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新闻众生相

2011-11-16 12:21□万
声屏世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名嘴政论拜托

□万 霞

在只有2400万人口的台湾,电视竞争异常激烈。一看到台湾电视新闻,你常常会被它吸引。演播室活泼多彩,主持人靓丽轻松,屏幕上花花绿绿的字幕和画面,清晰明了地告诉你新闻正在关注什么。而且,这些台湾新闻栏目名字也很有意思:新闻夜总会、台湾脚走大陆、2100全民开讲、NEWS我最大……再继续看下去,你仍然会被套牢,因为新闻的内容五花八门,看新闻的角度也常常令人意外和惊喜,而且常常发掘到独家报道。为什么台湾的新闻有这样的魅力?

一切以人为核心

“一切以人为核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报道新闻事件,更多的是抓住人的故事做文章,新闻报道的角度,往往是从人之常情出发,大家会关心什么?甚至挖出观众潜意识中会在意的东西,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比如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就特别善于从关键人物身上寻找故事和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10年5月20日,马英九上任两周年,新闻就从马英九的两张照片入手,将两年前后马英九的容貌变化做对比:

新闻标题:马就职2周年民调升!狂瘦、变老、皱纹深

新闻导语:“马英九今天举办就职两周年记者会,或许是因为近来民调回升,再加上台湾在全球竞争力评比,史无前例大进步,因此他谈话充满自信,即便报纸拿(马英九狂瘦、皱纹变深)照片做文章,他也不在乎。”

记者还就这个 “岁月不饶人”“美男迟暮”的话题采访马英九本人,他回应说:“我看到今天早上那两张照片,大概是挑两个极端啦,实际上没那么严重,体重有回来一点了。”马英九是岛内政坛的美男子,所以观众比较关心他的外表,记者就抓住了人们这个普遍的心理,在这个重要的“就职两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给了观众最直观的“马英九变瘦、变老、皱纹深”的强烈印象,这样的新闻当然很难被忘记。人物的形象细节,也让新闻特别生动。追求生动正是台湾新闻的一大标志。

再比如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也不只是关注新闻本身,更关注新闻中人物的命运情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2010年5月,新闻报道了一个九岁女童三次救母的事件。这个母亲曾做过槟榔西施,17岁就生下第一个孩子,常年失业,身负巨债,又被男友遗弃,于是烧炭寻死,被机灵的9岁女儿发现报警,才救回一命。女儿时刻观察着母亲的行动,又第二次、第三次报警救母。

记者继续观察这个三次救母的九岁女孩。镜头里,九岁女孩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打打闹闹玩游戏,天真活泼,但对记者说出的话却是 “妈妈好可怕”,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母亲自杀给孩子带来的恐惧和阴影。而九岁的孩子还要帮外婆做家事,照顾妈妈,让人不禁为孩子的处境和命运担心,体现出新闻中“人物命运”的吸引力。

第二,新闻节目由“人”主导。在演播室,就是以主持人为主导;在采访连线等新闻中,就是以记者为主导。新闻的表达常常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和风格。

台湾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多半出身于记者,他们新闻阅历丰富,观察问题视角独特,在做了多年的记者后,主播对新闻的把握自如,除了播报新闻外,还要参与新闻的编排,有的干脆就是新闻部门的主管,例如TVBS的新闻主播方念华就是TVBS-N的总编辑。TVBS新闻台的新闻是24小时滚动播出的,在每一个整点新闻档,观众都能看到,但不管是什么消息,到了方念华主播的时候,一定是另一番解读,她的新闻播报,也因此具有鲜明的个性,受到观众追捧。而方念华主持的《TVBS高峰会》和《TVBS看板人物》等节目,犀利睿智,也是高收视的名牌栏目。岛内人尽皆知的东森主播卢秀芳是有17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电视人,先前连战和平之旅时,卢秀芳不但随行采访,同时成为首位和央视主播白岩松一同播新闻的台湾主播,让她在大陆人气飙升。还有中视的当家主播沈春华,主持节目超过20年,风格随和亲切,赢得岛内民众喜爱和信任。常常有民众将钱财托付给她,请她代为做善事,公信力可见一斑。

而对于记者来说,他们在现场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他们追求每一条新闻的生动,特别重视现场感和同期声,让新闻很有触摸感。不只是灾难或是动态消息强调现场,即使是静态的内容,记者也会千方百计调动现场资源体现“动态感”,或采访,或体验,或引述,或观察判断分析,或从过去的动态场面切入。我们常常看到新闻中,陈水扁及其家人出庭时,记者被拦在较远的地方,在大声的呼喊发问,虽然当事人常常没有回应,观众却能感受到新闻现场的强烈气氛,和记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以生动鲜活为第一要务

时事政论节目和名嘴也成为岛内电视新闻的鲜明标志,这些新闻节目成功地设定新闻议题,引导舆论方向。台湾电视界的政论节目之多,可以称之为一项“政治奇迹”,特别是在2004年陈水扁再次当选地区领导人后的一年里,从8点到深夜12点,共有10个频道、32个政论节目接力播出,间接促成蓝绿选民对立,影响时间几乎长达一年。目前在岛内仍保持高知名度和高收视的政论节目包括:政论节目开创者李涛主持的TVBS《2100全民开讲》,其夫人李艳秋主持的TVBS《新闻夜总会》,三立电视台2002年开播的《大话新闻》以及中天电视台的《全民最大党》等。这些政论节目,参与人数众多,除了时事名嘴,还有蓝绿政治人物、政府和党派的官员等等。比如最近国民党文传会主委苏俊宾、陈水扁办公室主任江志铭都是节目常客,谈论的都是当天观众关心的时事或是热点问题,如 “陈水扁二审改判二十年”“2010年台湾金曲奖内定传言”等等。很多栏目还在节目直播中接通观众电话,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既提高了收视率,也丰富了节目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天电视台《全民最大党》这个另类风格的政论节目,它走诙谐路线,常模仿新闻当事人或名人名嘴,从关在看守所里的阿扁,到刚表态要参选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什么人都有,把时事评论娱乐化,嘻笑怒骂,唱唱跳跳,简直就是娱乐性的政治连续剧。前段时间大陆的网络红人“犀利哥”也被《全民最大党》用来“消费”岛内政客,主持人“九孔”穿上乞丐服,扮起犀利哥,不过目的是,讽刺台湾的政治人物连乞丐都不如。《全民最大党》当期评论的话题是,2010台湾名人信任度的排行榜。民调结果显示,最受民众信任的是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第二是李昌钰、第三名则是导演李安,在前十名榜单中,台湾政治人物全军覆没,马英九只排在第37位,还输给排在第33位的第一名模林志玲,最后一名则是仍在牢中的陈水扁。对此,九孔版的“犀利哥”炮轰说,“政治人物为什么排不上前十,因为我们台湾选举太多,见人就拜托拜托,这么多的跳梁小丑,一天到晚拜托拜托。拜托只有谁,乞丐才会跟人家拜托给点钱,拜托拜托。台湾的政治人物就跟乞丐一样,每天都在向人家乞讨拜托,怎么有人会信服你,对不对,那乞丐它没有办法进入排行榜的,所以说政治人物就等于乞丐”。对于这样巧妙的模仿和讽刺,观众常常是会心一笑。

大量的政论节目,也造就了一批政论“名嘴”。“名嘴”们常常掌握了新闻议题的设定和发言权,逐渐变成现成的“舆论”。有不少老牌的“名嘴”德高望重,被认为是真正的评论员,如李敖、陈文茜、胡忠信、张友桦、沈富雄、杨宪宏等人。到2005年后,人称“爆料天王”的邱毅不断在节目中“爆料”扁家的“海角七亿”,直接推动了扁案的审理,也带动了“名嘴”的“爆料文化”。爆料成为“名嘴”们目前继续收拢观众收视率的王牌。“名嘴”不只在台湾家喻户晓,在大陆也炙手可热。一些较为客观的评论员,如黎建南、尹乃菁、江岷钦、郑又平、兰萱、汪用和等台湾“名嘴”,大陆观众现在也相当熟悉。

不过,台湾电视新闻的琐碎逐臭,也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仅在2010年5月的一个月内,台湾的立法机构就发生了三次“武斗”,蓝绿民意代表针对“大陆学生赴台”的审议,抢占主席台,其间推搡互殴,而电视新闻是“全程直播”、不断放大,甚至是推波助澜。有多名岛内的新闻和政治人物,都曾经揭秘,正是因为有电视新闻在拍,不少民意代表为了抢占新闻版面,搏知名度或争取选民支持,刻意制造事端,甚至动拳脚,媒体是在间接地鼓动立法机构发生暴力事件。台湾还多次发生男女“民代”对骂、互扇耳光的事件,都与电视新闻的“逐臭”难脱关系。

另外,台湾的新闻台几乎没有国际新闻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民众也习以为常了,而岛内的一些绯闻、丑闻、奇闻和怪闻,经过电视台24小时连续滚动播出,给观众以巨大的视听冲击,无事生非,小事变大。所以,随便问个中学生,可能他(她)对世界杯足球赛不甚了了,但对艺人小S的老公家暴传闻和上夜店玩通宵的事却所知甚多。

其实,新闻台的乱象和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台湾的媒体工作者也曾总结:政论节目泛滥,发言者经常只讲立场,不问是非,大曝隐私。新闻对于一些亲人丧生或特殊事件的苦主穷追不舍,甚至捕风捉影或造谣生事,报道没有根据的事情等等。这些事件和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台湾电视行业舞台小、资源少,但竞争又异常激烈造成的。这使得一些看重短期利益的投资方有时为了经济效益铤而走险,或者以低级趣味迎合部分观众。这些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在收视率和媒体社会责任之间,保持自己的平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台湾新闻生态的了解,或许也会启发我们在新闻创新中另辟蹊径。

猜你喜欢
名嘴政论拜托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
央视名嘴儿李瑞英:爱孩子就要让他自己走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客观评论台湾「名嘴」
“鱼翅宴”引爆台湾名嘴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