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军和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2.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8)
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廖军和1,2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2.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的重要课程概念,“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是对“核心课程”概念深化理解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体现了对当今小学教育教师素质的时代要求,构建由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教育素养课程模块和能力与学科融合课程模块组成的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高师; 核心课程; 小学教育
在高等教育课程变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既有广博的文化素质又具有专精的学术修养,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核心课程的定义因人们理解的不同而纷繁复杂,不同的解释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总的来说,对核心课程有四种典型的理解,即社会取向、经验取向、学科取向和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1]。不论何种取向的核心课程,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我们所探讨的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体现了学科取向的课程观。它是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与作为通识教育理解的共同核心课程是有所区别的。
虽然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体现了学科取向课程观,但要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就必须研究社会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小学教育的学科专业性质,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混合取向的课程价值观。那么,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也应当相应从这些方面考察。再者,我国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模块,是指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中起至关作用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课程。它与专业核心课程有交叉重叠,但不完全一致。
(一)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
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文理、艺术各科齐头并进,要求他们毕业后能从事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这种课程设置状况在1949年前与后都是一致的(如表1、表2所示)。
表1:1912年师范学校课程表[2]
表2: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必修课周课时参照表[3]
(二)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进步和基础教育发展,对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师培养已经突破中等师范教育的范畴,进入高等师范教育领域。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一个新兴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由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必然以综合性作为自己的鲜明特征。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必须解决学生的专长问题,以体现出与中师和专科培养模式的区别[4]。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然要体现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这样,如何解决小学教育实际要求的综合性与本科教育所体现的专长性之间的矛盾,成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问题。
各所举办了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各自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各有特点的探索,最终采取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分科培养”的模式,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特点,使未来教师具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实现大学通识教育、学科综合教育和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建立具有不同功能的四个课程平台:学校公共课的课程平台、专业通修课的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平台和学科专业课的课程平台[5]。这种课程设置成为当下各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流模式。
在未来的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建议借鉴“核心课程”概念,认真调查研究社会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了解小学教师自身的角色认识和要求,分析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打破学科界限,研究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最核心素质,设置和规范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学科方向共同必备的“专业核心课程”。
如果说普通核心课程(通识课程)是为了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一个基本保证,确保大学生的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则是针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而设置的,确保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核心素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不断拓展相关素质,具有很强的生长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核心素质是什么?各国研究者也在不断探讨。如美国教师协会在《变迁社会中的师资培育》一书中对教师培育课程提出了建议:充实教师对儿童语言习得、语言使用方面的相关知识,使人文基础的广度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深度并重[6]。我们近期对小学教师的一项国家级培训需求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是小学教师最感觉缺乏的是教学科研能力和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的能力。可见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小学教师素质的视角是不同的,国外力图从个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国内则仍受学科专业的思想局限。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试图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着手。这也正是核心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改革中,试图打破过去严格按照学科界限划分的主干课程和非主干课程的模式,借鉴“核心课程”概念,重新构造具有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
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模块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大体上可以与国外通常所设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相对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国外是专业课模块,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高层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是否也可以按照核心课程模式来建设呢?结合对小学教师需求调查所获结果,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人文素养课程模块。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综合性素质要求,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是必备条件。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共同的人文素养课程模块,具体包括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书法、音乐和美术等课程。
2.教育素养课程模块。要体现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同时体现当今小学教师对自身能力不断发展完善的需求,满足社会对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趋势。这一教育素养模块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
3.能力与学科融合课程模块。小学教育是学科综合性、复杂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四年里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专业学生那样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学如何将这些学科知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运用。因此,将“怎样运用”的能力培养与“教什么内容”的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这一课程模块包括学科课程与教学、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见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这三大类专业课程模块共同组成了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这个核心课程体系确保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具备当前社会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到博专结合。总的来说,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还处在探索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此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围绕学生兴趣、社会时代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和开发拓展课程体系,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小学师资。
[1]张华.论核心课程[J].外国教育资料,2000,(5):18-19.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OB/DL][2010-11-24]. 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32/200809/ t20080917_9204_11.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发《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的通知[Z].1989.
[4]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57-61.
[5]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39-40.
On theCoreCurricula Construction ofPrimaryEducation Major in Normal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LIAO Jun-he1,2
(1.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2.Educ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Huainan Normal College,Huainan,Anhui 232038)
“Core Curricula”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troduced in the curricula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Core curricula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i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which reflectsthe requirementsof the age for the qualitiesof the teachers.Module of curricula of humanities,module of curricula of education and module of curricula of principle and subject constitute the core curricula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normal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core curricula;primary education
G659.2
A
1674-831X(2011)02-0031-03
2010-12-30
第六批国家级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2153)
廖军和(1972-),男,安徽淮南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研究中国教育史研究。
[责任编辑:胡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