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大师
——吴宇森
作为暴力美学的缔造者,吴宇森将内心深处的仁爱精神、兄弟情义与潇洒飘逸、诗意盎然的动作元素结合在一起,带给观众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意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暴力美学 吴宇森 兄弟
“暴力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美学范畴,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最先使用的,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到如今“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已有了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它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追求的是在枪战、打斗场面中的形式美感,注重的是对暴力细节及场面上的处理,并将之发挥到极致炫目的程度。把暴力作为一种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听觉的审美要素,在刀光剑影、枪林弹雨中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的视角,同时弱化了电影本身的社会说教功能和道德功能。“暴力美学”发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并趋于巅峰[1]。谈到暴力美学,就不得不说到吴宇森。
吴宇森是运用这种电影表现手法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标志性的白鸽漫天飞舞,手持双枪的英雄人物纵横在银幕之上,使象征和平和安详的白鸽与血腥暴力的枪战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以近乎完美的镜头语言让无数观众为之热血沸腾。吴宇森在《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等经典影片中,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仁爱精神、兄弟情义与激烈悲怆、诗意盎然的动作元素结合在一起,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张扬出了悲壮浪漫的吴氏暴力美学,为中国电影史增添了一抹不可多得的亮色。
吴宇森的电影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兄弟情义,影片中的主人公除了警察之外,多为混迹于黑社会帮派中的边缘人物、职业杀手或江洋大盗。但是他们身上都凝聚着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 相逢一笑泯恩仇。在猫捉老鼠的同时,他们往往还要共同面对着更加凶恶残暴的黑道势力。在这个过程中,英雄与英雄惺惺相惜,抛弃身份与成见,互助抗恶,重然诺轻生死,身殉道义屡见不鲜。
对男人而言,“兄弟”二字是止于口中,藏在心头的。《英雄本色》展现了彼此生死与共的友情、不怕牺牲的胸怀。刻画了主人公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精神。英雄有风光之时,也有落难之日。在影片结尾前,火光冲天的海边,小马哥驾着快艇冒着枪林弹雨来接应受伤的子豪和阿杰,当身中数弹的小马哥缓缓倒地时,阿成疯狂的扫射与子豪、阿杰悲愤的冲向小马哥之间的交叉剪辑,配以沉重的交响曲伴奏,将小马哥与宋子豪之间的至死不渝、肝胆相照的的兄弟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满足了男儿身上那股万丈胸襟和热血豪情[2]。观众忘不了小马哥掉转船头的决绝与果敢,是生是死,早已置之度外。最后兄弟俩背对着观众走进硝烟弥漫和警灯闪烁的夜空,这一段将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导演想要告诉观众:真正的兄弟,根本就不会在乎自己付出了多少,只要能为兄弟做到的,他们义无反顾在所不惜,他们从来就不后悔。我想这就是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在电影中所要诠释的人性之美的部分。
吴宇森是个唯美主义者,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美。在表现不同环境的枪战时,他大量运用慢镜头、停格,营造了悲壮的诗意情境。吴宇森曾说:“电影中的枪并不是用来杀人,而是一种讲述人生的方式”。吴宇森正是用这种方式把暴力美学诗意化地呈现给观众,在给观众快意恩仇的同时,带来视觉与情感上的冲击。
电影《喋血双雄》片尾教堂里的生死决战,可以代表暴力美学的精髓,象征和平安静的白鸽在子弹中翻飞,忽明忽灭的蜡烛和庄严的圣母像与枪战的画面快速的交叉剪辑,气氛凄丽华美,于神圣与浪漫之中展现暴力之美。在烟火弥漫的背景中,一对最不应成为朋友的朋友携手应敌,共同坚守着自己心目中的正义,将双雄喋血渲染得无以复加,吴宇森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倒,让暴力电影中弥漫着一种无以言表的悲壮诗意[3]。
《英雄本色》中小马哥为子豪报仇的一段更让人难忘,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枪战经典。在舒缓的曲调中小马哥左拥右抱,并把手枪暗藏花盆,同时黑帮大吃大喝。两个镜头交叉剪辑,不同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随之,小马哥拿出预先藏好的手枪,在慢镜头中弹无虚发,潇洒飘逸,风流倜傥。而《纵横四海》全片则轻松浪漫,影片不仅仅有吴氏电影中出神入化的枪战。在盗宝时为了躲避镭射光线,阿海和阿占在音乐的伴奏下手举红酒,在酒窖中潇洒从容,举手投足间的潇洒,枪声弹雨中仍旧英雄本色。一身晚礼服的阿海在轮椅上与红豆跳起了激情的双人舞,并掩护她顺利偷走目标身上的钥匙,轮椅上的发哥可谓神采飞扬,遍体生辉,把影片的华丽、浪漫推向一个高潮[4]。
3.结语
吴宇森改变了20世纪60年香港电影的传统,一扫传统香港武侠片的悲怆与嗜血复仇,将暴力美学深深地根植于观众的观影视野,创造出电影中独树一帜的“英雄片”类型,在让观众欣赏暴力美学的同时,也把他对仁爱情义的理解带给了观众。正如吴宇森所言“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出的东西,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主角,也表达了我心中的理想”。吴宇森在转战好莱坞的过程中把东方古代侠士精神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相结合,使其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1]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
[2]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51-552.
[3]刘琨.电影中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2010,(24):11-12.
[4]李春红.论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D].暨南大学,2005.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09
张秭睿,南京师范大学08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