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角色李元妮的符号学分析

2011-11-17 05:02:02徐洁玮
电影评介 2011年10期
关键词:唐山大符号学符号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角色李元妮的符号学分析

李元妮是《唐山大地震》中的主要角色,也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所围绕的重点人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虽然李元妮只是一部电影中的角色,但是从她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符号与人的关系。

《唐山大地震》 图像符号 含蓄意指 组合段运用

《唐山大地震》是国内电影院热映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夷为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中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地做出了牺牲姐姐救弟弟的决定,但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演员徐帆饰演的母亲角色李元妮是整部电影的主要角色,也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所围绕的重点人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虽然李元妮只是一部电影中的角色,但是从她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符号与人的关系。

一、图像符号与电影语言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故事是由小说改编,由想象出来的人、物、地点、动作和事件(即在该故事中发生与存在的一切)所构成。形式是故事的戏剧性或叙事性结构。只要故事的实体与现实世界的实体相像,就可以把它叫做真实世界的一个(复合的)图形符号。但是作为一个复合的符号,它是由许多更小的图形符号构成的:单个的想象出来的人、物、地点等。这些可以视为一个代码的组成单位,可用来构成一个复合的符号,即影片的故事。这样一个代码是一个模拟性代码,因为它的作用只是再现那个世界。然而,这次再现不仅是明指一个具体的世界,而且还隐指与第一个世界这样或那样联系着的第二个世界。[1]

角色李元妮是个单独的图形符号。在电影中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唐山人,和丈夫在唐山育有一对龙凤胎儿女。出场时,她身上穿的碎花衬衫,白花黑底的裙子,完全素艳,甚至梳的发型都是那个年代中国女性所具有的普遍特征,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她是一个很平凡的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女性。随着剧情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每个大时间段中,李元妮的人物形象都被设置在一个不变的本质朴实无华上,没有新潮的服饰,动人的妆容,不变的是纯朴的容颜和一口不变的唐山口音。演员的服饰、姿势、对话、运动、模仿表情、布景、道具、照明、音响效果等等是故事的视觉化层次,如此这些手段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复合的图像符号。李元妮在影片中就是一个在此复合图像符号中单个的图形符号。与其说她是个平凡的母亲,不如说她是一个模拟性代码,演员徐帆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李元妮这个母亲的形象典型化了,她也许并不能代表所有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的形象,但是从她身上我们观众可以自己去填满想象中的那个经历大地震的母亲形象的轮廓,因为我们能够理解这个表演代码。

二、含蓄意指

麦茨曾说电影是“自发的含蓄意指的”,即永远是彻头彻尾的含蓄意指。电影中的李元妮不仅仅只是个图形符号,更深层次的来说,她更是一种含蓄意指的体现。

李元妮在电影中是一个“重男轻女”思想符号的体现。影片并没有直接批判她的这一错误思想,只是从影片开始不久后的两个场景中加以表现。首先是一个伏笔,姐姐方登想要吃西红柿,弟弟方达也闹着要吃,但是妈妈元妮看到盆里就一个西红柿了,于是想都没想就把家里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弟弟吃,并许诺方登明儿一定给她买,方登看着弟弟吃着西红柿又羡慕又有点不高兴。另一个比较关键的场景,就是在救龙凤胎儿女时,一旁的挖掘工人告诉元妮:因为两个孩子被压在同一块板下,由于时间紧迫,儿子和女儿只能救一个。短短的时间内,绝望的李元妮做了一个非常无奈的决定——放弃女儿,救儿子。而躺在石板下的女儿,虽然气息微弱,但却清晰的听到了母亲的这句“救弟弟”,她泪如雨下,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虽然李元妮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从她的言语中不经意还是流露出护着儿子的倾向。语言是一切言语活动的准则,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集体性、原则性的特点。而言语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具有个人性,多样性,并且言语不能违反语言规则。电影的语言是由连续的画面所组成,在两处场景的表达中,虽然李元妮对两个孩子都是喜爱有加,但是从她的动作,言语中还是能流露出那时人们普遍的一个思想——比较偏向于男孩。观众读懂了这一约定俗成的言语,自然也就明白了李元妮的选择,也就明白了此时此刻元妮更像是一个背负着旧思想的符号,电影这么表现元妮不是直接为了说明元妮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是含蓄的表达那个时代人的思想是存在偏差的。

这两个场景的设置是为电影下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的,李元妮此时虽然放弃了女儿,但是日后在她内心深处是对女儿长达32年的深深愧疚。在影片快结束时,女儿方登回来认母亲,当她走到房内看到自己的遗像和摆在照片前的一盆西红柿时心情非常复杂。而此时镜头中西红柿的特写已不是仅仅说明它们是西红柿,而是一个母亲32年的承诺与挂念。

三、交替组合段与平行组合段的运用

在电影中,母亲李元妮和女儿方登构成了交替组合段与平行组合段。正是这两种组合段的运用,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视角去了解母女之间的隔阂从产生到最后化解的过程,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这位平凡的母亲身上不平凡的一面。

交替组合段建立于两个或更多个叙事成分交替分配的原则之上。[2]能指的交替动作与所指的同时性相应。电影画面中第一次出现母女二人的交替组合段是母亲趴在废墟上惊慌的求一旁的救援人员救救她的两个孩子之时。

镜头一:女儿方登在废墟下拿石头轻砸地面以示母亲她就在她的附近。

镜头二:废墟之上的母亲李元妮,哭喊着来世愿意给救援人员做牛做马,只求他们救救她两个孩子。

镜头三:女儿方登,她气息微弱,无力呼喊,只能缓缓的砸着地面。

镜头四:废墟之上,李元妮被迫无奈要选择救一个孩子,她绝望的喊着“两个都要救”。

镜头五:废墟之下的女儿方登,她听到了别人要让母亲做一个选择,她依然拿着石头砸地面,希望母亲不要放弃她。

镜头六:母亲李元妮被告知如果不做决定,救援人员就去别处救人了。她惊恐地对救援人员说:“大哥,救弟弟,救弟弟。”

镜头七:女儿方登听到了妈妈选择了弟弟,眼泪从脸颊滑落,轻轻的喊了声:“妈妈”,也停止了继续砸地面。

随后画面转场,黑屏。

不到十个镜头,母亲的无奈选择和女儿的伤心绝望被生动的展现了出来,母女两人的隔阂也在此时产生。观众对于这种组合段的理解也是相对“自然的”,这种同时性相应,可以包容更多的信息,丰富人物角色的特点。

在此之后,母亲与女儿之间关系多以平行组合段的方式展现。平行组合段是两个系列事件通过蒙太奇混合在一起,而在所指(故事世界)层次上并无任何相关的时间关系。母女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影片先讲述了女儿被部队一对夫妻收养的过程,然后又一个转场展示了地震发生十几年后母亲正在鼓励断臂的儿子考大学的场景。随后又有母亲给逝去的丈夫和女儿烧纸的片段,女儿考上杭州医学院的片段,还有儿子方达出去闯荡归来要让母亲离开唐山过好日子但被母亲拒绝的的片段,也有女儿领着自己未婚生下的孩子点点回去探望养父的片段。母亲和女儿的生活片段并不是同时性的,可以说毫无交集,但是这并不需要二者在时间上的确切位置作为相关因素,只需从双方平行的生活片段中便可明白。母亲是一个非常忠厚、老实、善良,又有些固执的女人,女儿是一个有自己想法,有责任心,却无法面对被抛弃经历的女孩。母女二人虽不在一起,但是血脉相连,亲情是割不断的。

通过交替组合段和平行组合段的运用,让李元妮这个角色形象更加的丰满,有血有肉。并且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是一个母亲的形象,是一个符号,更是一段亲情的展现。

通过符号学对人物角色进行分析,也使得这个虚拟“人物”的真情实感更加显性的出现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之中,主体间性的作用让我们与之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上的升华。整部影片片长139分钟,李元妮这一角色出场镜头达100分钟。可以说李元妮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些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母亲们,象征着那些守着回忆坚强生活下去的人们。虽然《唐山大地震》只是部电影,李元妮只是一个角色,但是她带给我们的是对亲情无上的感动。

注释

[1](荷兰)扬M彼得斯.图像符号和电影语言【M】.一匡,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40

[2]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13

[1].(荷兰)扬M彼得斯.图像符号和电影语言 [M].一匡,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40

[2].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13

[3].胡牧.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M]..《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杜夕如.漂移的栖居——解码《海上钢琴师》[M]..电影评介,2006,18

[5].赵勇.电影符号学研究范式辨析.电影艺术[M].,2007,4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19

徐洁玮,1987年3月2日出生,女,祖籍南京。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研二学生。

猜你喜欢
唐山大符号学符号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号的由来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变符号
满江红·唐山大地震四十年祭
新农业(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齐鲁周刊(2016年25期)2016-08-11 01:11:41
本土化改编与再创——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
符号学理论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2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