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新课改的呼声早就唱响,我们算是落伍者。我校今年刚接触新教材,思想理念和必要的理论知识都没有准备好。在此之前就听到实验区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种种不适应,抱怨的、观望的、抨击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们也小心翼翼地跨进了新课改的大门。不出所料,一学期下来,我们也碰到了一些困惑和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初高中历史课本不配套,从而加重了高中课改的难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具有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一历史一上来就是专题教学,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我们知道这必须是建立在通史掌握很好的基础上,但我们面对的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具有分量重、内容深,时间紧的特点,导致我们完不成教学任务。历史新课改的路该怎么走?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现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要重视基础教学
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博大精深,既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起科学的又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可是在现实中,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片面地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到位的理论分析,以及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进行。因此,要搞好高一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应正确定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怎样学历史等实际问题,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学好历史,可以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了解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渊源,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吸取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从而达到“鉴古以知今,读史以明智”的目的。这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将终身受益无穷。
二、努力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在旧课程中的表述是十分含糊的,因为旧课程一方面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就进入到民主革命的阶段,但同时又只承认辛亥革命才是真正的民主革命,而新课程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到“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主题中,明确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这样它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但是新教材也有不足之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跳跃性强,且理论性更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是摆在每位任课教师面前的重任。所以我们还需要多思索,一方面尽量用好、用足教材,对于教材已有的资料,如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要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在微观上进行适当地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让学生的头脑里构建整体知识结构。对于课标中不做要求,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内容,少讲或者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作为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这对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需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它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杀他一生中做得那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这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又可以帮助他们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总之,在历史新课改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但是暂时的困难和问题不会也不可能成为阻挠我们探索的因素。课改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磨合,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求新、求稳、求实、求精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