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明泽
十年如一日的红色宣讲者
□本刊记者 王明泽
“1932年8月,琼崖女子军特务连8名战士为掩护琼崖党政军机关撤上母瑞山,在马鞍岭与敌人展开惨烈的肉搏战,最后光荣牺牲。”“这个地方以前叫青龙潭,后来10名红军伤员为了避免被俘,毅然投入此潭就义,后来当地百姓就把这里改名叫红军潭。”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王学广馆长边指着讲解板,边逐一向记者介绍着。王学广今年73岁,这样的讲解他已经重复了10年,有别的只是听众不同。
2001年时,在从中瑞农场工会主席的职位上退下来后,这位曾当过老师、农场教育科长、农场宣传科长的老同志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接替当时刚刚退休的纪念馆老馆长,成为该馆第二任馆长兼讲解员。“当初决定要来纪念馆的时候,儿子和儿媳都极力反对,希望我能在家养老。可我这人就是闲不住,而且组织上也需要我来顶这个岗位。”王学广笑着说。
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据保守统计,在今年5、6、7三个月时间内,来纪念馆参观的人数就有近3万人,远超往年。作为馆内唯一的正式讲解员,数量如此庞大的人群让王学广忙得不可开交。“7月2日一天就讲了16场,从早上八点半一直讲到晚上八点半,中间累的时候就去喝几口咖啡,饭也只能胡乱扒几口。”曾经有人帮王学广统计过,在来纪念馆的10年时间里,他总共为参观游客讲解了1800多场,其中很多人都是来过3、4次的“回头客”。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受邀外出演讲。
刚来纪念馆的时候,王学广对母瑞山的革命故事其实了解的并不多。但为了能讲得真实、讲得生动,他除了翻阅了大量文献书籍外,还亲自到山中的黎村苗寨里拜访村中的老人和健在的老革命、到当年红军遗址去实地考察。即便是今年刚发现的遗址——棺材沟,王学广也要亲自去看一看,回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在讲稿完成之初,王学广心里其实很没底,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被听众接受认可。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在听了他的讲解后痛哭流涕,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曾经是冯白驹将军的警卫员,母瑞山就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讲解打动了当年的亲历者,这时,王学广知道自己成功了。如今,他将自己多年收集的材料汇编成了3个版本的讲解稿,所需时间分别是1个小时、45分钟和30分钟。“时间允许的话就讲1个小时的,如果参观团时间有限的话就讲半个小时的。”王学广说:“直到现在讲解时还总会被红军当年的事迹所感动,有时候讲到一半,自己的眼眶也会红起来,不得不停下来调整情绪。”
后继乏人是母瑞山纪念馆目前最大的困扰。如今馆内除了王学广外,还有一名资料员和一个学徒,这三个人要承担起维持纪念馆正常运营的所有工作。“讲解接待只有我一个人,馆内环境卫生、检查维修、保安巡逻甚至是树木草坪的修剪也得依靠我们三个人。”王学广说:“这里的工作还是很枯燥的,除了‘七一’前后,其他时间都比较冷清。”除了工作枯燥外,讲解员的待遇问题也是阻挡在纪念馆外的一堵“墙”。据记者了解,目前王学广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的每月工资仅有680元,这是定安县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来纪念馆工作的主要原因。
而如今这位月薪只有680元的馆长却正在谋划着一个大手笔。“我希望能把现在的讲解室规模扩建一下,买台电脑和投影仪,把塑料板凳换成桌椅,改造出一个多媒体的讲解厅。再建一个会议室,供团队交流学习。因为纪念馆没有停车场,所以还想建个大一点的停车场。”就在一个多月前,王学广已经将这份预算275万元的扩建计划递交到了省财政厅。
今年的参观旺季已经过去了,纪念馆恢复了往日的冷清。在这段时间里,可能半月都没有一个团队来。但即便如此,王学广却依然坚持每天8点半扫好院子准时开馆。“我们这里一年365天都开门,除夕、中秋、国庆都开,随时都欢迎大家来参观。就算来的只有一个人,我也会认认真真的履行我的义务:做一次讲解。”当记者问到: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从馆长的位置退下来,真正的休息?王学广说:“这个还真没想过,主要是现在还没有接手人。另外我现在身体还可以,愿意抓紧时间多干几年,等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希望依然能在这里为大家传授革命精神。这份事业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我对它很有感情,也依然充满着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