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背景下电影技术与艺术

2011-11-17 03:06岳金莲
电影评介 2011年18期
关键词:本体论数字艺术

在电影进入数字时代即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后,电影艺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视觉革命”,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电影的制作方式与“巴赞式”纪实美学的传统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好莱坞实践并发展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星球大战》开始了计算机技术在影片制作中的初期介入;《终结者》实现了传统特技手段与计算机手段的完美结合;《玩具总动员》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完全由数字三维虚拟技术制作完成的动画长篇电影。在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艺术传统制作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电影美学理论—电影影像本体提出了更为严肃的思考命题。时值今日,数字影像技术将带领我们再次探讨电影到底是什么。

1、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什么革命性的影响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密关系。“任何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电影艺术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技术发展史。”电影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同样划归为现代艺术门类,它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地发展,并且改变着原有表现形式,尤其在近些年来,电影的发展可谓空前绝后,这主要是因为影像技术在近些年来有了质的飞跃,数字电影是近几年来电影界提出的全新概念,而作为世界电影艺术的先驱美国,显然已经在这一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在美国数字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纷纷跟进,表示了对数字电影技术极大的热情和支持。

1976年的影片《星球大战》成功地使用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摄影运动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处理将电影的影响展现在银幕上,开启了现代电影技术的新时期序幕。1989年摄制的电影《深渊》中出现了由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水中生物形象,宣告数字电影影像时代的到来。直至2001年,电影《指环王》成功地采用了计算机智能技术,电影艺术迎来了数字时代的发展契机。“虚拟现实”这一新兴名词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影创作中。这种新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影特性是指“它在视觉表象上具有客观世界物质现实的外观,但实际上却是人工合成的。它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全新表现方式,为电影艺术带来了“虚拟现实主义”,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影像不再是现实物质,影片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都是通过数字影像合成,但是在表现细节上却与实物拍摄的相差无几,这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观。这样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电影美学的重要理论—电影影像本体论势必产生重大的革命性改变。

2、电影影像本体论

在电影发展史中,除却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电影的每一步发展也都伴随着电影理论的鞭策与思考。其中,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理论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具有转折性的关键作用。继苏联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成为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影像本体论实则是从电影的技术特性出发,它强调的是摄像机下物体最真实的一面,其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由物所表现出来,而通过摄像机进行纪录,之后通过剪切手段将故事情节与动作进行无缝衔接,这也就是观众常看到的电影完整的故事表现模式,传统的影像技术给人一种亲近感与真实感,这就是影像本体论广受推崇的原因。巴赞在其本体论中,分析了观众的心理,他们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基础就是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重现的心理产物。

21世纪的今天,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像本体论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动摇,电影中出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表现的情节,而这往往也不是由摄像机拍摄而成,数字影像技术把人的思维空间无限拉大,虽然极其夸张,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表现手法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理,给观众极大的想像空间,数字电影不折不扣地成为了的电影艺术中的一股极具生命力的势力。

3、虚拟角色的表演形式及方法

数字虚拟角色是指影片中的演员的物质载体不是真实世界的人类,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虚拟出来的角色,虚拟角色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表现极度真实感的人类,更适合于表现动物、幽灵鬼怪等角色,与传统手段所塑造的角色相比,具有历史性的突破。

数字技术下“虚拟现实”的介入,使得电影影像本体论核心基础—物质现实变得土崩瓦解,无论是《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泰坦尼克号》中的冰河沉船,还是《玩具总动员》中的全三维动画,这些在电影银幕上所展现的一幕幕光怪陆离、远古未来的场景已不再是摄影机与被摄体的同一,也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一切的景与物都是借由数字技术进行合成,人为的制造出的影像真实,所以虚拟成分充斥着整个电影的始末,有益的一面是它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观享受,扩大了电影的表现艺术,不利的一面是它将对人类真实的情感发起挑战,而一旦电影中真实情感的灵魂已不再,那么电影变成了纯粹的视觉享受,而没有情感的核心,那么这样的艺术也不会源远流长。

“随着数字技术对影像生成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影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摹本,而是在电脑与人脑的直接关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动力。”p1电影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即可为未来影像提供摹本。2007年的《我是传奇》中,孤身一人的救世英雄要时刻面对恐怖凶残的吃人魔鬼,寻找破解人类消亡的神秘解药。2008年的《水啸雾都》采用了三维数字技术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未来时空内,地球环境恶化,洪水泛滥给英国市民带来的恐慌与灾难。这些影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物质本体的,而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产物。电影也不再需要把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摆放于镜头之前来力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本体。

4、影像接受的心理重构

电影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类内心固有的“木乃伊”情节,人类内心要求镜头保留时间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本体论者提出了运用长镜头与景深镜头来取代和对抗传统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影像本体论主要来源于一种心理的真实重构,或者说他们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感观。我们用真实的物像代替了幻想的意像,真实与现实在电影艺术中表像地合二为一。但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数字电影的兴起与壮大,数字电影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游戏的心态,它所倡导的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绝非对银幕现实的认同,观众明明知道眼前所见的星球战役,影像中出现的了奇形怪状的野兽非现实中所能拥有,但是由于其新奇,场面宏大刺激,还是会忍不住放下对传统真实画面的支持,而来享受这一场视觉盛宴,并且在观看完之后还心有余味,乐此不疲。《哈利波特》、《阿凡达》、《加勒比海盗》等数字电影的盛行与卖座就体现了数字电影给人类呈现出了异样世界会深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这其中忽视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相比于观众,一批传统电影导演难以接受如此之冲击,在他们固有的理念中,认为只有通过摄像机拍摄下的真实镜头才能真情动人,才能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将观众的心拉回到银幕上来,而现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观众被数字电影宠坏,没有奇想的画面不再让他们为之激动,纯粹的人物情感,甚至已经不为之所动。

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数字影像,可以做到与原型分毫不差,许多从未企及的图景可以表现为可视形象。有专家学者为这些可视现象重新命名为电影奇观,他们认为电影奇观是指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l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数字影像充实了抽象世界的框架,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意念的变为现实的。从受众美学的角度分析,数字电影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符合观众对视听效果的需求,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电影创作者自然地选择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也相应地刺激了观众对视听效果更高层次的要求。

5、奇观与真实的交融美学

纵观整个电影的发展史,我们不难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任何一次电影技术上的革命都会带来一类或某种样式的电影的兴盛。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初期的歌舞片,再到彩色电影时代,这些电影艺术都经历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兴旺,电影规模也从当初的小规模到如今的动则上亿,演员上百的规模,观众似乎对大场面,大制作更加情有独钟。如今电影时代又迈入了全新的数字电影时代,它的盛行也同样是必然之事,不论过去我们的电影多么辉煌,我们必须承认,在新时代我们就得接受新事物的产生,并且有责任将新形式的电影推向更高潮。数字电影虽然是对传统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上的颠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似乎给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娱乐色彩。数字电影可以体现出传统电影无法表现的事物,可以显示出传统电影无法表现的情节,在这一全新电影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人类利用数成技术创作出美轮美焕的电影,视觉表现能力的增强使电影更加依赖于画面来体现,这些都促使编剧、导演、摄像等电影各个环节的创作者重新思考新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正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明创造,给人以全新的感观享受,同时以冲破了传统狭隘的电影观念,既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那么势必就会有所创新,必然会出现新的形式来替代原有的形式,不论传统的电影还是全新的数字电影都是一场奇观与真实的美学交融,只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着本质不同。

[1]余纪.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J]文艺研究, 2001 ,( 1 ).

[2]安德烈 • 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一卷) [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猜你喜欢
本体论数字艺术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爆笑街头艺术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