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有点闷总未到“立春”
——海南农超对接的观察

2011-11-17 06:48王明泽
今日海南 2011年5期
关键词:家乐福农贸市场立春

□本刊记者 王明泽

过程有点闷总未到“立春”
——海南农超对接的观察

□本刊记者 王明泽

农超对接,指的是具有资质的农业合作社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通过该合作社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该流通方式的优势在于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避免了种植风险,提高了收购价格,减少中间环节的同时减少流通成本,使农民和百姓“两头无忧”。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早在2008年就已经正式开始推进大型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对接工作。2009年6月更是成为了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指定的十五个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省市之一。而如今已走过3年农超对接历程的海南究竟如何?

调查虽对上号,却接不起

据了解,目前海南全省唯有两家超市开展农超对接。

今年3月28日,作为海南农超对接试点超市之一的家乐福超市,将5辆满载农民直供蔬菜水果的大卡车停放在了海口家乐福红城湖店广场,高调进行开放式售卖,其中部分蔬菜售价较低,吸引了很多过路市民的关注。而这一推销手段也立刻得到了岛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争相进行报道。通过大量报道,广大市民才知道该超市有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但实际上,家乐福筹备此项工作已有4年之久。

在这个背景下,记者进行了一组超市与传统农贸市场的对比,以此检验农超对接是否真的被大多数海南百姓所认同、接受。

首先是选购人数的对比。4月20日下午6点,记者来到家乐福超市,在其售卖水果蔬菜的生鲜区,部分货架上方悬挂着醒目的“农民直供”招牌,并标注了提供该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这样的货架共有4个。此时正是下班买菜高峰期,但在货架旁,记者却并没有看到想象中、部分媒体报道中市民争相购买的场面,虽然各种蔬菜水果摆放整齐且比较新鲜,但仍然少人问津。在记者观察的10分钟内,仅有8人来到农超对接货架进行选购,平均每个货架吸引2人次购买。而同一时间,在距离该超市直线距离不到500米的龙舌坡农贸市场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部分摊点,前来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摊主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在10分钟内,一个摊主就已经完成了5笔“生意”,而同样效率的摊主还有很多。

接下来是零售价格的对比。价格优势在理论上应该是农超对接这种新型流通方式的主要特点之一。记者当天在超市分别记录了来自澄迈某农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三种热门蔬菜的零售价格:胡萝卜1.68元/斤、黄瓜1.38元/斤、西红柿2.98元/斤。而在龙舌坡农贸市场内,目测新鲜程度相仿的这三种蔬菜价格分别为1.7元/斤、1.5元/斤及3.4元/斤。差价最大为4角2分,最小仅为2分钱,并未尽然达到某些媒体报道的15%至20%的差价比例,且该价格还刨除了农贸市场“可杀价”、“量大优惠”等超市不具备的特点。与农贸市场相比,农超对接产品无明显价格优势。

最后是对品种数量的对比。据记者统计,4月20日当天,家乐福“农民直供”货架上共有芒果、白菜、西红柿等7种水果蔬菜,而更多种类的蔬菜水果则是通过传统的代理商进货的方式上架,这部分果蔬普遍属于价格较高的精品类商品,同类产品最高可超过农贸市场售价的一倍不止。据不完全统计,农贸市场的果菜品种可以达到30余种,可供挑选的余地远远强于超市。

从上述三点对比中可以看出,目前海口市的农超对接处于这样一种窘况:虽对上号,却接不起,从消费群体的角度来看“叫好不叫座”。而对于农超对接中起主导环节的超市来讲,农超对接是否会比传统供销模式带来更大的利润呢?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海口地区家乐福超市有关负责人陈经理。据陈经理介绍,2010年海口家乐福通过直采形式采购的生鲜产品占超市内该类产品的10%,而今年则提升至了40%。然而尽管比例扩大了,但因为对该类商品未收取任何的“进场费”等附加费用,更主要的是为了维护“物美价廉”的品牌形象,利润空间往往被压缩到很小,甚至有时处于零利润销售的局面。而之所以一直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并坚持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销售,是为了保留与传统农贸市场竞争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引客流,从而带动超市整体销售量的提高,“赔本赚吆喝”。

而记者却从另一途径了解到另一种解释,超市虽以较高价格收购直采农产品,但高出的部分也仅是将节省中间环节资金成本的一部分“回报”给了农民,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维持“低价形象”的保证,这么做的目的无外乎是希望在未来实现对更多农产品定价权的深度掌控,而超市以这种形式造成的“低价”,则更有可能造成与传统农贸市场的“价格战”等诸多不利影响。

对于农产品的直接提供者——农民来讲,在小部分农民尝到了农超对接带来的“甜头”时,便有更多的农民苦盼农超对接的降临。在4月19日,万宁部分散户农民的黄瓜收购价低至了0.15元/斤,海口龙泉镇五一村等地的青椒收购价也跌至0.5元/斤,即便是这样也没有收购商前来收购。据万宁市商务局的符副局长介绍,在万宁像这种没有组织、“单打独斗”的农民还有很多。而记者从海南省商务厅了解到,因为缺乏符合资质的农业合作社参与,这些农民的比例在海南推行了数年之久的农超对接工作后仍然占绝大多数。在海南商务厅提供的数据中显示,2010年农超对接占海南瓜果蔬菜产量的比例还不到10%。

寻因对接难,难在哪

由此可见,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相关方面一直积极推动、组织、协调,但海南想通过农超对接来达到稳定菜价、维护消费者、菜农、商家的利益这一步,显然还有很多的问题摆在面前,还有很多的“坎”需要跨越。

第一道坎:消费者意识欠缺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以来的农产品供销方式不同,农贸市场至今依然是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消费农产品的首选场所。大型连锁超市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晚,且受地区经济现状限制较明显,如海南地区的超市行业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逐步出现,目前海口地区的家乐福和大润发两大连锁超市更是在2006年以后才进入,而海南的大部分市县仍然没有大型连锁超市加盟。常年的消费习惯、对超市的陌生感和并不明显的差价致使更多的消费者在超市和农贸市场之间依然选择后者作为主要消费农产品场所。在记者街头随机采访中发现,约有80%的消费者存在这种惯性消费心理,并表示“不习惯”去超市买菜,而这一因素较大地制约了超市发展农超对接的积极性。

第二道坎:海南超市先天不足

超市的先天不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受店面制约便捷性较差、付款需要排队等。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在超市买菜的消费者几乎全部是居住或工作在超市附近的,而在农贸市场采访中,当问及为何不去超市的缘由时,得到的答案也几乎都包括:超市太远、购物耗时过长等原因。鉴于海南超市数量较少,这种情况较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更为突出。而超市数量过少带来的也不仅仅是不够便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农产品消化能力弱这一方面。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菜农希望加入到农超对接体系中,而超市的数量却十分有限,较少人购买致使对产品的需求量也有限,这种“粥多僧少”的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农超对接在海南的快速发展。而又由于海南农产品想进入外地市场不得不面对运距长、损耗大、配送成本高等难题,为了稳定外地菜价市场,运往外地市场的蔬菜在高额运输成本面前只能在适当提高零售价的同时压低收购价,致使菜农收益降低。省内市场无法消化、省外市场利润微薄,导致了菜农“两头难”,从而出现了“地头亏、餐桌贵”、甚至“宁烂不卖”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道坎: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而不强

记者从海南省商务厅了解到,目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众多,但由于其中的绝大部分在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方面存在欠缺,且超市对合作社的要求较高,有能力直接与超市对接的合作社数量并不多。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着供应产品单一和不稳定等问题,家乐福超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超市开展合作的绝大多数海南专业合作社大多仅能提供1至2种果蔬,为了达到多品种的要求,超市方面不得不与多家合作社展开合作。而有能力直接与之开展合作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在发展有潜力的新合作对象过程中为保证品质,超市又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全程参与前期考察、种植基地建设、技术普及、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扶持工作,不仅提高合作成本,也拉长了筹备时间。家乐福的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海南虽然具备生产反季节瓜果蔬的自然条件,但由于生产技术较落后致使抗风险能力较差,仅是遇到低温就会影响到产品的正常供应,而如遇长时间降雨、台风等气象灾害时更会出现断货等现象。由于供货不稳定,为能保证全年蔬果产品的正常供应,超市方面一直不敢将更多的市场份额分配给农超对接产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在海南的推进。◎

猜你喜欢
家乐福农贸市场立春
农事 立春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农事 立春
古荡农贸市场七成商户 享受摊位费减免政策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花乱开》
外资零售业:陷入“亏损”泥沼
外资零售业:陷入“亏损”泥沼
家乐福网上商城进京
家乐福变革应对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