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影视合成理论

2011-11-17 05:02:02孔德刚
电影评介 2011年10期
关键词:影视节目蒙太奇图层

浅议影视合成理论

随着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往往较难解释影视本体研究中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电脑动画、动画与实拍相结合的影片、相关影视栏目包装和特效等);而且作为经典电影理论的蒙太奇、长镜头和电影心理学所共有的一些特点似乎应该通过某个概念明确出来。作为影视特效制作的常用技术——合成,如果将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也许能较好的回答这些疑问。

合成 蒙太奇 场面调度

一、影视合成理论的提出

在从事基本影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中,笔者逐渐感受到:随着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往往较难解释影视本体研究中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电脑动画、动画与实拍相结合的影片、相关影视栏目包装和特效等);而且作为经典电影理论的蒙太奇、长镜头和电影心理学所共有的一些特点似乎应该通过某个概念明确出来。近年,笔者同时从事了影视特效制作等方面的教学任务,逐渐发现:作为影视特效制作的常用技术——合成,如果将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也许能较好的回答笔者之前的一些疑问。因此,笔者基于个人感受,提出影视合成理论甚至片面的将其扩大化,希望专家学者们给予批评指正。

二、影视合成理论的基本概念

长期以来,“合成”一词在影视领域主要是指一种特效制作技术,即把各类素材(视频、动画、图片、字幕等)通过各种方法层叠起来,形成一个完整镜头的技术。在传统影视特效与合成制作中常用的手法有:绘画接景、银幕接景、银镜接景、模型与道具技术、遮片技术、镜头滤镜技术、暗房冲洗技术等。在现代影视特效与合成制作中常用的手法有:键控技术、遮罩技术、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等。在而本文所指的“合成”是一种广义的合成,是基于狭义的合成技术之上的一种理论和思维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对于“合成”一词的解释:(1)由部分组成整体。(2)通过化学反应使成分比较简单的物质变成成分复杂的物质。[1]由此引申开来,影视合成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包含如下内容:影视是在拍摄过程中,将各类物在现实时空中排列组合,然后通过光学镜头(及传声器)合成为影像(及声像);在编辑过程中,将各类像(实物影像、计算机虚拟影像、文字、图形等)及音频通过“纵向”的层叠与横向的剪辑合成为一段相对完整的影像;在放映过程中,将影像(及声音)投放于各类观赏空间并与各类观众的感官和意识合成为各自心理幻觉的一种技艺。简言之:影视是一种关于合成的技艺。

三、影视合成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应用

(一)影视节目的拍摄是各类物的合成过程

在传统拍摄(相对于后文所提到的三维虚拟拍摄等方式)过程中,各类角色、自然环境、人工环境、道具、灯光、镜子反射及幻灯投射的影像等在现实时空中进行排列组合,然后通过滤色镜、光学镜头、机身电子单元等的“畸变”合成为不同于现实时空的影像。这一影像可以看成是各类物的不同属性层的叠加合成:某一物体进入画面,意味着增加了一个图层,该层自然会对后面的图层产生一定的遮挡;某一光源打开,意味着增加了一层亮度、对比度及色彩的调节层(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软件术语);服装、化妆的加入意味着对角色整体或局部层的遮挡和叠加;幻灯投影、遮片等的加入意味着虚拟物体图层的叠加与合成;滤色镜、光学镜头等的加入同样意味着相关图层的叠加,只不过这些图层往往处于各类图层的前面,调节这些层必然会影响后面所有的图层。而且,当以上各类物体发生一种或一种以上属性(移动、旋转、缩放、变形等)的改变时,画面(或画面局部)就会产生相应的运动变化,也就意味着影像中某一图层的改变。同样,各类物体产生的声音,通过各类传声器与其他录音设备的“畸变”合成为不同于现实时空的音频。

因此,在拍摄阶段,影视合成理论涵盖并拓展了场面调度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场面调度和蒙太奇的界限。演员、灯光、道具、摄影机(或摄像机)等的调度,其实就是合成影像中某些属性层在四维空间(含时间)中的改变。从合成的角度看,各属性层都是可以独立或群组(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软件术语)以后进行调整的,当然有些调整需要借助各类镜前加工特效(绘画接景、银幕接景、银镜接景、模型与道具技术、遮片技术等)。因此,如果基于“合成”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场面调度,我们会发现拍摄同一场景所获得的影像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希区柯克在《深闺疑云》(1941年)中将照射牛奶的灯光移至杯中,即是“合成”思维在拍摄阶段的精彩应用。

在虚拟影像及虚拟与现实合成的影像制作中,虚拟摄像机的拍摄过程则处处体现了合成的理念:在2.5维的After Effects等影视合成软件中,虚拟摄像机所拍摄的是各类像的层叠,摄像机与各类像的调度与调整更加自由灵活;在三维的3ds max等软件中,虚拟摄像机所拍摄的是各类虚拟物体在虚拟三维空间中的排列与组合,摄像机与拍摄对象的调度几乎无所不能,白云、远山皆可任意调度(包括变形等),摄像机的操作方式也更加自由灵活。

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合成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暂且不提后期编辑所使用的各种合成技术,单从拍摄阶段就可以看到合成的重要作用。首先是绘画接景、模型与道具技术、镜头滤镜技术等的镜前加工与合成特技的大量应用。其次是基于后期合成技术的绿屏拍摄技术的普遍应用。另外就是基于虚拟与现实合成技术的各类特殊摄影机的应用。在《泰坦尼克号》的制作中,为使虚拟角色的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影片较早使用了动作捕捉摄像机,将真实演员的动作记录下来,然后赋予计算机虚拟角色模型,通过演员真实动作与虚拟角色的合成制造了逼真的视觉奇观。在《阿凡达》的制作中,在动作捕捉的基础上又使用了表情捕捉技术,通过表情捕捉摄像机将演员面部的细微表情与三维虚拟角色进行合成,使得虚拟角色的表情动画更加逼真。此外,在影片《阿凡达》的一些实拍场景中,为了在后期处理时与虚拟影像进行逼真的合成,制作人员又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摄影机[2],它在拍摄真实场景的同时就可看到虚拟影像的叠加,这无疑是“合成”理念在电影拍摄中的崭新应用。为使后期合成更加快捷方便,我们还可以发明这样一种摄影机,它可以分层(区)拍摄,即只摄取纵深上某一段的影像,而不必再使用蓝屏或绿屏,而这些新技术的发明无疑都是基于合成理念而提出的。

(二)影视节目的编辑是各类像的合成过程

随着影视合成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影视画面的最小可处理单元已经不仅仅是镜头或者画格,而应该是像素点或者像素群。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修改影像中的任意一个像素点。因此,基于“镜头”剪辑和组合的蒙太奇往往难于解释以“像素”为单元合成的镜头或镜头段落,尽管有些人将这些和场面调度都纳入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范畴,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基于“广义蒙太奇”的理解,而“广义蒙太奇”其实是趋同于“合成”一词的。但是从两个词的解释来看,蒙太奇的法文原意和合成的中文原意相比,中文的“合成”一词用于影视领域似乎更贴切一些。在编辑中,画面横向的组接与“纵向”的层叠以及配音配乐都可以很自然的称为“合成”。

影视节目的编辑是各类像的合成过程。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涵义:首先,影视节目编辑中所合成的素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包括实物影像、计算机虚拟影像、文字、图形、音频等;其次,各类素材合成的最小单元可以是像素点或者像素群。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会发现,合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涵盖并拓展了蒙太奇理论,用合成的理念开展编辑工作会使得影视作品更加异彩纷呈。第一,合成可以使影像更加真实流畅。利用合成技术可以实现镜头间的无缝结合(包括横向的连接和纵向的层叠),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编辑阶段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界限,使得影像更加真实,产生1+1=1的效果。例如:《云水谣》开篇6分钟的长镜头是由前期实拍的7个镜头与三维制作的1个镜头通过数字特技合成完成的。这组长镜头把来自于真实环境中不同空间场景与虚拟的景象统一融合为视觉一体化的叙事空间。[3]这种利用合成技术制造的逼真影像,无疑是“真实的谎言”,对故事片的发展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纪录片尤其是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我们必须合理应用,以防虚假新闻的泛滥。第二,合成也可以使影像更加虚幻。利用它可以修改影像的任何区域使其变形变色;可以对画面做各种叠加控制使其变幻万千;可以对画面做各种景深控制使其虚虚实实;可以对画面中各元素做各类运动控制使其仪态万千……第三,合成可以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首先,多个镜头的有机层叠可以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其次,一般意义上的蒙太奇主要强调镜头的剪辑和组合,而忽视了声音、文字、图形等的重要作用,而合成理论强调各类像的组合。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影视还会有气味、温度等的组合。第四,合成使视听语言更加绚丽。像素级的修改和多层控制使得后期编辑更加自由灵活,在某种程度上编辑成为二次拍摄,例如:面对一段静态素材,可以通过数字处理技术使画面实现类似于摄影机推、拉、摇、移等拍摄的视觉效果。此外,画面局部色彩的自由控制、画面局部播放速度的快慢控制、局部声音与局部画面的协调控制等功能都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多美妙而奇异的视听感受。

(三)影视节目的放映是节目与每个观众认知的合成过程

首先,影视节目的放映本身就是一个合成过程。对于一般电影的放映,灯光透射胶片通过放映镜头投射到银幕上,这是胶片、镜头与银幕的合成;如果是环绕立体声影片的放映,还有左前、右前、左后、右后、重低音等音箱所发出的不同声音的合成;如果是普通立体电影,则是两台放映机所投射画面的合成、画面与偏振眼镜或分色眼镜等的合成;如果是普通电视机所放映的电视节目,还有画面与台标、字幕广告、时间等的合成,以及上、下半场(PAL制)等的合成。因此,电影和电视虽然技术上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是像素以及声画的合成,依据合成理论将影视进行到底,“完整电影”[4]将不再是神话。

其次,影视节目的观看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合成过程。人类观影活动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已有广泛研究,也有诸多的专业术语,但是如果用“合成”一词来表达观众的这一认知过程似乎更加通俗易懂。由于人类的视觉特性——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使得观众将银幕上一系列连续变化的静态画面(或者电视屏幕上先后点亮的荧光粉)合成为连续而完整的活动画面。人眼的生理结构,尤其是观众的心理机制在合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每个观众的认知经验与结构不同,所以同一节目在不同观众心理所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基于合成理论,我们可以把观众的观影活动看成是观众个人的一次拍摄与编辑活动。从画格与镜头层面来讲,影视节目的画面被人眼“摄取”时,再次经过了合成(取舍与增减),有的观众忽略了某些内容,有的观众却对画面进行了“完形”和“填空”。从节目整体层面来讲,观众会对镜头与段落结合自身感受进行重新合成,例如:影视中事物局部镜头的历时态在观众脑海中形成的往往是共时态的画面。《杀死比尔》等一些无序结构的影片,观众观影过程也是每个观众在脑海中合成自己影片的过程。

四、不足与反思

首先,本文提出的影视合成理论过于泛化,将蒙太奇理论、场面调度理论、影视心理学中的一些内容纳入其中,有些牵强和一厢情愿。而且影视合成理论与上述影视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内容趋于一致,似乎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其次,影视合成理论的内容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学术性不强,而且基于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深入开展。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548.

[2]20th Century Fox. James Cameron's Avatar(DVD).2009.

[3]徐欣.电影《云水谣》开篇长镜头的数字合成制作[J].现代电影技术,2007(7).P3.

[4][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11.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38

孔德刚,男,1975年10月生,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电影学硕士。

猜你喜欢
影视节目蒙太奇图层
错位蒙太奇
影视节目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以黑龙江工程学院
经济师(2020年2期)2020-03-19 12:07:26
影视节目策划制作探讨
传媒论坛(2018年9期)2018-03-28 16:48:13
巧用混合图层 制作抽象动感森林
试析创新推广优秀中国影视节目的策略
传播力研究(2017年7期)2017-03-30 04:11:50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0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
气象影视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浅析蒙太奇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形式
科技资讯(2015年3期)2016-01-14 06:40:02
图层法在地理区域图读图中的应用
地理教学(2015年18期)2016-01-06 1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