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人与自然亲缘关系的发展——专访北京金元易生态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王夕刚

2011-11-14 12:53林伟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1年9期
关键词:石漠化人造人类

本刊记者/林伟

生态修复
——人与自然亲缘关系的发展——专访北京金元易生态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王夕刚

本刊记者/林伟

生态修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在人类城市和工业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地球的土壤、植被、水体等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开始变得越来越脆弱,气象和地质灾害频繁发作。北京金元易生态工程技术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沙漠、矿区及地震灾后地区的生态修复,以及人造土壤的研发、推广等。近期,本社记者对该中心总经理王夕刚进行了专访。

记者:人类是自然的“天之骄子”,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人类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因此,大自然也将频繁发作的自然灾害作为对人类以上行为的回报。您是目前国内从事生态修复的顶级专家,对于以上观点您是怎么看的?

王夕刚:毫无疑义,这几年频繁发作的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样的灾害还会延续很多年。以北京为例,每当暴雨来临时,整个城市出现的严重“内涝”就是大自然对于人类不断侵蚀自然绿地的惩罚。除此以外,广东、浙江、辽宁等省市,频频发作的“水漫金山”现象更是大自然对我们现行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的拷问!

记者:您认为生态修复是对人与自然亲缘关系的发展吗?

王夕刚:我们公司从2003年起针对山西煤矿区、内蒙沙化区,土壤盐碱灾害,重金属、石油污染区等开展生态修复。在山西襄垣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煤矸石山的生态修复中,我们采用植生袋生态恢复技术对山体进行生态复绿。该技术采用二月兰、波斯菊、黑麦草等地被植物,紫穗槐、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小灌木,共同组成生态群落。以上植物都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有良好的根深性,根系能扎透植生袋到达矸石山表面压实土层,顽强地扎根于地下。该项目的竣工完成,不仅有效遏制了煤矸石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更使得被修复的煤矸石山体整体呈现出“四季开花花似锦,东西南北各不同”的独特景观。

在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我习惯以生态学的系统理念来指导工作,用生态的办法来做景观!比如:在给企业做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会依照当地植被的特点,就地引进、栽培当地物种,使这种景观成为符合当地气候、土壤、温度、湿度条件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景观;而不会效法某些地方,为了营造该地区城市景观而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从千里之外的地方去把当地的一株生长了很久的大树“移花接木”到本地来。这种作法虽然使本地的景观呈现出良好的园林效果,却破坏了另外一个地方物种的生态平衡,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物种生态链都是大自然成千上万年自然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我们开展生态修复的宗旨就是要偿还人类对大自然的“欠债”,我们要做的工作不仅是绿化荒坡、荒漠,更要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当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人与自然本来具有的亲缘关系得到发展。

记者:我国是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除了沙漠以外,“石漠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夕刚:石漠化现象主要集中在以贵州、云南、广西等为代表的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南方省份。目前,我国石漠化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每年大约吞噬185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总体呈加剧趋势。

近几年,石漠化更以年均2%左右的速率扩张,尤其以贵州省最为严重。石漠化不仅直接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迅速减少,更使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如毕节市的田坎乡,全乡面积61.27平方公里,人口14.484千人,但人均耕地只有0.19亩,远远低于联合国的0.83亩耕地的警戒线,全乡人均收入仅1449元。石漠化地区人民为了求生存,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作代价,从而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现在看来,由于老百姓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模式造成的大量水土流失,是导致石漠化演变趋势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把植物生长的载体“土壤”,固定在石头上面呢?很明显,仅靠简单的“种草养畜”的办法是不够的,这种办法的缺陷在于:由于植物的品种过于单一,而导致的病虫害加剧等原因,将使生态治理的工作半途而废。

石漠化治理的常规措施主要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等。但是,这些措施只能是针对石漠化程度不太严重、依然有土壤层存在的区域。对于强度石漠化地区,土壤流失极为严重,只剩下裸露的岩石地表,土壤层被完全破坏的地区,常规措施则难以实现。

为了在顽石上重筑人类的“绿色家园”。我们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种“人造土壤”,该技术是利用城市污泥、矿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各种农作物废料为原料,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处理,并结合本地条件加入无机原料粉(即造土母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具有蓄水、透气、养分等功能,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基本条件的人造土壤。

王夕刚(左二)被任命为生态人类联合会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

尽管如此,石漠化治理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除了我们的政策要走在前面、技术要跟上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后续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机制如何得以维持,现行的体制框架能否为石漠化的治理彻底松绑!

记者:人造土壤的发明对于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有何意义?

王夕刚: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口,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是土地,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环保。看看下面的数据,我国的环保状况令人揪心!到199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已达66.4亿吨,现在全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重围之中,污染正迅猛地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约95% 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运到农村或倒入江河,“三度”污染农田已超过1亿亩……

人造土壤技术是解决上述诸多矛盾的一把金钥匙,这是因为:(1)人造土壤的原料是工业、农业、采矿、建筑等各行各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包括城市生活垃圾、河湖淤泥等(有害物质除外)。把这些污染环境的东西用来制造土壤,把这些废弃物变成宝贵的资源,这就是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2)该技术简单易行,老百姓能够接受,便于推广,同时也提供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对社会有序化发展、社会效益的提高都是有利的。农业的稳定发展必定能促进我国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我国首先做到把发展经济、环境保护、恢复自然界生态平衡等许多看似矛盾的自然及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生态修复的任务是保护生态、还原生态、发展生态,使人与自然本来具有的亲缘关系得到发展。城市的崛起与生态的危机是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由北京金元易生态工程技术中心发明的“人造土壤”技术的成功实践表明: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不需要“异地取土”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现行的高科技手段“变废为宝”也能让石漠披绿、让大地返青。该中心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们今后开展针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活动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开展其他类型的土壤修复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猜你喜欢
石漠化人造人类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无中生有人造木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造太原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