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弦管醉千场,雅韵清音笑万年——记国家级南音传承人吴彦造

2011-11-12 12:13王丹丹陈小红
艺苑 2011年5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文化遗产

文/王丹丹 陈小红

泉州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称作“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南音正式纳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与之息息相关的老艺人,老艺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的人才宝库。由于在传承南音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老艺人吴彦造于2008年3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一、南音艺术生涯与艺术成就

吴彦造,艺名吴造,1926年生于石狮市新湖村。据说,他10岁在石狮街头观看南音表演时,就被南音优美的曲调所吸引,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之后便同几位少年南音爱好者一起研习乐器。1936年,吴彦造开始师承南音名师苏德兴、高铭网,并获得了他们的真传。

小时候的吴彦造很好学,白天他帮在石狮街头卖鱼的父亲记账,晚上则到老师家学习南音。那时他所学的乐器是“嗳仔”。嗳仔”的音色高亢明亮,强吹时一鸣惊人,气势豪壮,为了不影响他人,吴彦造常常躲在被窝里练习。

1943年至1951年,吴彦造开始在晋江、石狮一带进行南音教学,培养南音学员。

1952年是吴彦造艺术生涯的转折点。由于他精通南音曲牌,泉州高甲剧团便聘请吴彦造担任泉州高甲剧团乐队的队长兼作曲,主要负责为高甲戏编配音乐。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为了尽快提高个人专业能力,从而在艺术上有所突破,他便开始系统地学习南音理论和作曲技巧。

1954年,吴彦造携根据闽南地方小戏《桃花搭渡》、《扫秦》改编整理的音乐参加“华东地区地方戏曲汇演”并获奖,人民出版社为此出版了单行本。1956年中国唱片公司将吴彦造整编的《桃花搭渡》、《扫秦》、《林文生告御状》 等十余部小戏灌制成唱片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扩大了其影响力。直至今天,吴彦造为这些小戏改编的唱段,在海外仍广为流传,1957年,吴彦造荣获“泉州市乐师奖”。

1963年,吴彦造到北京参加全国戏剧调演,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礼堂、政协礼堂等重要场所参加为朱德、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举行的专场演出。他整理的地方戏剧音乐作品《织锦回文》、《妗婆打》等受到好评,中央电视台曾进行实况直播。吴彦造还花费大量精力协助整理高甲戏的传统曲目,由他编曲整理的高甲折子戏《扫秦》、《妗婆打》至今都是高甲戏的保留剧目。由此可见,多年来,吴彦造在地方戏剧领域倾注了智慧和心血。

“文革”期间,南音一度被打入冷宫,但吴彦造从未放弃对南音的学习和研究。1971年他调往泉州市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泉州南音的活动及民间音乐的整理,期间,他与南音名师马香缎等人共同录制南音及闽南民歌专辑(此专辑在国内外发行),并参与福建省艺校泉州分校的南音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南音人才。

吴彦造除了做好传统艺术方面的工作,还受邀参与影视片的拍摄工作。1975年,吴彦造等人应邀为香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武夷山下》创作主题曲《晋江两岸好风光》,影片公映后深受好评。吴彦造曾被南音界的弦友誉为“闽南第一弦”,1980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海囚》中,吴彦造出演一位二弦艺人;1984年四川成都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台岛遗恨》,聘请吴彦造参加音乐演奏。

1986年,时年61岁的吴彦造退休而离开了泉州文化馆的工作,负责主持石狮市南音协会的相关工作。1990年,石狮南音协会录制出版南音唱片数盒,在国内外发行,吴彦造参与录制,并任艺术指导。1992年他创作新南曲《海峡情》、《侨乡新气象》赴京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而举办的全国曲艺演唱会,获得优秀节目奖。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及其它晚间新闻节目中对这次演出作了三次报道。(因该节目曾先后三次在政协礼堂等处演出,《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香港商报》及菲律宾《世界日报》等海内外十多家报刊对此先后作过报道并发表评论,给予高度评价。)鉴于吴彦造在传统艺术方面的造诣,他还受邀参加了中国曲艺协会在北京中国文联大厦召开的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座谈会。

1993年,石狮南音代表团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福建曲艺专场”演出,演出节目《江主席石狮展馆看台商》荣获演出二等奖,吴彦造荣获音乐创作奖。为了表彰吴彦造在南音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1995年石狮市人民政府举办“南音大师吴彦造先生从艺六十周年暨七十寿辰”的庆祝活动,并为吴彦造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及个人作品专场演唱会;由于吴彦造先生在泉州南音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1997年他被入选《中国曲艺界名人大词典》,1999年入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石狮百人》。近年他又受聘参加由海峡出版社主持编辑的大型书籍《中国南音集成》的编审工作。1998年—2000年间,吴彦造(担任二弦演奏)等人对传统四十八套指和十三套古谱进行了录制。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南音指谱资料,被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和泉州南音集成中心收藏保存。

几十年来,吴彦造在南音艺术领域里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为“音乐活化石”继续焕发生机与魅力,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为了表彰吴彦造终身奉献文学艺术事业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以及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获得的突出成就,2002年他受到中国曲艺家协会“五十年对曲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并受聘为中国泉州南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家组成员,2008年3月被文化部授予吴彦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2006年7月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特授予他“福建省首届老文艺家成就奖”荣誉称号,在此期间,中国邮政部门将吴彦造照片印制成邮票在国内发行,把他作为南音界代表性人物;2003年11月,他创作的南音曲目《我托皓皓秋月》参加“中国曲艺荟萃曲唱雅集”获得中国优秀创作奖、优秀节目奖和音乐设计奖。难以计数的荣誉证书、奖章、奖状,是吴彦造在南音艺术领域深厚造诣的见证,这是对他在南音传承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

二、《古韵新声集》的创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文艺界重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在泉州这个历史古城,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也重新登上了舞台,南音这一古老的乐种也得以再焕新机。老一辈的南音人再度弹起琵琶、吹起洞箫,艺术传承的意义在此刻显得格外的重要。作为泉州文化馆南音及民间音乐工作的负责人,吴彦造在深入探索、研究、挖掘南音内涵的基础上,开始了他新南音创作的春天。这一时期,吴彦造与泉州古城一些文化知名人士:朱展华、施子清、陈志泽等人创作南音新词,由吴彦造采用新词创作出版了《古韵新声集》。该作品集采用传统曲牌、滚门为创作元素,既保持南音传统韵味的优美腔韵,作品内容也紧扣时代的步伐,具有时代的印迹。

图1 吴彦造

图2 中国邮政特别为吴彦造印制发行的邮票

图3 获得的国家级、省级荣誉证书、奖章、奖牌

图4 作品集《古韵新声集》

《古韵新声集》

我们从《古韵新声集》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这些新曲在保留南音传统旋律的基础上创新而成,其创作风格典雅、深沉,创作手法精炼、清新。作品内容多种多样,有反映海峡两岸同胞情感的如《竹枝词》、《我托皓皓秋月》、《台胞思乡曲》;反映游子思乡的作品如《思归吟》、《夜半犹闻南曲声》、《元宵十五》;反映城市建设的作品有《名城文化颂》、《侨乡新气象》、《晋江两岸好风光》、《刺桐古港吟》;反映人民生活的内容作品,如《吟春曲》、《军民鱼水情》、《元宵花灯》、《声扬情茂唱今朝》、《飞车送公粮》、《中耕曲》等。

以作品《我托皓皓秋月》为例:

谱例2-1“锦板”的“大韵”旋律:

1=C 4/4 锦板《我托皓皓秋月》 高韵

1=C 2/4 锦板叠《我托皓皓秋月》 低韵

谱例2-1锦板叠代表性旋律:

1=C 2/4 锦板叠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由锦板和锦板叠两个曲牌构成不同的乐段,“大韵”出现在上下句唱词韵脚押韵处,是划分曲式结构的标志。在《我托皓皓秋月》中,撩拍为紧三撩,即4/4拍,滚门为“锦板”,“大韵”分为高韵和低韵两种形式,高韵主要围绕乂、工、六、、一、 等核心音上行进行,低韵主要围绕下、乂、工、六四个核心音作下行进行,曲末再现前一个曲牌(锦板),营造出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创作手法使作品更好的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骨肉团圆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三、吴彦造的艺术交流与薪火传承

(一)艺术交流活动

源远流长的南音根植于闽南,远播于台湾、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作为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吴彦造积极参加艺术交流活动。1983年他与马香缎、陈玉秀等南音名家组成福建代表团,参加了在北京、天津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会;1992年吴彦造与石狮市南音曲艺代表团晋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受到杨成武将军亲切接见并与著名相声大师姜昆、大山同台献演;英国牛津大学汉学博士龙彼得也前来石狮向吴彦造求教南音艺术。

吴彦造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1985年,中国南音学会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原泉州市长王今生、朱展华与吴彦造及蔡玛莉(台胞、著名南音演唱家)一起探讨南音艺术研究。同年吴彦造还作为福建省音乐代表团团员出访了菲律宾,在菲律宾国风郎君社成立50周年庆典上,与著名洞箫演奏家王大浩合作演奏《走马》,吴彦造担任二弦演奏,赢得海内外弦友的赞誉。1985,吴彦造访港,在香港福建体育会演奏厅与南音艺人王丽珍、施天赐一起进行南音交流。1985、1987、1990年他三度应邀前往菲律宾进行艺术交流时,曾受到菲律宾总统接见。吴彦造在国内外频繁的参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仅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南音这一古老而又优美的音乐,也让身在异乡的闽南人重闻乡音,使不同地区居住地的南音人,用乡音表达着彼此的心声,同解思乡之愁。

(二)南音人才的培养

吴彦造从艺以来倾心于培养新苗,其教学范围由民间拓展到专业学校。1972年,他受聘担任福建省艺术学校南音教师;1974年他在泉州市文化馆创办了南音艺术学校。在教学上,吴彦造主要培养学生在演唱和演奏方面的能力。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他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式。在训练学生唱腔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他让学生首先理解曲意,然后,对乐曲的腔韵进行逐一讲解示范,其采用的是南音传统教学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虽然年岁已老,但86岁高龄的吴彦造作为艺术指导仍坚持每周六准时到石狮市声和南乐社参加活动,以自己的余力活跃在传统的民间艺术舞台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继承南音传统和培养传承人方面,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所培养的王心心、蔡维镖、纪安心等人在海内外都是享有较高声誉的南音名家。

图5 吴彦造与著名南音名家马香缎、陈玉秀参加全国曲艺演唱会在北京演出留影

王心心,1965年出生,福建晋江人,天资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南管,毕业于福建省艺校泉州分校南音班,在校期间通过吴彦造的精心指导,二弦演奏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她精习指、谱大曲及各项乐器,尤以歌唱(唱腔)著名,其音质文正,韵情深邃,颇富中国传统歌乐婉约醇厚之经典,曾经获得中国大陆“全国曲艺新曲目”三等奖、“通美杯”全国盒式磁带银榜奖、华东六省“红灯杯”歌曲大赛最佳演唱奖,以及《福建南音广播大选赛》第一名。她现居台湾,任“心心南管乐坊”音乐总监,曾任福建泉州南音乐团专职乐师、台北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音乐总监,受邀参加法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美国等全世界艺术节近百场演出。1995年荣获“金鼎奖最佳演唱奖”;2004年以《静夜思》获金曲奖最佳民族音乐专辑并入围最佳制作人,现受聘于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她曾受邀参加法国“亚维农艺术节”、比利时“法兰德斯艺术节”、荷兰“东亚之音”、法国及葡萄牙“东方艺术节”、还曾在法国巴黎小艇歌剧院、美国“纽约中华新闻文化中心”等世界著名场所演出。2008年底,她受邀参加德国碧娜鲍许舞蹈节,并演出白居易的《琵琶行》,深受观众好评。

蔡维镖,福建石狮人,著名的南音洞箫演奏家,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常委,石狮市南音协会常务副主席、石狮市声和南音社社长,多次代表石狮市南音协会参加全国曲艺节目调演比赛。历年来,他一直担任泉州地区以及厦门地区的南音比赛评委,1997年,入选中国曲艺界名人录。1998年-2000年间,他参与对传统48套指和13套古谱的录制工作,其间他全程担任了洞箫演奏。

纪安心,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5岁开始习艺,伴随着悠悠古乐成长,如今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南音演艺者。他曾获泉州南音大奖赛一等奖、福建省南音精英演唱会金奖、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奖等,并曾录制专辑。

泉州南音的保护与传承,“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与保护,这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国家对传承人的保护,也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这在国家的文化创造及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国家制度的保护政策至关重要。对国家级南音项目传承人的保护,目前主要采用补贴模式,给予生活补贴,这调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传承。正是有如吴彦造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的传承和付出,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南音正式纳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我们保护、挖掘、传承南音艺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一代的南音人更应该深入地挖掘、搜集、整理弥足珍贵的南音传统遗产,持之以恒向老艺人求教取经,感受泉州南音的深厚内涵,为传承南音尽一份心力。

图6 牛津大学汉学博士龙彼得向吴彦造求教南音

[1]郑长铃,王珊.南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3]贝奇.石狮百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4]张振涛.民间乐师研究报告[J].中国音乐学,1998(1).

[5]张俊红.口传心授仍然是戏曲教学的主要模式[J].大舞台,2009(3).

[6]孙冬生,孙金绶.广陵琴派一代宗师孙绍陶[J].扬州大学学报,2009(1).

[7]吴彦造新创南曲百余首[N].泉州晚报,2009-10-15.

[8]吴启辉.石狮南音有了国家级传承人[N].福建日报,2008-3-19.

[9]吴珊珊.抢救泉州南音时不我待[N].中国文化报,2004-4-22.

[10]张举文.传统传承中的有效性与生命力[G]//江帆.谭振山故事精选.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7.

[11]陈瑜.福建南音“滚门”模式特征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8.

[12]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戏史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3]林祖武.海峡共潮声——蚶江古渡纪事六则[J].统一论坛,2001(6).

[14]罗天全.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J].音乐研究,2007(2).

[15]王耀华,刘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文化遗产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李进杰的南音情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