶器可能是分别先制成器底和器腹,然后再将二者结合。圜底器发达,也有部分平底器,未见三足器。器形以釜(见图一)为主,约占全部陶器数量的80%以上,具体器形有深腹圜底罐、深腹圜底釜、敞口平底釜、圜底或平底钵、壶、矮圈足碗、器盖和陶支脚等,陶器中对称的横 鋬 耳比较发达。后李文化的陶器以素面为主,常见的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压印纹、绳纹等。

北辛文化,淄博地区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址有临淄区后李遗址、张店区傅家乡的浮山驿和黄家遗址。后李遗址二期遗存,以鼎、钵为代表,其面貌与大汶口遗址第五、六、七层较为接近,二者同属北辛文化晚期。后李二期遗存的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陶为主。另有少量夹蚌壳或滑石粒的。泥质陶包括红陶(见图二)、红褐陶、橙黄陶、灰陶、黑褐陶等,以红陶为主。夹砂陶包括红陶、红褐陶、灰褐陶,以红褐陶为主。器表以素面为主,有少量乳钉纹,多饰于鼎的足根部。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平底器极少,不见圈足器。器类有鼎、钵、罐、器盖及尖顶器等。后李二期遗存与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少见平底器,不见圈足器。器类都以鼎、钵、小口双耳罐为基本组合。同时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后李二期文化的器类和陶器纹饰不及北辛文化丰富,如北辛文化的高领细颈瓶、圆底罐、圜底釜、三足罐、三足釜等均不见于后李二期文化;北辛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并列多条窄泥条堆纹、指印纹、压划纹等也不见于后李二期文化;两者共有的主要器类,如鼎的造型也有着显著的区别。根据这些现象,可以认为后李二期遗存应属于北辛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

图四

图五

图七

大汶口文化,淄博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张店、淄川、临淄、沂源境内的淄河、孝妇河、沂河沿岸,计38处,较典型遗址有临淄区的薛家、崖傅、后李、前李、东古、崔家;淄川区的口头;张店区的大寨石佛堂和沂源县的中儒林、西顾庄;桓台县的李寨等遗址。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与北辛文化陶器存在着承袭关系。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遗址中能够看到与北辛文化的深腹平底钵、三足钵形鼎、带盖罐形鼎等器物相类似的陶器。但是相比较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制作无疑是更加进步的。从早期到晚期,红陶的比例逐渐下降,灰陶和黑陶比例上升,发展到晚期红陶已经很少见,新出现对烧制温度要求较高的白陶。陶器的烧制火候不断提高,陶色纯正、陶质坚硬,叩之有声。器物种类也日趋丰富,造型复杂,墓葬中的陶器除部分实用器外,还有一些是专门为随葬制作的器物,这说明陶器已经成为某种财富或身份的象征。大汶口文化的中期开始出现了轮制技术,晚期部分陶器使用快轮技术。快轮制陶法是制陶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够通过拉坯形成造型规整的薄胎器物,大汶口文化的薄胎镂孔黑陶高柄杯,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此类器物相比于其他手制的陶器,因其造型优美、品质上乘而在新石器时代受到珍视。可能是受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大汶口早期的彩陶(见图三)数量较多,纹饰也比较复杂多样,从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开始,彩陶变得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素面器的盛行,并且热衷于对器表进行磨光。这些工艺上的进步为后来龙山文化制陶业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龙山文化,在淄博地区发现共计70余处,典型遗址有临淄区的桐林田旺、董褚;张店区的冢子坡、院上;桓台县的新城、前埠、庞家;淄川区的三台、北沈马;周村区皇姑顶、水磨、安子窝;沂源县的北曹家庄、涝坡河、西鱼台等。

龙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很多陶器都可以从大汶口文化中找到源头,例如高柄杯、鼎、豆、 鬶 等。但是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器物形制和制陶技术上比大汶口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器形以三足、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器身上常带有盖、流、耳、 鋬 等附件。龙山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广泛地应用轮制技术。陶器以砂质、泥质的灰黑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细泥磨光黑陶。对陶土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的器物对陶土性能的不同来选择、加工陶土。例如制作鼎、 鬶 (见图四)、甗 等炊煮器一般采用夹砂或夹蚌陶;制作豆、盆、碗、罐等盛食器则选用泥质陶;制作高柄杯等特殊器物是则选用经过淘洗沉淀的细泥陶。龙山文化的陶器轮制极为发达,因此陶器的器壁薄厚均匀,器形规整、匀称,器身比例协调、形态优美;烧制技术先进,火候高,陶色纯正,尤其是一套磨光黑陶器物组合构成了龙山文化的鲜明特征。说明龙山文化时已经可以人为控制烧陶时的窑温以使陶器达到所需要烧成的颜色。黑陶在烧制过程中可能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使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一些黑陶制品如盖豆和蛋壳高柄杯等都是工艺极为精湛的,当属礼器之列。龙山文化陶器种类繁多,每种陶器又包括不同的样式,例如鼎类器物就有盆形鼎、罐形鼎、盂形鼎等各种造型,其鼎足又可以区分为鸟首形足、凿形足、锥形足等。龙山文化典型陶器包括三足盘、蛋壳高饼杯、三足罐形鼎、鬼脸式足曲腹盆形鼎、高圈足豆、鬶、盉 、 甗、陶杯等。陶器绝大部分素面无纹,朴素雅致,少部分陶器的器表装饰有凹凸弦纹、竹节纹、划纹、镂空和附加堆纹等,个别大型陶器上还可见到有篮纹,彩陶基本绝迹。龙山文化的陶器烧制技术代表了史前制陶业的最高峰,其代表性器物如高柄杯,薄如蛋壳,甚至一件超过20厘米的器物,重量也不足一两,使得其他史前文化难以望其项背【2】。

图六

图八

2、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岳石文化是由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山东夷人土著文化,大约结束于殷墟早期。淄博是岳石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发现的典型遗址有桓台县史家、临淄区桐林等。岳石文化有一批独具特色的陶器,普遍叠唇,流行卷沿卷领,常见子母口,多饰黑陶衣和划纹,陶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器胎厚重,有少量彩绘陶,器形以罐、盆、豆、尊、蘑菇钮器盖常见,还有鼎、盂、钵(见图五)、盆、瓮、舟形器、碗、盘、斗等【3】。

西周初年,武王封姜尚为齐国君,对制陶手工业颇为重视,专门设立“陶正”管理陶器(陶器举例见图六)生产,出现官营作坊,齐国制陶业进一步发展,始制砖、瓦等建筑用陶。春秋时期,各地仍以生产鬲、 鬹 、盆、豆、盂等日用灰陶器和瓦、水管道等建筑陶为主,制陶业中出现了产品分工。战国时期,制陶业开始形成作坊集中的手工业生产,许多私营作坊出现。产品由日用生活品扩大到明器等。随着城邑建设的扩大,建筑陶(见图七)空前发展。

秦代设齐郡,制陶业无大发展,仍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西汉时制陶业复兴,淄川地区发展尤快,建筑用陶的烧造技术和品种较前代有了显著进步和扩大,陶塑异军突起。东汉时低温绿色釉陶器(见图八)制作成功,各种陶器大量生产,制陶技术进入新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除西晋时短暂统一,连年战乱,淄博地区制陶业逐步衰退。3、南北朝时期。东魏时期,位于今淄川区寨里村窑场兴起(一直延续至元代),开始烧造青釉瓷,开创淄博瓷器之先河,是我国北方最早生产青瓷的产地之一。寨里窑烧造青瓷器,以盆、罐、碗、盘等日用器为主;造型厚重浑圆,胎质较粗;釉色多为青褐和青黄,釉质不均,釉面斑驳,光洁度差,器外多施半釉;使用划花、堆塑等工艺;采用叠烧法,柴窑烧造。典型器为1982年淄川区龙泉镇和庄一座北齐小型石室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见图九)。这只在198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一级文物的青釉莲花尊,体线优美,造型独特。它的口径13.1厘米,足径16厘米,高59厘米。莲花尊的胎体厚重,质地坚硬,装饰典雅。它的口颈部饰有八道阴线弦文,肩部围绕着一周粗绳纹,下面有四个弧形系,系之间装饰着四组模印宝相花纹,每组共三朵。腹上部堆塑的一周二十一个覆莲瓣纹,莲瓣凸起丰肥,瓣头尖向外微卷。腹中部是两周忍冬花图案,腹下部装饰有一组双层仰莲瓣纹,腹以下收缩为向外微侈的圈足,足外堆塑有一层硕厚的莲瓣并饰有三圈粗绳纹。整个造型既丰富多样,又和谐统一。此尊满施青釉,薄而均匀,釉色青中泛黄,光亮晶润。此器器形硕大,装饰华丽,不仅代表了北朝晚期我国北方地区高超的制瓷技艺水平,也是南北朝时期全国目前所见十余尊青釉莲花尊中唯一能确定其窑口的产品。

(待续)

图九

猜你喜欢
龙山文化大汶口制陶
刘思涛作品
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泰安太阳部落景区发展研究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国东部的太阳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图形符号新考
探究山西龙山文化的魅力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山东大汶口盆地赵家店石膏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