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琴
(许昌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赵学琴
(许昌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为了了解和掌握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南某高校一千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7.22%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阳性项目、敌对、抑郁、偏执、恐怖、焦虑、精神病性。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调查
1999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老资格的省属高等专科学校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截至2007年,在全国742所普通本科院校当中,新建本科院校有209所,占本科院校的近1/31。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已日渐成为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事业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心理学家艾克森认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青春后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成长与发展阶段。社会和家长都希望他们不仅要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在学习交友生活上都不占优势,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后,又受到家庭负担、社交礼仪、学习就业压力的侵扰,不少存在着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
调查对象为河南省某高校1110名大一本科学生。
调查工具采用国内使用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诊断。SCL—90共有90个题目,10个因子,它们是:FI(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这10个因子分别反映了学生在以上十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各因子所表现的症状,采用5级评分制的方法。1分:无,自觉无该症状;2分:轻度,自觉有该症状但对自己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分:中度,自觉有该症状并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4分:相当重,自觉有该症状并对自己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严重,自觉有该症状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自己有严重影响[2]。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96份,无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89.72%。其中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存在中度或重度症状)的学生有72人,检出率为7.22%。详细情况如下表:
表1 因子分≥3的检出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中至少有一个SCL—90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占7.22%。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敌对、阳性项目、抑郁、躯体化、偏执、恐怖、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因子中度以上反应人数最多,占检出人数的45.8%。发生的原因可能一是自我认知障碍,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层次较低,很难轻松学习和生活,自我期望值又比较高,当这些期望不能实现就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对自我的强迫。二是人格因素的影响,性格内向、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自身缺乏自信,而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断给自己施压,久而久之便形成主观任性、好强等性格特点。
人际关系排名第二,占检出人数的20.8%。主要原因是自我评价偏低而自我期望值偏高。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收入低,生活压力大。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易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3]。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来自新的同伴的支持还没有建立起来,对大学学习方式和内容还不适应,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如出生农村、家境贫寒、说话土气、长相平平、无专长的同学,他们总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一般不愿意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另外,自卑者并不是能力低,而是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怕丢丑,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自在。
敌对因子排名第三,占检出人数的8.3%,敌对因子的产生和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否定中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易出现心理压抑,对别人不信任,还可能持敌对态度,怀疑别人有不良动机和反社会倾向。另外,由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观念产生,学生为了在激烈竞争中站住脚跟,会对周围人设防,担心同学超过自己,也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有些学生常常对社会抱有偏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他们不相信友谊、不相信爱情,对真理和正义持模糊态度。
抑郁因子占检出人数的5.6%,偏执因子占检出人数的4.2%,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生长环境和受教育经历的影响,入大学后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就业和理想感到迷茫,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而他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有限,容易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当出现交往困难、学习困难或生活困难等情况后,不能正确看待所面临的困难,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求助,更担心自己的困难会让同学们看不起,就开始逃避,内心矛盾,甚至采取各种方法来掩饰,往往出现行为怪异、言语反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会完全相反。
在72名中度以上反应的同学中,最少的只有一项中度反应,最多的则有9项中度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分因子中度以上反应项目越多,症状越多,行为反应越多,即反应的强烈程度与分因子分数的高度有关。另外,由于各分子反应的内容不同,产生的心理行为也不同,特别是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引发的心理问题严重。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我强迫、人际交往障碍、敌对和偏执普遍存在,而产生这些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和家庭的客观因素,又有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这可能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考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及大学生在志趣、经济、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分化等因素有关。
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人才素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在东西方思想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人心态失衡,社会上出现的腐败、功利、享乐、浮躁、投机、攀比等现象刺激校园里的学生对社会不满。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成绩、家境、能力等方面不占优势,又加上价值观还处在塑造期,更不容易正确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往往出现偏激、自卑、忧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不适。
家庭因素主要体现在家庭的贫富程度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少,子女多,生活总是很拮据。第一,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家长总希望孩子通过考上大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让全家人脱贫致富,又遇到现在社会的“就业难”,经常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强迫、忧郁等心理问题。第二,农村家庭的代沟更加严重。由于经济压力大或工作繁忙,家长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便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来到大学后,对家长也往往是报喜不报忧,自己的心里话基本不跟家长沟通。第三,农村家长由于知识经验和时间的关系,很少能关注和正确引导孩子。在遇到挫折或犯错误时,家长经常会指责和否定孩子的行为,这样会挫败其自信心,强化他们的自卑意识。第四,体罚的教育方式。观察发现,小时候经常受粗暴教育的子女,不但无助学习提高,而且极易表现出怯懦、自卑、抑郁或粗暴、偏激、敌对、攻击等心理和行为。农村家长对待孩子往往“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在孩子学习不如人或不听话时,恨铁不成钢,粗暴地对待孩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个人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差异性日益增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一是环境的不适应。升入高校后,部分学生不适应高校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现听课效率差、迷茫、成绩下滑、课余时间不会安排等现象,从而引发心理焦虑和压力,产生强迫、抑郁等心理问题。二是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自律性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不强,特别是课程较难的理工科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及格、难毕业等现象,再加上社会竞争的激烈,学业难、就业难使他们对前途更加担忧,出现焦虑、恐慌等心理不适。三是心理矛盾的加大。随着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受资助学生的范围不断扩大,资助的金额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为利益而争执和苦恼,他们一方面想获得各种资助,以此减轻家庭负担,改善自身生活,一方面又顾及面子不愿承认家庭贫困,也不愿伤害同学情谊,争取奖助学金的名额。这种矛盾的心理容易使他们浮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
[1] 史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J] .经营与管理,2009,(4).
[2] 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探索健康干线,2010,(2):174.
[3] 彭虎军,魏书堂.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4):66-68.
[4] 贺革.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长沙大学学报,2007,(2).
[5] 张运生.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52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