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与趋势

2011-11-17 03:37郭日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0期
关键词:议程世纪环境

郭日生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

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与趋势

郭日生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

从全球角度对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21世纪议程》的主要实施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实现了大幅增长,在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承诺的履行方面尚需付出巨大努力。通过对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未来趋势进行的分析,认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即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直接威胁加大、发展空间争夺更趋激烈和全球性民生问题凸显;全球可持续发展主要呈现四大趋势,即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由理念向全球行动转化、全球向绿色发展转型、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关系呈现竞争性合作。

《21世纪议程》;实施进展;挑战;趋势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社会文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区域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加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先后有《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等著名报告面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理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人类必须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改变发展模式,必须使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环发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3项重要文件。《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进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行动计划、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和开展国际合作等原则。20年来,国际社会为推动“里约精神”的落实做出了努力。为了系统总结20年来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征程上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以及积极应对新挑战,联合国决定在2012年6月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20”大会)。“里约+20”大会受到各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也给予关注,我们期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实质性推动。

1 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

1.1 环发大会以来采取的重要行动

1.1.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推动《21世纪议程》的实施发挥主导作用

为推进《21世纪议程》的实施,1993年联合国在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下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并且每年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1997年,联合国召开了关于环发问题的第19届特别联大,会议通过了《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方案》。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JPOI)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两个重要文件,达成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伙伴关系项目倡议》。世界首脑会议后,为加快《21世纪议程》、《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方案》和JPOI的实施,UNCSD进行了改革,从2004年起针对同一类主题以两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谈判,至2011年已经进行了4个周期的谈判。这些主题都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人居、气候变化、荒漠化、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等。

1.1.2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发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21世纪议程》给予了积极的响应。据联合国统计,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瑞典等数十个国家还制定了国家层面的《21世纪议程》或与之相似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本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决定采取的重要行动。环发大会也促进了地方21世纪议程的编制和实施。据国际地方环境行动理事会的调查报告,到1996年底,有64个国家的1 812个地方政府编制了地方《21世纪议程》。

1.1.3 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的活动非常活跃

环发大会后,许多相关国际组织也采取了行动。如世界银行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对优先项目的选择进行了调整,全球环境基金把能力建设列为“战略优先事项”并为各国开展能力建设活动调集专用资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力度等。20年来,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在人才培训、促进公众参与、加快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另外,国际社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与实施《21世纪议程》密切相关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公约、议定书、行动计划、共识等,这些制度规则为国际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和促进作用。

1.2 环发大会以来的主要进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不断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导致了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但是,人类环境会议后,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就环境论环境,对改变发展方式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认识不够。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在20世纪80年代整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下降了10%。与此同时,全球环境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在不断加剧。环发大会以来的20年,人类把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作为行动准则,各国依据国情制定了促进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优先事项。如发达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维持已获得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现有的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则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确定为发展,优先项目的实施也主要围绕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发展农业、减少环境污染等。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

1.2.1 全球经济实现了大幅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GDP在1990年为21.8万亿美元,2008年为60.6万亿美元,增长了1.78倍。在增长速度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图1),这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8年与1990年相比,发达国家GDP增长了1.39倍,而发展中国家则增长了3.66倍;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由1990的17.1%增加到2008年的28.7%。

从人均国民总收入变化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平均收入由1990年的3 850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8 613美元,增长了1.23倍。其中,发达国家由1990年的17 990美元增至2008年的39 345美元,增长了1.19倍;同期发展中国家由889美元增至3 093美元,增长了2.42倍。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1990年仅为发达国家的4.9%,2008年增长到7.9%。

图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Fig.1 The increasing rate of GDP

全球经济格局的这一变化,从区域来看,主要归功于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图1)。环发大会以来,中国进行了持续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顶住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据统计(为便于比较,此处采用世界银行数据),中国GDP总量由1990年的3 569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3 262亿美元,增长了11.1倍;人均国民总收入则从310美元增至2 940美元,增长了8.48倍。

1.2.2 在消除贫困等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球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

环发大会20年来,人类在消除贫困与饥饿、促进教育、降低儿童死亡率、控制疾病、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表1)。自1990年以来,每日靠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数已从13亿人下降到目前的近10亿人,全球挨饿人口的比例从20%下降到目前的16%。从1990年至2009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数从1 240万下降至810万,这意味着每天少死亡近1.2万名儿童。全球人文发展指数在2000年为0.712,2007年增加到0.753。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995年分别为54%和79%,2006年则分别增加到60%和86%。

表1 不同地区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main social development indexes in different regions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过去的20年,全球城市化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城市化率在2000年46.7%,2008年达到49.9%,这标志着全球开始步入城市化时代。

在全球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等社会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中,新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从1990年至2010年,按照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亿多人减少至2 688万人,减少了全球2/3的贫困人口数量。从1990年到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6.4%迅速提高到46.6%,赶上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城市化历程。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自2001年以来,中国人文发展指数已经连续多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据世界银行数据,1995年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的人口比重为53%和74%,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分别提高到65%和88%,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2.3 全球能源资源供应呈现多元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环发大会以来,世界各国在不断加大对传统化石能源勘查与开发的同时,极力推进能源的多元化。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数据,1990年全球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 032亿桶、125.7万亿 m3,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13 766亿桶、186.6万亿m3。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消费量由2000年的6.506×108t油当量增加到2009年的8.377×108t油当量。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已经达13.0%。欧洲及欧亚大陆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最多的地区,而亚太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图2)。

图2 各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Fig.2 The consumption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引人瞩目。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占能源总产量比重由1990年的4.8%增加到2009年的8.7%,水电、风电装机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目前均居世界第一。

环发大会以来,全球在节能与提高能效、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建筑领域,节能建筑正在成为全球趋势;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为减少能源消耗做出了贡献;在农业领域,以有机农业为代表的可持续农业模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外,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正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展循环经济。以中国为例,过去的20年,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以3.1倍的能源消耗、1.2倍的水资源消耗,支撑了7.9倍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了60.7%,单位GDP水资源消耗下降了84.5%。

1.2.4 “里约精神“并未全面转化为行动,在相关国际承诺与公约的履行方面尚需付出巨大努力

《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方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做出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进行技术转让的承诺。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将GDP的0.7%作为新的、额外的资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在《2001-2010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中,发达国家承诺最迟于2010年将GDP的0.15%-0.20%用于最不发达国家。但遗憾的是,在资金援助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仅占其GDP的0.3%,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仅为0.1%,均明显低于承诺的水平。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名设置重重障碍,且目前国际间尚无促进技术转让的有效机制。

《21世纪议程》框架下三大公约的履约状况也不容乐观。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巴厘路线图”的签署虽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指明了方向,但在哥本哈根、坎昆两次气候变化谈判中,成果很不显著,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仍不明朗;沙漠化防治方面,履约资金匮乏、资金运作机制不畅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虽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资金问题和建立分配利益的多边机制等重要课题,都被推迟到以后的谈判中解决。

1.3 中国实施《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

1.3.1 在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现象较严重背景下,中国承担了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旗舰角色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人均国民总收入尚不及全球平均的1/1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参加环发大会,庄严承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做出了巨大努力。正像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斯佩思指出的,中国在推动《21世纪议程》实施中承担了旗舰角色,中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把它作为指导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后,发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领域。2007年,全面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环发大会以来,我国在宣传培训、科技研发、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1996年,原国家计委、科委等召开各大报刊主编会议,掀起了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热潮,此后,许多部门、地方和社会团体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活动,这些行动提高了各部门和各地方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计划和规划的能力,提高了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不断加大对资源勘探开发与节约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先后发布《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中国政府还相继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以《宪法》为依据,以有关资源环境法律为基础,以行政法规为主干,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为了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1986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截止2011年8月,全国已建立116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40余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遍及全国30个省市区。从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共选择了178家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培育出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在“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等方面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1.3.2 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增加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方式选择的多样性

环发大会2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堪称“奇迹”。GDP总量从全球第11位跃升至第2位,外贸总量由全球第15位升至世界第1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不足全球平均的1/10升至1/3,现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发展科技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促进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碳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国情,把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自下而上的积极性创造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既包括了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同时也与积极探索、不畏艰险的“摸着石头过河”密不可分。

对于任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世界上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更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发展任务和资源环境禀赋各异,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与模式选择必然不同。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经验: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学习与借鉴,摸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2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2.1 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直接威胁加大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沙漠化、持久性污染物累积等重大环境问题继续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这些问题超出了单个国家的地域范围,极大地增加了解决的难度,国际社会至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人类自身健康和文明延续的自然基础受到威胁。据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4》,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在已经被全面评估的脊椎动物物种中,30%的两栖动物、23%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11)》,随着人类对塑料和含磷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海洋塑料垃圾和磷肥入海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形成威胁。在所有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最为严重。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30年的人为变暖可能已在全球尺度上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影响。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6.4℃。在此背景下,很可能会发生一些突然事件或不可逆转的影响。一些岛国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尽管对IPCC报告还有争议,但气候在变暖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

2.2 生态超载背景下的发展空间争夺更趋激烈

据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就日趋步入生态承载力供不足需的边缘,并于1987年突破临界水平,进入超载状态。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2011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在西亚和北非地区,水资源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可持续用量的阈限,南亚、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正在接近阈限。在生态超载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将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必将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消耗、碳排放等发展空间上的争夺。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者,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其奢侈性的消费模式,在相关国际谈判中刻意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不履行承诺,反而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其发展水平和能力不相称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民众基本生活和争取发展权,不得不与发达国家进行发展空间上的争夺。与20年前相比,这种斗争和博弈更加激烈,关系更为复杂。

2.3 全球性民生问题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

20年来,虽然全球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存在着巨大的区域不平衡性。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人文发展指数达0.955,低收入国家仅为0.423;发达国家100%人口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而低收入国家仅为39%和68%;在东亚,贫困率已快速降低,但撒哈拉南部非洲、南亚等地区却远远落后。本轮金融危机使全球性民生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与饥饿人数再次上升,实现所有人的充分就业和体面工作、提供基本卫生设施及服务、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及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等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放缓;在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经济非均衡、非公平性高速增长导致的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在经济发达国家,受困于经济低迷,就业问题和民众福利趋于恶化。不断加大的社会风险不仅将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既有的发展成就发生逆转。

3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1 相关国际制度安排不断形成和完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向全球行动转化

《21世纪议程》框架下三大环境公约的签署以及《京都议定书》、《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十年期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蒙特雷共识》、《兵库行动框架》、《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的出台再加上相关技术标准、贸易规则等的形成,推动全球范围内将可持续发展转为具体的行动。当前,围绕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变化制度谈判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里约+20”大会也把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作为两大主题之一。可以预见,全球将迎来一个新的、以“目标量化、规则细化、约束硬化”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环境,这也必将使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更加务实和具体。

3.2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推动全球向绿色发展转型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科技革命;每一次当经济走向上升、走出危机的时候,技术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怀疑和否定环发大会以来所依赖的以金融、消费为主的非物质性、虚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纷纷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航天等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再工业化”,试图以此促进经济复苏并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在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下,纷纷加大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当前,科技在资源、能源、环境、防灾减灾、公众健康等领域的突破已见曙光。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必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

3.3 全球治理体系加快调整,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兴发展中国家占了全球40%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30%的能源,没有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深陷金融、财政、债务泥潭,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对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国际多边活动中影响力加大,由此带动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治理体系的加快调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开始提升。后危机时代,新兴发展中国家将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4 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关系将呈竞争性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仅凭本国之力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在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面前,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当前,国际上某些国家或集团为了自身发展空间或占有资源而对其他国家或集团进行的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包容性、多样化的国际秩序,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但是,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中期的趋势看,南南之间、南北之间、乃至北北之间在处理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竞争将持续,斗争也在持续,在某些领域可能更为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的关系更加复杂,斗争的形式趋于多样化,比如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未来碳市场的争夺、围绕环境与贸易的博弈更加激烈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关系将逐渐呈现一种竞争性合作的态势。

References)

[1]王伟中.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2-411.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12.

[3]郭日生.《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 -5.

[4]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影响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9-163.

The Main Progress and Trend of Agenda 21 in the W orld

GUO Ri-sheng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Beijing 100038,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gress of Agenda 21 in the world since the World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 world has a big rise in economy and makes progress in poverty relief,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s saving butmany efforts should paid in obser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contracts.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llenges and trends the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ently faces and points out three kinds of challenges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at is,the increasing direct threats of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more competition on development space and increasingly severe livelihood of people.The tre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verting from the idea to the action,emphasizing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ility,newly flourish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being important powe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sustainable fields.

Agenda 21;progress;challenge;trend

X22

A

1002-2104(2011)10-021-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1.10.004

2011-10-02

郭日生,博士,研究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编辑:李 琪)

猜你喜欢
议程世纪环境
世纪赞歌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999,世纪大阅兵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My School Life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