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第二媒介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

2011-11-17 05:02李鹏
电影评介 2011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媒介受众

互联网
——第二媒介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

当下是众声喧哗的第二媒介时代,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大行其道,中国全民纪录片的发展却处于低潮期。在这个时代,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纪录片面临的生存环境也较传统大相径庭,纪录片传播方式应顺应时代的变化作出调整。

网络 第二媒介时代 纪录片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中国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CCTV-9纪录频道”,《大国崛起》、《故宫》、《华尔街》等几部纪录片巨制闪烁眼球,乍看中国纪录片似乎从上世纪90年代新纪录运动之后的低潮期中走了出来,大制作大手笔固然令人振奋,而全民纪录片的开展却进入了相对低潮时期。现时的网络媒体高度发达,新的契机使中国纪录片有了借势而起的可能。

一、电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困局

长期以来,融资困难、传播渠道不畅、观众认识水平不高,导致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低迷。在大银幕上鲜有纪录片的身影,即便有大多也很难盈利;在电视屏幕上纪录片及纪录片节目也处于边缘状态,今年年初开播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也仅以播出类似《华尔街》这样的宏大叙事纪录片和购买自国外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为主。其余绝大部分纪录片只能选在民间沙龙展映和私下传播,生命力羸弱,影响力甚微。中国电视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说,“中国纪录片行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营机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大部分纪录片栏目“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作品很少成为产品进入市场。”[1]

市场萎靡导致国内纪录片的发展处于营养不良期,与产业链接完整,投资环境良好,传播渠道多样,受众群成型,市场回报可期的国外纪录片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在媒体日渐发达的今天,纪录片所处境地尤为尴尬,现实的遭遇也使中国纪录片在思考着跳脱与重生。

二、第二媒介时代下的纪录片突围

当今时代是美国著名传播学专家马克•波斯特所说的第二媒介时代,即“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 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 播放模式有严格的技术限制, 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 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2]特别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科技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微博、Facebook等新兴网络社交工具的诞生和迅速发展,互联网与3G移动网络,电视,手机的融合使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络用户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密集的用户交流产生了巨大传播平台,而且在数码拍摄设备普及的今天,大众无限趋近往时高不可攀的“导演”身份,利用便捷多元的实现手段迎来了拍摄纪录片的全民时代。人人都可拿起手中的摄录机将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实践纪录时代发展的脉络。2010年,11度青春系列视频短片凭借独特的视角和营销模式在网络上大获成功,其中一部《老男孩》更是赢得社会大众的强烈认同和交口称赞。网络视频短片引发的惊人效应也许能帮助纪录片创作者及从业人员打开视野,不仅仅再局限于大银幕小荧屏,而是将目光更多地向网络的广阔天地投去。

三、网络之于纪录片的便捷利好

1. 营销成本低廉

第二媒介时代网络空间是去中心化和完全多向开放的,在任何领域,不再由一个或几个强势角色霸占舞台中心,更多人可以参与到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权威媒介的消解带来无限的发展选择。

将纪录片置于网络营销,门槛低,不需要繁复的部门审批过程,任何人皆可通过便捷智能的操作将纪录片发布在网上;平台多,目前国内有多家网站提供视频上传业务,也有了固定量的收视观众,这些网站没有电视台那样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意识形态准入机制;资金要求较低,将纪录片放置网络上营销的成本远远低于进入电影或电视渠道流通所需的资本,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崛起》为例,单集成本都超过了一百万人民币。这是一般制作公司和个人都无力承受的。与传统传播手段相比,网络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网络空间可以说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天堂。

2. 传播效果极佳

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2亿,手机网民2.77亿,居全球第一。在世界任何地方,这都是一股不能忽视的强大力量。以短片《老男孩》为例,该片全部拍摄费用为70万左右,与动辄上千万上亿的大片巨制相比是不折不扣的小制作,然而就是这样的小制作自2010年10月28号通过发布到优酷网供网民浏览,第一天就创造了30万点击率,以后更是以“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扩散,迄今在优酷网的视频播放次数已近6000万次,反响十分热烈。该片创作者肖央也由一名不太知名的广告导演跃身明星行列,名利双收。纪录片创作者亲历着网络短片的风起云涌,应当有所思索与体悟。

在播放型的第一媒介时代,播者和受者有着明显界限,总是相对单一的媒体来给我们传播信息灌输概念。而第二媒介时代播者和受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在微博中看到了别人发布的一则优秀纪录片视频,点评之余便可一键转发,不知不觉角色就由受众变成记者和编辑。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移动的集合了创作者、传播者和受众等多重身份的媒体,这便是美国学者丹•吉尔默所言的“自媒体(We Media)”。在第二媒介时代,一部好的纪录片呈现在受众面前不再像以往那么山水重重,一部好的纪录片获得受众的认可和追捧其实也只在“弹指”之间。纪录片创作者和受众交流沟通的平台畅通多样,创作者能更好感知受众所想,修正自己视角,拍出真正具有人文关怀能客观映射时代的纪录片。

四、结语

在90年代的新纪录运动以前,中国的纪录片大多是用精英知识分子的视角,严格上讲,这还属于第一媒介时代所惯于传播的精英文化范畴。第二媒介时代为中国纪录片提供了另一种发展的选项,随着商业经济发展,新媒体的健全,人们在价值观念上都较以前有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要求纪录片创作者提供更多以大众价值视线出发又兼顾艺术品位的大众文化产品。

有学者认为,纪录片最早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社会的武器,它不以观赏和消闲为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3]现在看来,在第二媒介时代,观赏休闲和社会责任应是并行不悖的。如何运用好互联网传播方式、撷取好大众关心的闪亮记忆符号,得到大众响应,在纪录时代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则是中国纪录片工作者下一步要作的考虑。

[1]http://www.chinadaily.com.cn/hqyl/2010-12/09/content_11673778.htm?navigation=1

[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夏倩芳:《电视纪录片意义检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 第2期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40

李鹏,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纪录片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