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蔷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5)
新世纪十年间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综述
郝 蔷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5)
现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备受关注。然而,电子资源购置经费紧张和读者对电子资源需求程度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这就需要加强对电子资源的评价,以便挑选高质量和最有价值的电子资源为读者更好地提供服务。本文通过介绍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探讨电子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电子资源的评价方法 ,指出国内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
电子资源的评价是一项比较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而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电子资源评估体系,将有利于合理、优化地建设图书馆电子资源,乃至图书馆的整体资源。为此,笔者对新世纪十年间我国电子资源的评估研究进行了一番细致地梳理,以期有益于电子资源评估研究的日臻完善,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子资源评估研究的水平。
我国对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评价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通过利用CNKI数据库对电子资源的评价或评估以及其相近语义的数字资源的模糊检索可知,国内在新世纪十年间有关电子资源的评价的论文有168篇,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均有分布。其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论文的年度分布
总体来看,国内现阶段的研究一般比较注重关于电子资源评价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如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方法以及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的探讨等。研究成果有索传军的《论数字资源评价/评估研究》、肖珑、张宇红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陈晋的《我国电子资源的评估研究综述》、胡燕菘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评价研究》、徐革的《电子资源评价之重要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张娣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谭明君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科学评价》等等。虽然我国在电子资源的评价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笔者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做一次细致的整理归纳将会有助于我国图书馆工作的自我完善和馆藏的数字化建设。
1.电子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有关电子资源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研究者比较认同的主要以下几点:电子资源的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使用情况、价值与成本核算、出版商/数据库商的服务。其具体的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当然,关于电子资源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一些其他的观点。如徐革的《电子资源评价之重要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是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汇集整理出电子资源评价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集合,通过专家访谈,向选入“211工程”的大学的图书馆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各个馆的专家经验和图书馆工作实际,进行评价指标影响因子重要性程度和易获得性的调查,利用灰色理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筛选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以此重新构造出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1]通过研究,他筛选出25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包括:电子资源的类型和数据量、用户帮助和培训以及非本地镜像数据库的访问速度和系统的稳定性等等。
刘锦山在《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了“e线图情”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以定量为主,由15个指标组成:读者满意度、目标读者使用率、读者人均服务成本、目标读者人均使用次数、数据库次均服务成本、数据可得性、读者所需数据可得性、数据库使用率、平均利用次数、读者平均利用次数、数据次均利用成本、全文利用成本、数据库可用性、人均全文下载量以及平均被引频次。[2]
盛小平在《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中指出:由于数字图书馆馆藏可以分为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分为实体馆藏评价指标和虚拟馆藏评价指标。其中,实体馆藏评价指标由信息拥有、信息检索、信息揭示、信息组织、信息加工与信息利用6方面指标构成;虚拟馆藏评价指标应该包括:能实现远程访问的(链接级与代理级)网络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能实现远程访问的免费数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及布局、允许上网远程查询专业数据库的人员范围、网络开通的时间、网络的带宽与速率、通讯费与信息流量费。[3]
再如向英明、谭艺曼、林欢的《电子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中,制订了电子资源评价的三级指标,并对各级指标都进行了加权处理,采用四级分等、两级定标的方法,将评价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按照各项指标对数据库进行评分,然后根据权重计算出数据库的最后得分。[4]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肖珑、张宇红提出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较为全面科学,不但给出了6个方面的评价内容,而且该指标体系对订购前的预评估和使用中的后评估的组织,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遗憾的是最终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徐革的《电子资源评价之重要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关于电子资源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是给出了评价指标的内容,但对于如何具体操作没有做过多的论述。刘锦山的《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力争体现定量性、系统性、深刻性和普适性,适用于商业化数字资源的评价,同时也适用于数字资源的评价。它能够较好地反映数字资源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盛小平的《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从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看,主要反映了某种数据库资源内容的质量和服务系统情况,偏重于质量因素分析和定性分析,实际可操作性不够强。向英明、谭艺曼、林欢的《电子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实用,但是所设定的三级指标多达60多个,虽然很全面,却也很繁琐。
2.电子资源的评价方法
在电子资源的评价方法方面,一般认为有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如胡燕菘在《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评价研究》中就提到在定量方面,电子资源评价的基本数据包括馆藏量、使用量、使用时间等。定量方法主要有问卷法、查询过程记录分析法等。在定性方面则包括为,何使用和如何使用数据。定性方法主要有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法和关键事件回述法等。[5]
陈晋的《我国电子资源的评估研究综述》中,提到用户满意度调查评价法和系统软件的计量分析法这两种具体的评价方法。其中,用户满意度调查评价法是电子资源评价中较普遍使用的方法。一般通过电子邮件或罗列几项指标的调查表,由用户对电子资源质量高低和服务的好坏等满意程度进行定性的评价,最后对反馈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调查报告。系统软件的计量分析法,即利用日志文件数据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定量评价,这样统计的方法较为客观。[6]
郑章飞的《国内数字资源评估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定性评价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印刷型文献评价工具;查找网上著名的资源评价站点;查找相关学科著名机构的站点或页面;浏览搜索引擎的评价结果并进行补充;对初选站点进行易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评价;聘请学科专家根据信息评价的标准对初选站点进行深入的内容评测。定量方法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评价工作:统计某学科站点的分布情况;分析站点被其他站点“引用”的情况;对某类站点进行特点分析。他还提出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如综合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分析法、使用成本分析法。[7]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代表性的文献是陆宝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建立了27个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评价内容的不同将评价网站的指标和评价页面的指标做了区分,并对其中的18个指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求的每项指标的权重。[8]
综上所述,定性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评价的结果往往会受到网络环境、评价人员主观意志等条件的制约。定量评价方法则显得不够全面。可见,对于电子资源的评价,单纯地应用定性或定量分析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可达到全面客观和评价准确的效果。
通过对国内电子资源评价研究现状的整理分析,认识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存求相应对策,不仅能够推动国内电子资源评价领域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深入,而且可以揭示其发展趋势,指导研究者开展更为科学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术语使用不规范
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概念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2.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权威的标准
至今为止,我国图书馆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资源评价指标内容和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案探讨阶段。对于电子资源评价的指标有5个、6个、15个、25个等等,庞杂不一的指标个数大大增加了评价分析的复杂性,使得国内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较权威的标准。
3.评价方法中的不足
在电子资源的评价方法方面,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使用定量方法的研究较少,就会使评价结果受评价人员的主观影响较大。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虽然具有全面客观和评价准确的效果,但对它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4.缺乏理论与实际联系
通过对新世纪十年间的文献的考察,大部分的文献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与探讨方面,或偏重于介绍他人的研究成果,缺乏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成果。
(二)提高电子资源评估质量的解决策略
1.规范术语,加强研究者间的交流
同一个问题的研究者使用的属于规范了,将会有利于这个问题研究。而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对于规范术语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使得这一领域的学术活动日益频繁,利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2.对理论研究制定一个一致权威的标准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学术界的研究者应该针对电子资源评价指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加强研究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取得能够获得广大学者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以此来制定一个系统的、权威的标准。
3.完善评价方法
学术界应加强电子资源的评价方法中定量方法的深入研究,还应增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以此来增强评价方法的实用性。
4.逐步由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过渡
我国的电子资源评价研究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不同类型的电子资源开展实际评价,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同时推进图书馆与电子资源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而这种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也将使电子资源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总之,电子资源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图书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1] 徐革.电子资源评价之重要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80.
[2] 刘锦山.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9-22.
[3] 盛小平.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3 (5):42-43.
[4] 向英明,谭艺曼,林欢.电子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4(1):26,28.
[5] 胡燕菘.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5(4):63.
[6] 陈晋.我国电子资源的评估研究综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8(2):78.
[7] 郑章飞.国内数字资源评估研究述评[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6):10.
[8] 陆宝益.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J].情报学报,2002(1):75 -76.
[9] 游毅.国内数字资源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 (3).
[10] 谭明君.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科学评价[J].图书馆建设, 2008(1).
[11] 张娣.电子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1).
[12] 张晓静.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评价与选择之我见[J].长春大学学报,2007(3).
[13] 吴海华.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综合评价系统探析[J].现代情报,2009(2).
[14] 陈华.数字信息资源的评价[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 (4).
[15] 索传军.论数字资源评价/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4(11).
[16] 邱燕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J].情报科学,2001(6).
G250.76
A
1671-511X(2011)0S-0106-03
2011-04-01
郝蔷(1988-),女,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