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青
摘要: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昂扬向上、全面发展的热情,是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将语文知识播种在情感这块沃土上,学生的学习興趣自然就会激发,情绪就会变得高涨,思维就会变得活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交流。
关键词:语文;情感;激发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提出了要求:“语文课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昂扬向上、全面发展的热情,是促进老师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将语文知识播种在情感这块沃土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激发,情绪就会变得高涨,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交流。我在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调动,在学生情感调动的手段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以老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老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以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节奏的轻重缓急,内容的丰富多彩,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变化多端,语境的引人入胜。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巧妙结合,声情并茂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以情动情是语文教育的规律,对学生来说,老师的情感是火种,有了这一情感的火种,必然能燃起整个课堂情感的燎原之火。语文老师用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这样,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老师的行为、活动及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获益匪浅。如,我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时,我准备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在母爱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说这段话时,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的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自然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的辛勤操劳和殷殷期盼。这样,学生们怀着对母亲的无比感激之情,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用课文调动学生的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阅读和学习这些课文,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情感的契合点。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远大抱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童趣》中,作者把“夏蚊”比作“群鹤”,把“丛草”比作“树林”,“虫蚁”比作“野兽”,这种神奇的想象,传神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未泯的童心。还有《羚羊木雕》中交织着浓浓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无不让人怦然心动,有所感悟。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就会整堂课沉浸在情感的氛围之中。
三、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激情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所以,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先给学生讲述了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科学考察时莫名其妙的失踪,几千军民陆空协作,找了半个月之久,最终连尸体都未能找到的故事。给罗布泊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后向学生讲述青年探险家余纯顺到罗布泊探险,结果令人费解的死在了自己携带的充足的饮用水和食品旁边。使得罗布泊这块土地更加神秘了。再在解释课文题目时,抛出第三个问题“当年神仙居住的美丽的地方,如今为什么变成了沙漠?”这样一再设置悬念,学生心里已经装下了太多的问号之后,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再进入课文的探究学习,就会产生很高的学习效率。
四、在读中熏陶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的“读”,真正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情感体验。在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阅读是教学的基本环节。“读”的训练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内容。如,在进行《海燕》一文的教学活动中,我感到一方面学生对象征这一艺术手法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不够了解。要把海燕和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联系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认识海燕这一形象,我在课堂探究中穿插默读、朗读、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充分地和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默读中体会,朗读中感悟、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在多种方式的“读”中,海燕英勇无畏的形象逐渐在学生眼前浮现,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联系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想象,激发情怀,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语文课课堂上教学中,情感与富于形象性的情境分不开,情境的设置能调动想象,激发情感,而且启发思维。如在教学《背影》之前,可这样启发:亲人间的爱在什么时候表现得最强烈?教师就根据学生在亲人遇到不幸时候的回答,调动学生的回忆,激发亲情,巧妙地引入课文。
六、要利用联想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讨论、探索,他们往往显得异常兴奋,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下课时间到了还要发言。这种状态的出现是因为积极的情感促进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保持积极状态,我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故意设置“欣赏”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去品味,去体会,这比教师口干舌燥地逐字逐句地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想象与联想就是使事物具体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提示性的词语、句子等加进自己的想象、联想,使文章的内容得以延展、具体,从而使学生的感情掀起一个又一个波澜。《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教学时我通过想象来活化语言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只见金戈铁马,那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挥戈跃马、怒目横戟……短短数十个字化为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壮歌。
七、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为了形成视听的直观生动的效果。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从而调动情绪体验。高尚的情感体验是形成优秀个性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文兴趣的源泉。丰富的情感是作文的潜在素质,是阅读与作文教学接轨的关键。为此,教师还应在情感训练中相机诱导,启发情感的迁移,将体验转化为现实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将语文知识播种在情感这片沃土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大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