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民(执笔) 薛张纲 王俊科 叶铁虎 赵晶
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多为突发和偶发,难于预测,病情变化迅速,重者死亡率为3%~6%。
引起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或物质为肌松药(首先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其次为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乳胶、抗菌素、明胶、脂类局麻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2.5倍。
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大部分均有心血管系统表现、支气管痉挛和皮肤、粘膜症状。其临床表现分为4级。
I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出现斑丘疹和寻麻疹;
II级,出现皮肤症状外;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
III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紊乱;支气管痉挛及胃肠功能紊乱;
IV级,心脏停搏。
其严重性与致敏物质的种类,致敏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速度和剂量密切相关,还与患者原有疾病,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正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椎管内阻滞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都较为严重,且复苏极为困难。
过敏反应患者可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冠状血管痉挛,出现心力衰竭。还可因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导致缺氧。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类过敏反应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介入,无肥大细胞激活,仅激活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症状较轻,其约占围术期过敏反应的40%。
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应除外全脊麻、全麻过深、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气道高敏感(支气管哮喘)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
麻醉中接触某种药物或物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组胺水平和特异性抗体,6周后完成所接受的药物或物质的皮肤试验如为阳性,即可确定为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时血清组胺浓度显著增高( > 9 nM),其阳性诊断率为75%。但其半衰期仅为30~60 min,临床上难以常规检测。
出现过敏反应使α-肥大细胞溶解和β-肥大细胞激活后15分钟到1小时血中即达到峰值,其半衰期2小时。因此应在出现临床症状1小时内、2小时和24小时取血测定之,如果其血中浓度超过24 g/ml或基础值3倍即为阳性,其阳性诊断率为92%。
能够测到某种药物或物质的特异性IgE抗体,即可明确诊断对该药物或物质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时消耗大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应在过敏反应发生后4~6周,机体恢复正常后完成可疑药物或物质的皮肤点刺或皮内注射试验,以确定具体的过敏原。
皮肤试验假阳性率较高,有诱发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但对判定过敏原有较高价值。
(1) 快速输注电解质溶液。
(2)及时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可静注30~50 g,5~10 min重复,必要时静注1~10 g/min。
必要时输注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胰高血糖素。
(1)吸入纯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2)吸入沙丁胺醇或溴化异丙托铵。
(3)给予吸入麻醉药,加深麻醉。
(4)可静注氨茶碱5~6 mg/kg。
立即静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2 mg/kg,可6 h后重复给予,24 h不超过300 mg。
过敏反应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出现急性期症状,需及时发现,果断处理;晚期症状通常持续4~6 h,也有延续达24 h,始终需要在重症监护室实时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始终维持生命体征正常。患者痊愈后4~6周应该完成皮肤试验,确定过敏原,并将结果告知患者和家属,同时填写过敏反应警示卡记录在案。
附件一 过敏反应警示卡
附件二 常用麻醉药皮试液浓度
皮试时麻醉中常用药应该被稀释的浓度
附件三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Cellular Allergen Stimulation Test,CAST)是近年开始应用的变态反应学检查方法,可检测出被变应原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由于IgE介导和非免疫介导的严重过敏反应均可发生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表达于静止嗜碱性粒细胞上的标记分子CD63明显增加,可直接反映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是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的最佳观测指标。CAST试验利用以上原理,在嗜碱性粒细胞受到变应原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技术观测其标记分子CD63表达的增加,检测嗜碱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活化,有效识别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或物质。目前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