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兴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下面,我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作简要分析。
一、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国共的十年对峙》这一课时,我讲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有资料明证: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面对屠杀,共产党是坐以待毙还是起而反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二、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能起到承上启下、理顺知识结构的作用。如在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在讲完邦联体制的弊端后,要讲美国联邦宪法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1.在美国宪法中是如何克服邦联体制的弊端的?2.宪法加强联邦权力,是不是像古代中国在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學中,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三、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起因结果存在内在的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欲望。如在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胡佛政府面对危机,固守自由政策,使危机恶化,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一课,罗斯福政府是如何改变政策,使美国摆脱危机的?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 江西省新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