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嗦啰嗹”保护及启示

2011-11-12 12:34陈燕婷
艺苑 2011年4期
关键词:采莲龙王妈祖

文/陈燕婷

舞台上的“嗦啰嗹”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端午节的“嗦啰嗹”民俗活动,又名“采莲”,具有悠久历史。端午当天,人们装扮成家婆、铺兵、旗手,抬着龙王头,反复高唱《嗦啰嗹》曲,挨家挨户驱邪逐疫。每到一人家,家婆、铺兵嬉笑怒骂,故做姿态,而旗手则挥舞大旗,口呼吉祥语句,冲入屋内四处拂扫,寓意将污物邪秽一扫而光。之后,家婆赠与主人玉兰花寓意福禄吉祥,主人则回赠红包。据笔者分析,其与《周礼夏官》所载方相氏“执戈扬盾”、“索室驱疫”如出一辙,是古代入户逐疫的驱疫傩在当代的遗存。2008年,“嗦啰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嗦啰嗹”原本盛行于泉州各地,后因社会变迁,1949年建国后渐趋衰微,尤其是文革期间“破四旧”遭禁,更是在其它地方绝迹,唯独留存于安海。

在“文革”那样极端的社会环境下,安海“嗦啰嗹”为何能独善其身,不至断流呢?在如今城市化、快节奏的生活中,古老的“嗦啰嗹”为何还能占有一席之地,不至被现代化大潮所淹没呢?

据笔者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有心人苦心经营;二、信众自觉传承;三、大众鼎力支持。

一、有心人苦心经营

说起“嗦啰嗹”,就不能不提到安海的老文化站长颜昌瑞。如今已70来岁的他,提起“嗦啰嗹”仍如数家珍。据颜老回忆,“嗦啰嗹”在建国后有好几年都不再举办。1955年他在安海工会工作,为了抢救独特的“嗦啰嗹”民俗,大胆出面组织民间老艺人恢复这项活动,并于农历1956年五月初五端午期间成功举行。参加人员主要来自妈祖宫的安海码头工人娱乐部,这些人原来就是“嗦啰嗹”活动的骨干,都很有经验。此外,他还成立了一个创作组,由尤金满负责,将“嗦啰嗹”搬上舞台(详见下文)。

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派运动期间,有人针对颜昌瑞张贴大字报,上书“颜昌瑞采莲究竟采什么”、“封建迷信的复辟人”之类的话,箭头直指前一年的“嗦啰嗹”活动。当时他年纪轻,有干劲,但没想到刚上任不久就遭此挫折。于是,活动停办。颜昌瑞一直安慰自己:出身贫农,而且出发点很正,不是为了升官,是为了弘扬历史文化,自己没有错。1958年,他调任安海公社文教兼安海文化站站长。此时,他想明白了,如果“嗦啰嗹”一直停办下去,自己就反而是认错了,所以一定要把活动恢复起来。这一次,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改编“嗦啰嗹”歌词,填上“总路线,光辉照四方,红旗插遍安海镇”、“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之类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间,有新歌词护身的“嗦啰嗹”名正言顺地继续活动。后来,颜昌瑞还被评上“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岂料“文革”动乱,活动又被迫中断。1976年10月“文革”结束,颜昌瑞重新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他迫不及待地于当月下旬召开了安海镇文艺大会师,舞台化的“嗦啰嗹”和其它安海文艺一起大放异彩。之后,他又召集那些老艺人,动员大家恢复活动,并将歌词换成描绘不同季节鲜花的五月令、十二月令词句。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成立了一个“采莲示范队”。如今,他被评为市级“嗦啰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颜昌瑞在安海当了50年的文化站长,期间有许多升迁机会,他都拒绝了,原因就在于他对安海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自己是文化站长,就应对安海传统文化负有责任,如果这些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在自己这一代人身上消失,就是愧对祖先,因此他一直顶着压力,继续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除“嗦啰嗹”外,他也不遗余力地保护和倡导端午民俗“水上捉鸭”、春节攻炮城等活动。在当文化站长期间,他组建了文艺演出队,发动创作了300多个节目,举办了数十次文艺汇演,每年春节都组织队伍慰问三军。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尤金满。尤金满,1924年生于安海,曾在厦门艺术学校、厦门高甲剧团任教。前文提及,1956年,颜昌瑞成立了一个创作组,由尤金满负责,将“嗦啰嗹”搬上舞台。尤金满搞舞蹈出身,他将“嗦啰嗹”动作舞蹈化,并对整个活动做了舞台化编排处理。他自己出演旗手,由他人扮家婆,另有四男四女分别扮演艄公和花婆,使用三弦、琵琶、二胡、品箫、嗳仔、小叫、木鱼、双铃等乐器演奏“嗦啰嗹”曲调。节目初名《采莲舞》,后易名为《嗦啰嗹舞》。1957年,该节目经过市、省逐级选拔,推荐赴北京参加全国群众文艺会演,获得一致好评。从此以后,舞台版本的“嗦啰嗹”一直在安海各类文艺演出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进入了学校课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1987)收录了该节目。

尤金满还是端午“嗦啰嗹”民俗活动的身体力行者。他居住的安海当兴境原本有一支采莲队伍,由于社会变迁,很长时间不再活动。“文革”过后,尤金满大力倡导并言传身教,置办道具,组织人员加以训练,他自己或扮演铺兵,或扮演家婆、旗手,领着当兴境采莲队沿街采莲。如今,当兴境采莲队仍活跃在端午的街头上,成为安海还维持活动的少数几个采莲队之一。

二、信众自觉传承

如今还活跃着的几个“嗦啰嗹”队伍,其一批虔诚的信众功不可没。

其一,霁云殿“嗦啰嗹”队。霁云殿,位于安海24境中的圣殿境,是一具有悠久历史的道观,据传始建于五代,后几经损毁并重建,今存建筑修复于清乾隆年间。元代时将晋江县划分为十七个都,安海属八都。由于霁云殿供奉的主神北极玄天大帝为镇守四方之神,被尊为八都都主,24境境主。因此,殿内供奉的龙王势力范围也大,其“嗦啰嗹”队为“通街采莲队”,每年端午采莲活动,他们抬着龙王巡境保平安,可以采遍安海街。其他各境,如三公境、当兴境等则只能在本境采莲,不得逾越。

文革期间“破四旧”,寺庙道观及诸神像都成为重点被“破”的对象。群众怕龙王头被毁,便偷偷将它抬出藏起来,从此,霁云殿龙王头流落民间。文革过后,龙王头重见天日。但由于霁云殿已被政府接管,成为安海养正中学退休教师活动中心,龙王头无法回归霁云殿,只能一直借放在一位民众的老房子里。

多年来,圣殿境民众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将“嗦啰嗹”办得有声有色。由于霁云殿如今另作他用,因此每年的筹备工作、活动前后的祭拜仪式等都在居民家中进行;由于没有固定的组织领导,因此,每年都要靠摔杯确定下一年的活动负责人,称为“摔杯值年”。具体做法是,农历五月初三,负责人带领大家将龙王头从老房子里请出来,抬到民众小达家,因为他家地方大,善男信女来烧香祈福能站开身。初五一大早,负责人领着大家先到霁云殿“采莲”,而后沿事先安排好的线路行动。活动结束后,将龙王头送回原位,此时大家聚在一起,轮流摔杯,决定下一年的负责人。一直到2003年,黄素珠将龙王头迎至自己家中供奉,并成为固定的组织者,龙王终于有了安定的家,大家也再不用年年为下一次谁来组织活动而费周折。当年黄素珠原本无心接下组织,只是在一旁看热闹。“摔杯值年”时大家都摔不到杯,有人让她去试试,结果一摔就成了。没有心理准备的她忐忑不安,一直不敢告诉家人。没想到当她终于跟家人说起此事时,却得到大家的支持。之后,大家着手准备迎请龙王事宜。第二天,黄素珠一家人开始忙起来: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帮忙;准备烧香、祭祀用品;联系锣鼓吹乐队。初七下午,一大伙人在黄素珠家帮忙搓丸子,准备各种用品。初八一大早,锣鼓吹乐队12人就位,热热闹闹地开始演奏,善男信女听见声音就都来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将龙王迎请到了黄素珠家中。接下来的一年黄素珠都很忙。以前对“嗦啰嗹”活动并不熟悉,如今做为负责人,她生怕自己做不好,于是到处向老人请教。临近端午,她动员大家来参与活动,确定队伍成员,组织大家排练,添置道具,联系有意采头莲、二莲的人家……忙得不亦乐乎。在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几年来,队伍成员基本稳定:邻居颜为民帮忙管账目、安排队伍人员;哥哥黄祖南扮演家婆,帮着排练、组织;丽珊、陈清发负责管理内务;铺兵、旗手也基本有固定人选,人手实在不够时花钱雇些人帮忙。总之,活动越办越热闹。

其二,妈祖宫“嗦啰嗹”队。妈祖宫,又称朝天宫,供奉海神妈祖。它位于安海金墩,据说为金墩黄氏于南宋绍兴八年倡建,当时宫庙四面环水,船只出海前都要到妈祖宫祭拜,祈求航海平安。它同样几经损毁重建,如今正在筹建新殿。妈祖宫内供奉海神妈祖。它势力范围遍及沿海境域以及来往船只,其“嗦啰嗹”队为“通海采莲队”。另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安海称鸿江澳。妈祖宫内供奉的龙王是整个鸿江澳最大的,因此也可以采遍全街。霁云殿采莲队和妈祖宫采莲队是安海势力范围最大的两支队伍,二者不相上下。

霁云殿“嗦啰嗹”队

妈祖宫采莲队成员主要来自附近的码头工人。前文提及,颜昌瑞1956年发起组织的采莲活动,人员主要来自妈祖宫的安海码头工人娱乐部,这些人原来就是妈祖宫采莲队成员。这支由码头工人组成的采莲队在安海享有盛名,因为,码头工人都是卖劳力的,个个身强力壮,有爆发力。采莲队伍成员都必须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否则经不起折腾,尤其是旗手,手扛大旗走街串巷,每到一户人家都要马不停蹄地冲入各个房间,挥舞大旗用力拂扫,上下楼梯也不例外。据说,码头工人采起莲来格外有劲,而且颠起醉步也特别有味道。

妈祖宫“嗦啰嗹”队在文革期间也停止了活动,殿中的龙王头被毁,之后活动中止了好长时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善男信女们修复了一个龙王头,然后慢慢恢复了采莲活动。1992年,经黄荣科等热心人倡议,重新请了三尊龙王头,之后,采莲队伍壮大起来,一尊龙王头就是一队“嗦啰嗹”,每年端午节,三队齐发,好不热闹。多年来,黄荣科一直负责妈祖宫采莲事宜。刚开始时,队伍成员主要来自码头工人,后来,这些人年纪大了,码头也承包出去了,后续无人,眼看着活动继续不下去了。黄荣科等人想方设法,四处物色人员,维持采莲活动。如今的采莲队伍,采取雇佣人员的办法,从安海本地或临近的南安市,雇些了解采莲活动的演戏艺人充当家婆、铺兵、旗手等,本宫内的人主要负责联络、管理和指导。采莲活动一般于下午3点结束,当天下午从5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以及第二天晚上,用采莲得来的资金雇请戏班搭棚演戏,通常演高甲戏,节目自定。每次都能吸引来二、三百观众。

妈祖宫的三尊龙王头

当兴境“嗦啰嗹”队

其三,当兴境“嗦啰嗹”队。当兴境境主为上帝公。与前两个队伍相比,当兴境“嗦啰嗹”队属于本境采莲队,权力范围只限于本境界内,不得越境采莲。前文提及,尤金满对当兴境采莲队有过重要影响,他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将采莲队推入良性运转的轨道,至今年年采莲,从未中断。当兴境“嗦啰嗹”队只有一队人马,队伍构成为1个家婆、1个铺兵、4个旗手、4个举龙王牌的小孩、4个分花的、4个记账的、两个抬大鼓的,这些人都是本境人,而乐队则是雇来的。活动前并不集中训练,因为参与者都知道基本路数。以前队伍人员都是本境人,后来人都老了,散了,天气也热,年轻人接不上来,就开始雇人。家婆有固定人选,是一卖菜小贩,经常参与镇里的踩街活动,也是扮演家婆。他有个小孙女,从能跑能跳时就加入队伍,跟自己搭档。境里退休的老人如林荣热等负责记账,并保管采莲所得资金。其他人则根据现时情况而定。据在当兴境挡境旁摆摊的曾丽花说,他的儿子如今生意搞得不错,每年都提前联系好到他家采头莲。采莲队中午12点开始活动,先采本境挡境和附近的土地庙,然后便整队出发采头莲。之后沿路采来。端午前后大部分境内的人都会带果合来烧香,祈求龙王保佑,采莲活动结束后也搭台演戏。

三、社会大众鼎力支持

“嗦啰嗹”之所以能一年一年地传承下去,社会大众的支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试想,这种挨家挨户沿门逐疫的形式,假如社会大众不接受、不支持,因而也不欢迎队伍入户,那么,“嗦啰嗹”便无从进行。

社会支持首先建筑在信仰之上。人们相信借助龙王的威力,“嗦啰嗹”队伍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因而欢迎队伍入户。闽南是个泛神崇拜的社会,人们信奉“有烧香就有保佑”的信条,见神就拜,对龙王也不例外。而且端午前后,正值梅雨季节,天气渐热,蚊虫肆虐,人们也希望龙王真的显灵,让梅雨早点过去,希望那杆大旗真能将家中污秽扫光。

多年来,信仰不变在于有相应的民风民俗为铺垫。在安海,抬着神像敲锣打鼓游街并不是件稀罕事,许多寺庙在重要的日子会有神灵巡境活动。例如,西宫挡境每年为主神夫人妈庆生时,都会抬着夫人妈巡境,保佑合境平安。如有重大疫情发生,也会有老者出面商议请神巡境事宜。

企业家和小商小贩是“嗦啰嗹”的重要社会支持。“嗦啰嗹”虽然每年只活动一次,但是队伍的运转同样需要资金:服装、道具需要添置或更换;铺兵需要喝酒才能进入状态;入户采莲需要大量玉兰花;队伍成员劳累了一天需要给点礼品或小费……这些资金就来自采莲人家回赠的红包。关于红包,也是有些讲究的。采莲队伍入户拂扫,总是要一家一家来,因而就有了先后之分。按老人们的说法,第一家接受采莲的人家会得到更多的福气,称为“头莲”,之后就是“二莲”、“三莲”。因此,头三莲都是事先就联系好的,他们回赠的红包也最多,如今都在千元以上。三莲之后,便沿路采来,随叫随到,红包也随意,10元、20元、百元均可。

商铺“采莲”

采头三莲者都是事业有成的经商者。安海自古商业氛围浓厚。据《安平志校注本》:“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1](P51)这些成功的商人无一不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笔者曾在另一文章中提及,当地拒绝商业化的南音社团,也正是因为有热心企业家的资助,才能维持运转。[2](P84-86)经商者采头三莲,首先是对“嗦啰嗹”的支持;其次是给自己带来好兆头,至少也是一些好的心理暗示;最后,还能获得好名声。安海小镇很小,哪个人都是熟面孔。人们也往往很好奇今年是谁采了头莲。“嗦啰嗹”活动结束后,头莲便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安海街头大量的小商小贩力量也不容小觑,积少成多,数量也相当可观。“嗦啰嗹”队伍采过头三莲后,沿路采来,主要行走路线是繁华的大街,街两旁密密麻麻地布满各式店铺。一条街采下来,就是上百户。而且这些店铺对“嗦啰嗹”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由于霁云殿“嗦啰嗹”队和妈祖宫“嗦啰嗹”队都可以通街采莲,再加上自己本境“嗦啰嗹”队,有的街道一天内会迎来三个队伍。小商小贩们认为,多采多福气,每个队伍给个几十元钱,还是能承受的,更何况还能得到龙王的保佑。

普通人家也对“嗦啰嗹”情有独钟。原来各境都有自己的“嗦啰嗹”队伍,每个境范围都不大,时间很充裕,可以一家家入户采莲。如今还坚持采莲的只有三、四个境,因而多数境只能等待能通街采莲的霁云殿“嗦啰嗹”队和妈祖宫“嗦啰嗹”队。但是由于精力有限,这两个队伍往往也只能选择商铺密集的街道,因为这样效率高,可以顺带着采附近的人家。如今的高层住宅虽然人口密集,但是其建筑形式不适合采莲。只有那些独门独户的人家有条件接受采莲,但是他们居住得相对分散,“嗦啰嗹”队伍经常不从其门前经过。于是,许多人就会携老带幼到大街上,等待队伍的到来,图个热闹。离家近的还会招呼队伍拐入自家采莲。

四、启示

“嗦啰嗹”民俗经历时间的洗礼和社会的动荡,惟独在古镇安海留存下来,上述三个原因缺一不可。在反右运动、文革“破四旧”那样的极端年代,如果没有人牵头组织,变着法子保护,被当作封建残余的“嗦啰嗹”可能会象其他地方一样,从此销声匿迹,永无重见天日的机会;但是光靠一人之力,如果没有虔诚信众积极响应、积极参与,队伍也无法组成,活动无法开展;由于“嗦啰嗹”需要沿街活动,入户拂扫,如果没有社会支持,那么采莲也无法实现。

总结起来,“嗦啰嗹”的保护主体在于个人、小集体和大众,全在于人;方法在于以变应变。无论社会怎么变,无论环境怎么变,只要人心不变,传统就能得以延续。安海古镇的现代化脚步始终紧跟时代,并未松懈,到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古镇人们也紧跟时代潮流,赶时髦,追时尚,并不孤陋寡闻。但是,传统与现代对安海人来说可以并行不悖,和谐统一。他们可以一边吃着西式快餐,一边听着传统的南音;一边上着网,一边安排中午的祭祀活动……即使环境变了,变得眼看要就威胁到传统的生存,人们也会寻求解决之道,将传统延续下去。例如,在特殊年代,给“嗦啰嗹”填上特殊歌词;在霁云殿另做他用,龙王无家可归的情况下,采取摔值年的方法将龙王轮流供在居民家中;当老艺人先后辞世,接班人尚不成熟时,采取雇佣方式,请人充实队伍……

上述适应环境而生的举措,可能有人会认为有悖传统。但是正如黄翔鹏先生那句名言:传统是一条河流。安海人不墨守成规,所以能随机应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守护传统。

如今,“嗦啰嗹”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嗦啰嗹”作为晋江市“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重点项目之一,被引入安海养正小学课堂,至今一直是该小学的保留节目之一;2008年,“嗦啰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此为契机,晋江市政府于当年起,每年端午都举办民俗旅游文化节,集中展示安海古镇乃至整个晋江市的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倡导下,包括“嗦啰嗹”在内的文化遗产越来越焕发出无限光彩。

[1]安海乡土史料编辑委员会校注.安平志校注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陈燕婷.南音北祭——泉州弦管郎君祭的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采莲龙王妈祖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妈祖祭典
龙王爷爷发怒了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格子龙
对门
河里没有鱼王
动物QQ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