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苗深花
摘要:新世纪伊始展开的新课改编写实施了新的教材,该教材与以往所使用的旧教材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从知识、思想品德和心理与发展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阐释新教材所蕴涵的课程理念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新世纪社会建设者的要求和期望。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材;比较
新世纪伊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此次新课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出版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不但打破了以往全国统一使用一套教材的格局,而且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安排、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下面,笔者就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两套不同时期的教材從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轨迹,加深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我国此次新课改的理解,促进新课改的更好实施。
一、知识维度
1.从教材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来看
旧教材是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的产物,因此它比较强调根据学科结构来组织内容,以利于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化学学科知识。而新教材则彻底打破了传统旧教材的知识框架,将活动课程理论的思想,STS教育及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融合在一起,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后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新教材的目录主题突出,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语言亲切,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喜爱。
2.从提供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体现时代性、基础性角度来看
旧教材是依据教育部1995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比较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旧教材意在使学生对化学学科有所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的后续深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十分密切。新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打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框架,改变了课程内容“难、旧、偏”的现状,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的要求适当降低。新教材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力求全面反映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引入大量现代社会科研新成果,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例如海底“可燃冰”、形状记忆合金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等。
3.从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来看
旧教材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中与化学知识结合的生活事例很少。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多属经验型,学习知识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下时才是最有效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所下的工夫是前所未有的。新教材注意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在广泛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下,强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渗透,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学习每一节或每一个知识点前,几乎都从“你已经知道什么”“联想与启示”等小栏目开始,力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所学习的新知识。例如,第五章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就是以“你已经知道什么”引入知识,通过“你知道哪些金属?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在表5-1中”等问题让学习更加深入。
4.从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方面来看
旧教材在“学科知识中心”课程观指导下,按照知识逻辑关系来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利,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社会文化遗产。如第五章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先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再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接下来便是二氧化碳的用途,最后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新教材的栏目设计多样化,每章的开篇部分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题,其后每一节中又紧跟上“你已经知道什么”“联想与启示”,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每一节都安排有“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新教材更设置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实验、调查、资料收集、讨论交流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此外,新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改革是增加了习题中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无疑都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的。
二、思想品德维度
1.两套教材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指导,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大量的化学实验揭开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神秘面纱,发现其中隐藏的科学本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和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新教材中多种活动栏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与讨论”等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愉悦。
2.旧教材受传统课程的影响,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新教材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旧教材受传统课程理论的影响,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相对而言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比较少,比较被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教材紧跟时代要求,努力创设条件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从新教材形式多样的栏目设计中可窥见一斑。教材每一节都安排了1~2个“活动与探究”项目,期间更穿插了“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等栏目,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状态。
3.旧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太紧密,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新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旧教材内容虽然与社会生活有一定联系,但那都是为介绍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而服务的,是“为了教而联系”,所以难免让人觉得这些联系有些生硬。新教材突破以往旧教材的知识体系框架,以课题的形式组织内容,每个单元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教材中安排的化工生产,人类与能源,化学与环境等相关知识,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思想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心理与发展维度
1.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之间的衔接方面来看
旧教材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系统地呈现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做得不是很好。新教材特别注意设置学习情境,每个知识点都是以“你已经知道什么”引入,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带着问题进入未知领域进行学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之间搭建起桥梁。随后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及“练习与实践”更是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2.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今后发展的角度来看
旧教材的知识系统、全面,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但同时由于对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也易导致“书呆子”的产生。新教材在这方面是明显优于旧教材。通过一系列栏目、活动的设置,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调查、资料收集等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方面来看
显而易见,旧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是较高的,这是受“学科知识中心”理论影响的传统教材的共同点。新教材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摒弃了旧教材中“繁、难、旧”的内容,对难点知识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思辨的成分,降低了学习难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材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的,每个时期的教材既反映了不同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也包括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要求和期望,同时还体现了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课 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金资助(09YJA88007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09064)。
参考文献:
[1]高凌飙.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2]韩庆奎,阎立泽.现代化学教育研究.1版.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3]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
[5]海克梅.初中化学新旧教材的比较.理化生,2008-04-06.
[6]范建春,吴庆轩,陈燕红.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特点分析.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