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
摘要: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非主流”作品进入高中语文课本曾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争议。在争议背后,既包含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趋势,又蕴藏了高中语文教育方式的多重选择。无论结果如何,这种尝试为语文教育开拓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材;非主流;作品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文本体系是由以鲁迅、巴金、老舍、朱自清等文坛巨擘的代表作所主导。长期以来,这些“主流”作品占据高中语文教育的重心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然而,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发生了变化。
最先掀起课文选编变革的是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时间为2004年11月。事实上,就在当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Q版语文》和严凌君先生编著的《青春读书课》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的问世似乎在为高中语文教育文本体系的更新埋下伏笔。其中,《Q版语文》以戏谑的口吻、解构的视角对《孔乙己》、《愚公移山》等30余篇课文进行了颠覆,添加了娱乐性色彩浓郁的“无厘头”风格;《青春读书课》则从新世纪中国国民教育的角度来选取并分析作品,从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到《请国人温习常识》(《读书》编辑手记)等篇目,主题都集中在青少年国民素质的铸造和提升。在《Q版语文》、《青春读书课》的“蓄势”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武侠作品引入高中语文读本的举动终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讨论。毕竟,“非主流”作品在全国通用语文课本中的正式亮相还是头一遭。赞成者表示,“非主流”作品的时代色彩鲜明,能够流畅地反映现代人的思想,而且通俗易懂,没有“条条框框”;反对者则强调“主流”作品、经典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反对语文课本向娱乐性妥协,并坚持认为,“这样的课改是一種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
对于这样的争论,我们不应该武断地判定孰是孰非,而应该跳出彼是此非或彼非此是的二元对立思维的限制,用更宽阔、开明的视野来审视“非主流”作品进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象。
首先,文学作品“好”与“不好”的分别在哪?这是一个关系到高中语文教育怎样正本清源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如何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具备良好道德情操和较完善的职业技能的综合型国民将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就高中阶段而言,学生能否在这三年当中对“人与世界”、“人与国家”、“人与自我”这三大范畴建立端正的、清醒的认识远远要比能不能考高分、是不是会背书重要得多。
其次,语文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的分支,人文教育“大象无形”、“有教无类”,语文教育由此而“形散神聚”、“学无定势”(主旨不变而形式多变)。人文教育的宗旨是力主自由探索,承认和提倡自由社会体系所具有的价值、珍视人的创造力和理智。在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应该在技术层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和拓展。“非主流”作品正是这样的实验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略谈国文学习》),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来说,具体实在的语文教科书是一种“凭借”,一种使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凭借”。语文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有必要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得到开拓,语文思维得到活跃。而这一切的实现,仅仅依靠高中阶段三、四十篇的语文课文教学是无法达到的。语文教学发展至今,综合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纯粹的文章分析只能被视为笔帖式、训诂式的简单劳动,语言、文字、文学、思想等综合素质的获得还是需要凭借更多元、更机动的语文学习方式来完成。
第三,“非主流”作品进入高中语文课本是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学规律进行摸索的有益尝试。调查表明,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来说,思维的跳跃性、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接受信息的速度等指标远远领先于处在其它年龄段的人们。不仅如此,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也会在14—18周岁达到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的他们好奇、好动、欢迎创新、乐于尝试,对因循守旧和裹足不前的事物有着某种“天然的”抵触情绪。高中教学实践也表明:高中学生的管理工作在细致程度、复杂程度上高于初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面对高中学生在人格确立、社交定位和独立思考等方面的努力,教师、家长应给予的是理解、宽容和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林长治.Q版语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李震主.中学语文论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231.
[3][美]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C].段鑫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