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看过动画的人,或是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人,很少有人会想象得到,动画竟然也可以创作出如诗如梦一般的意境,也能表达出有深刻内涵的题材。特别是在将文化作为消费品、将动画作为“娱乐至死”工具的时代,很难想象得到:近百年来,我们都知晓作为我国近邻的俄罗斯,在诸如诗歌、绘画、建筑等艺术方面都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个民族上个世纪在动画领域也取得过不俗丰绩。其中,可以载入史册的动画佳作可谓数不胜数,而《故事中的故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其诗意的表达与哲理性的叙述深得人心、耐人寻味。
该片运用了隐晦的手法,以诗情的方式十分柔和地吟唱了一段涩涩的俄罗斯战争苦难史和一首淡淡离愁的乡情曲。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蒙太奇技术,再现了浓浓的俄罗斯忧郁基调和优雅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对艺术表现的温婉含蓄和对战争冷峻的批判与思考得到了观众广泛认同。加上独特视角的良好规作,将人性内在的绝望和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将战争对自然的破坏和无以掌控的伤感自然呈现,将淡淡的离愁不经意在悠悠的摇篮曲中叙述开来。
动画一直以来就鲜有人认为是用来做严肃话题的工具,更甚于当下泛滥成娱乐的介质。但《故事中的故事》作为诗意动画的杰出典范,在剧本的选择和剧情的把握上,却能在时间与记忆的高超维度中自然渲染成篇。在故事的叙述中,它并没有明确的表现指向,也没有针对某一个具象的问题展开阐释,而是采用了超越常规的表征方式,以散文的形式抒情般的将战争的忧伤、离别的乡愁等视觉意象高度符号化。
本片中更换了多个场景,作者将一幅又一幅或凋零或新生的画面以纯熟的艺术形式悄然展现,以自由的非叙事风格,结合动画、剪影勾勒了多样景象和伤感的、怀旧的气息,令人感动回味。在文本的结构上则更是运用了虚化和恬淡的方式,将剧本的意境刺激到了观众内心最深处,就像是成年人对于童年记忆的朦胧回眸,这一切总会让观众陷进有点神秘的感伤和怀旧之中而不能自拔。或许,这正是作者刻意要追求的一种散点式的、诗意的剧情阐释形式。
《故事中的故事》的经典之处还在于它巧妙地借助了俄罗斯的绘画艺术基石,将传统绘画艺术十分成功地运用到了动画媒介之中,油画凝重的风格和运动中油彩的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作为艺术短片的《故事中的故事》将毕加索风格的米诺牛、普希金作品风格的人物、夏加尔风格的背景等形式与技巧运用到了极致,这正是它要展现的独立文化价值所在。整部片子营造了憨拙的角色造型、厚重的油画基调、优雅的画面、古典迷人的色彩,其风格偏重于抽象或美术上的表现。通过欣赏这部艺术作品,从它的画帧间或多或少能感悟到俄罗斯绘画艺术的厚重与广博。这正是俄罗斯(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将动画作为发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工具所取得成就,以艺术为底蕴,以传统绘画为依托,用动画阐释出这类有诗意而庄重的题材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在如此的时空下,俄罗斯的动画艺术作为民族的缩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故事中的故事》的主角小灰狼,自它一出现在画面上,或多或少在观众的思维中就存在若隐若现的隐喻与观照,这种对图像视觉符号的想象是人天生固有的思维,也难怪片子原来的题目《小灰狼》在当时并没有通过当局的审查。其实,在片中作者似乎并没有明叙任何一件有关战争和离愁本质的东西,但似乎又通过片中景象的显现将一切又隐隐地告诉给了大家,正是这种画面的隐喻性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本片诗意的高度。同时不乏有存在于片中高度符号化的视觉意象:小灰狼、街灯、落叶、火车、舞蹈的人、废弃的汽车、阵亡通知书、雪地中吃苹果的男孩和他酗酒的父亲... ...所有这些意象在片中反复铺排,构成了一个抒情诗般复杂和优美的体系。这些动画元素的选择当然也是经过细致安排的,这一切到底是在向我们隐喻什么还是象征什么呢?又或许是作者想提示我们什么?当然,这只能取决于每一个观众自身的感受。
《故事中的故事》的时空展现具有高度的假定性,这种假定性来自动画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时空的把握上,作者在影片之始,就通过小灰狼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到对童年优雅生活的记忆,虚拟与真实、过去与现在、幻想与现实等不同时态的角色和事物相互交融。呈现在我们眼帘的有拉着大提琴的父亲、在天空游动的鱼、跳着皮筋的女儿、懒意洋洋的小猫等,这些原本不可能在同一画面呈现的事物,在作者看来并不重要,那种跨越时空的浪漫意象才是作者要表露的艺术情怀。同时,又如小灰狼的心理活动具象化地呈现在画面中,并与现实时空融合构筑出奇特的景象,更增添了片中在时空关系处理上的特色。甚至于穿插在片中有关对亲人的思念、对往日生活的记忆、想象中情人间的舞蹈、隔世的冥想以及天空飘来噩耗的信笺等,这种自由时空的表现技法,将冥想、幻觉、追忆等场景写意得如梦如幻,令人玩味。
色彩具有心理联想的特征,可以唤起人的精神共鸣。在《故事中的故事》灰褐主调的运用就是个人化色彩的精彩呈现。在灰褐调的笼罩下,影片中隐约地展现了俄罗斯辽阔的大平原、成片的白桦林,人们在这里过着安宁生活的景象。正是这种朴素的灰褐调画面和单调的配乐相互交映渲染出一种简约的优雅、古典的感伤。同时,由灰褐色调制造出的偌大画面空间产生的寂寥和无奈感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气质。这些晦涩的象征性手法在表现现实主题的时候使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片中虽然使用过相对明快的调子,父亲、妻子及儿子恬淡、安详的在雪中徜徉的景象,那种明亮而浪漫的色调与全片灰褐、低沉的主调形成的对比更传达出了画面的压抑感。
为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和营造意蕴的莫名感伤,影的主观化应用也成为该片的特点。舞曲正憨之时,抗枪的男人拖沓着疲惫的身影随风飘去,有如幽灵般消逝在女人的视野之中;在肃穆灰暗的夜景路灯下或徘徊或定格的女人,长长的身影,使得战争带来的忧虑和离愁很自然被描述出来。当家书划破长空从黑夜飘落时,在逆光的照耀下,剪影轮廓的女人和其长长的身影无限夸张,更加增强了无助和凄凉成分,令人不禁伤怀。
有人说“光是影视画面的雕刻刀”。光的主观化使用是《故事中的故事》中的一大特色。光是影视图像的灵魂,它能创造一种气氛感,完美地创造出各种性格迥异的视觉感受。就如在该片中开端,作者就选择了聚光的形式,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被雨淋湿的苹果上,随着光的发散在摇篮曲中积郁的忧伤慢慢铺陈开来。片中,作者为了营造战争带来的紧张感,虚化了背景,欢乐中的跳舞人群在主观点光的照射下演绎着的是孤单与凄凉。这种情绪性光源的使用,使人性的压抑感得以实现。凋零落叶背后大门中逼射的强光、战争来临之前随着餐布舞动的探照光、孤零的飘叶上的聚光、战地通知书飘落时的逆光等,都是作者精心营造表意效果使用主观光源的大手笔。这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片子的艺术格调,同时也加大了主题的神秘感。其实,这些光线的来源并不一定具备物理意义上的真实性,它的改变甚至显得随意,但这一切正是作者刻意经营的一种叙述方式。
音乐是《故事中的故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对主题气氛的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片中情节的需要, 巴赫和莫扎特音乐的合理运用形成了浓郁的怀旧和优雅气息。音乐有机的编排,与视觉元素巧妙的融合,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空间。
片中贯穿始终的有两首乐曲,一首是30年代爵士风格的《Burnt By The Sun》,另一首是俄罗斯摇篮曲改编的歌谣。整部影片除了片首低吟的假作旁白,没有任何的解说,而手风琴的演奏,并穿插号笛的伴奏,依情节的需要时而轻快优美、时而抑郁深长,音乐的配置与情节丝丝入扣。正因为音乐的纯熟运用大大增强了本片的感染力,从根本性上赋予了该片不俗的艺术神采,并使隐约非叙事的意境渗透到影片的整体构思之中。
《故事中的故事》是典型的非叙事性、非看懂的诗意动画短片,它摈弃了传统叙事而采用了蒙太奇与视听意象的交织方式,给诗化短片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片中虽用到了一些散点方式铺陈物象,但作者巧妙地将一些特定镜头利用蒙太奇技术作为串联的工具,以使得暗喻的意思自然呈现。
采用“反复”的描写手法,以增强诗意画面的解读性。如小灰狼孤独思索的无助的眼神、战争呼啸驰动的列车、凄凉的雪夜、舞曲中舞动的桌布、满目疮痍落叶飘零的景象等。正是这种物象的重复提示,诗意的剧情才使得观众心中充满假定性想象。同时,为使对比形成观照,前后两次“舞蹈的人”营造出的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更是印证了战争带来的死伤和战争制造的无限哀怨。
影片的开端与结尾运用了呼应手法。战前浪漫,过着田园生活的一家人;战后,日子还是要继续,只是背着厚厚行囊、象梦一般的父亲仅活在虚无、飘渺的记忆中。前后两者遥相呼应传达出:路很远、很远……涩涩的战争苦难与淡淡的离愁还很长、很长……。这种手法从根本上整合了整个剧情,从而达到了神聚的目的。
定格画面是一种特殊艺术手法。通过它,产生静和动的对比以凸显作者要表达的隐喻。《故事中的故事》在两次舞曲中均采用了女性被定格的情形。第一次使用是欢乐中的女人被“静”而定格,以此加强男人突然飘“动”而离去带来的忧伤;第二次是战争结束舞曲轻扬,夹杂着的隆隆炮声,舞池中定格的女人依然在延续。这种定格手法无非就是要叙述战争带来的苦难仍在延续,而这正是作者要表现意旨。
对于俄罗斯艺术史来说,战争苦难与淡淡离愁已经成为一个独特而不竭的思想源泉,《故事中的故事》谱写正是那种早被我们成年人遗忘的传说、现实的过往、关于童年的淡淡记忆。它作为先锋派典型作品,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很好地把握了艺术语言,并大胆地尝试了诗意般的表征方式,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从来没有目睹过的美丽与挥之不去的忧伤。作为中国动画发展路上的我们,完全有必要静心加强全面的修养,将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以一种高雅的方式奉献给全世界。
[1]贾否、路盛章. 动画概论 [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2]孙立军. 动画艺术辞典 [M].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3.
[3]刘成锁. 动画视觉语言特色研究[J]. 装饰,2007,11(7):87.
[4]陈黎阳.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5]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