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长江大学
保持个性,推陈出新
——由美国动画电影《Mulan》引发的思考
徐 芳
长江大学
《Mulan》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电影正在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Mulan》的出现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依旧能带领我们走进思考: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入别国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我们唯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积极汲取先进优秀的文化,加以整合利用,不断推陈出新。
《Mulan》 中国传统文化 生命力
1998年迪斯尼推出的以中国元素为主要素材的动画电影《Mulan》,从故事情节的设定、人物造型的设计、场景铺排的设置等各方面都洋溢着浓郁的传统中国风采,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讲述了一位本国姑娘为抵抗匈奴侵略、替代年迈父亲从军出征、奋勇作战保卫祖国家园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对亲情的重视和生命的珍爱,讴歌了作为中国伦理观念核心的忠孝大义。一千多年以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木兰辞》被誉为经典背诵的篇章。以木兰从军为主题的昆曲、豫剧、京剧、越剧等多种地方戏剧目长演不衰。而美国动画电影《Mulan》以中国姑娘花木兰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敢于挑战自我,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1]。显然,迪斯尼将人物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作为这部动画电影的核心大肆颂扬。
美国动画电影《Mulan》的问世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观影人对《Mulan》的创作动机讨论热烈,各持己见。 有的人认为《Mulan》对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传达比较忠实,而在深层次文化传递中带有着明显的美国文化的痕迹;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误读旨在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同一种话题的全球化阅读[2]。也有人认为《Mulan》就是美国在全球文化扩张语境中打造的一个政治、文化文本;意欲借创作中中国元素的引入将美国的文化意图、民族价值观向中国输出并被中国人民接受,以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3]。还有的人认为,《Mulan》披上“中国风貌”的外衣,行“美国风情”之实,为的是实现在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正常的文化转化和交流[4]。
其实,褒也罢,贬也罢,说到底,美国迪斯尼公司就是一个文化作坊,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这块大蛋糕。他们惯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打量和改造别国传统的民族题材,并且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进行运作,推向世界。《Mulan》就是一个实证。迪斯尼看中了花木兰故事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她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并就此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和改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出了一个集中国容貌与美国个性于一体的典型的“Mulan”。在吸引西方观众走进电影院揭开中国传奇故事神秘面纱的同时,迪斯尼的《Mulan》还以“中国元素”作为卖点,为电影打入中国大陆市场埋下了成功的伏笔。《Mulan》的“中国故事”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中国形象”满足、强化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民众的自羡心理以及能够参与到美国“电影创作”之中的自信心。迪斯尼的如此这般“善解人意”,中国观影人自当“投桃报李”,心甘情愿地为《Mulan》的票房作出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Mulan》在中美两国都讨好以最终达到“攫金”目的的创作动机实现了。但是,《Mulan》带给中国人的思考远不止于此。
在早期的西方电影中,“中国”的代名词是“唐人街”。那里呈现出的是脏乱差的街道和面黄肌瘦的中国人,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关注只停留在猎奇层面[5]。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西方人越来越多的想去了解中国。反映在电影上,就是创作者更多地挖掘中国文化,表现中国文化。《Mulan》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电影正在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Mulan》对中国传统规范、习俗、礼仪的颠覆。动画电影中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这与保守、矜持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相去甚远。花家祠堂设立在一个开放的凉亭里,甚至连一只狗和一群鸡都可以随便闯入,这不仅少了对祖先的尊重,而且也与祭祖传统中应有的庄重、肃穆的氛围很不搭调。虽然时下的动画电影已经不再是少年儿童的专属品,但是他们仍是观影的主力军。许多人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青少年时期仍处在发展阶段,尚为定型。当中国的年轻一代看到《Mulan》,片中所谓的“中国元素”对他们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的中国习俗、风情的感知和鉴赏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尽管客观地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见得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能够也需要青年一代去继承。但是,对传统一无所知,或者接受的是经过别人曲解、篡改、加工的“文化”,“吸取精华,祛除糟粕”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成为了无根之基、无本之源,毫无立足和发展可言。所以,在见证《Mulan》以强劲的“中国风”横扫中美票房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忽视美国动画电影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虽然故步自封已经被思想解放以后的中国人所唾弃,但是我们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经典历史题材会为他国所利用,反过来再来赚中国人的钱,反过来成为颠覆中国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本源认知的工具呢?美国的历史资源匮乏,作为一个经历独立战争而存活下来的国家,短短两百多年的自身发展史,无法为本国的电影创作提供更多的、更加富有想像召唤力、内蕴丰富的形象元素和故事题材[6]。于是他们及时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国文化,在电影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作为对比地,中国坐拥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却对早已融入我们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视而不见,与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历史题材的热衷相比,着实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汗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根、凝聚力都在文化。民族的创造力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批判性的传统文化输入,让学生了解最本源的、最真实的民族文化,点燃学生了解传统、学习文化、探求历史的热情,增加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信任感和自豪感。
全球化趋势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把握主动的话语权,中国的文化只有自己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Mulan》的出现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依旧能带领我们走进思考: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入别国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我们唯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积极汲取先进优秀的文化,加以整合利用,不断推陈出新。
[1]林婷 美国动画片中的中国形象---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 艺苑 2010.03
[2]华静 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 兰州学刊 2010.01
[3][6]邱粤 美国全球文化扩张语境中的《功夫熊猫》 电影评介 2009.10
[4]黄曦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电影文学 2011.04
[5]赵佳佳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及转化 青年作家 2010.06
个人简介
徐芳(1976-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现任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英语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