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英
北京某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苏 英①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筛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青少年版)对该福利院儿童96人(占59.6%)调查。结果 与常模相比,被试“认知”和“思维语言”方面发展相对正常,“情绪”(8.89±2.74 vs 9.68±1.64;t=22.631)、“意志行为”(16.37±3.31 vs 20.02±2.74;t=210.313)和“个性特征”(17.26±3.92 vs 19.65±2.72;t=25.590)方面发展较差(P均<0.01)。各类心理问题表现较为突出,所有分测验均值显著高于常模(P均<0.01)。女童认知(16.14±4.03 vs 14.32±3.83;t=2.144)和情绪(9.55±2.73 vs 8.24±2.62;t=2.241)发展显著好于男童,但在社交问题(2.61±1.77 vs 1.73±1.80;t=2.333)和性问题(1.50±1.64 vs 0.70±0.96;t=2.858)方面较男童更为突出(P均<0.05)。7~9岁儿童有较多心理问题。整个群体的学习问题均比较突出。被试群体性格显著内倾,男(14.70±4.16 vs 18.32±3.75;t=25.761);女(13.40±4.50 vs 18.15±3.56;t=26.929,P<0.01),情绪性和精神质分数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结论 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需要关注。
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福利院儿童;人格特点.
儿童福利院是我国目前对孤残儿童进行教育教养的重要机构。福利院儿童过早的失去了家庭和亲人,进而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个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节。这种缺失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研究显示,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家庭儿童[123]。福利院儿童智力水平[4]、情绪调节[5]和行为方面[6]相对较差,社会能力也明显低于普通儿童,反社会行为水平则显著高于普通儿童[1]。人格方面,福利院儿童在精神质和情绪性上均明显高于普通儿童,在内倾性上福利院女童比普通女童更强[7]。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以设计预防措施、组织心理干预和防止不良事件,设计实施本研究。
北京某儿童福利院18岁以下全体儿童。实际参加者96人(占全体儿童的59.6%,未参与原因:儿童年龄太小或者生理心理功能障碍,无法阅读或理解问卷)。男49人,女47人;年龄7~18岁,平均(12.7±2.5)岁,均在附近的普通小学与中学读书。
1.2.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 ental Health Scale for Child and A dolescents,M HS-C) 由24个反映儿童心理过程和特征的条目组成,归属5个分量表:认知、思维语言、情绪、意志行为、个性特征。每条目7级描述,只选择一个与自己(孩子)情况最相符的状态。计分时对条目原始等级转换,将相应条目相加得量表分和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1.2.2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筛查表(M ental Health Screen2 ing Inventory for Child and A dolescents,M HSI-C) 168个条目,分为15个分测验。每个条目为0、1记分,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小学生由福利院老师填写,中学生可自己填写,也可与老师讨论填写。一般需要15~20分钟。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青少年版(Eysenck Personality Q uestionnaires,EPQ) 共88题,包括有P(精神质)、E(内倾性)、N(情绪性)、L(掩饰性)4个分量表,每个题目按“是”“否”分别计1、0分,部分条目反向计分。
研究者对该福利院老师进行培训,讲解心理评估基本原则、问卷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调查分次进行,每周1次,每次时间在半小时之内。第一次完成M HSC,第二次完成M HSI-C,第三次完成EPQ[829]。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单样本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全量表的Crobach’Α系数为0.731,低于量表编制者报告的0.847。①认知分量表均值(15.24±4.02)和常模(15.81±2.35)没有显著性差异,思维语言分量表均值(15.35±3.86)显著高于常模(12.75±2.00,t=6.348,P<0.01),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特征分量表得分(8.89±2.74,16.37±3.31,17.26±3.92)显著低于常模(9.68±1.64,20.02±2.74,19.65±2.72,t=22.631,210.313,25.590,P 均<0.01;②女童认知(16.14±4.03 vs.14.32±3.83,t=22.144,P=0.038)和情绪分量表得分(9.55±2.73 vs.8.24±2.62,t=22.241,P=0.028)显著好于男童,思维语言分量表得分(16.12±4.16)也高于男童(14.63±3.45),但没有达到显著性(t=21.838,P=0.069)。意志行为和个性特征分量表,男童(16.11±3.13,17.05±3.91)和女童(16.63±3.50,17.50±3.96)差异不显著;③将儿童分为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4个年龄段,方差分析显示,各年龄段被试在5个分量表上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全量表Crobach’Α为0.958,各分测验的Crobach’Α系数0.521~0.847,与量表编制者提供的数据很接近。①所有分测验均值都显著高于常模,P<0.01。注意问题(2.89±1.90 vs.2.22±1.77,t=3.296);活动问题(2.09±1.76 vs.0.98±1.35,t=5.942);品行问题(2.39±2.87 vs.0.57±1.28,t=5.771);神经症性症状(2.59±2.19 vs.0.76±1.24,t=7.79)1;强迫症状(2.11±2.15 vs.0.56±1.12,t=6.735);社交问题(2.17±1.83 vs.1.02±1.36,t=5.907);认知与社会能力(2.30±1.75 vs.0.92±1.25,t=7.337);躯体运动(1.28±1.57 vs.0.31± 0.77,t=5.747);言语问题(1.70±1.91 vs.0.43±0.95,t=6.372);学习问题(4.60±3.87 vs.0.80±1.70,t=9.305;精神病性症状(3.68±3.42 vs.2.44±3.30,t=3.287);情感障碍(2.00±1.73 vs.0.51±0.96,t=8.176);人格问题(5.22±3.95 vs.2.39±2.99,t=6.486);性问题(1.09±1.39 vs.0.15±0.51,t=6.420);睡眠与饮食问题(1.67±1.41 vs.0.88±1.03,t=5.282);②女童在社交问题(2.61±1.77 vs.1.73±1.80;t=2.333,P=0.022)和性问题(1.50±1.64 vs.0.70±0.96;t=2.858,P=0.006)方面较男童更为突出,说明女童在这些方面遇到的困扰显著多于男生;③不同年龄段儿童多个分测验得分有显著性差异。7~9岁被试在强迫症状、认知与社会能力、躯体运动、学习问题、精神症状、情感障碍、人格问题、性问题、睡眠与饮食等多个分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儿童,P值分别为 0.015、0.002、0.008、0.001、0.008、0.014、0.009、0.048、0.004。在睡眠与饮食问题方面,16~18岁被试得分也显著高于10~12和13~15年被试。
表1 EPQ与M HS-C各维度相关(r)
①男女童E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常模:男(14.70±4.16 vs.8.32±3.75,t=25.761;女(13.40±4.50 vs.18.15±3.56,t=26.929,P<0.01)。说明福利院儿童显著内向。N量表和P量表上,被试得分与常模没有显著性差异。L量表上女童得分显著低于常模(11.50±4.39 vs.15.81±4.30,t=26.519,P<0.01),男童得分与常模没有显著性差异(12.80±4.11 vs.13.89±4.38,t=21.690,P=0.099);②男女童在EPQ各分量表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③不同年龄段被试的EPQ各分量表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维度是P维度和N维度,而E维度得分与M HS-C和M HSI-C的所有维度相关均不显著,说明儿童人格的内外倾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密切,见表1,2。
表2 EPQ与M HSI-C各维度相关(r)
研究结果显示,福利院儿童的认知、思维功能发展没有明显的滞后,但在情绪体验与表达、行为控制和人格发展方面相对较差。这些关键性心理维度发展较差,很可能给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与之相一致的是,福利院儿童的各类心理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或许和以下原因有关:①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早已被大量的研究所支持。研究发现,同样是失去父母的孤儿,采用家庭寄养方式抚养的儿童比福利院集中抚养的儿童在社会适应、信任他人、自我容纳和亲社会行为方面都明显较好[10],说明家庭缺失很可能对福利院集中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②被抛弃的创伤,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孤儿身份,意识到自己被亲生父母所抛弃,他们可能遭受心理创伤,进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不过,福利院儿童的创伤体验是否显著高于普通儿童群体,国内尚未见到相关研究。国外相关研究的对象在生活中均有明确创伤事件,其结果难以直接推广到中国的福利院儿童群体;③缺乏有效行为榜样,福利院老师每日上下班,不能像家长一样和儿童朝夕相处。他们也不会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私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应对过程。福利院儿童缺乏向成人学习日常行为规则、人际交往技巧和解决问题技巧的机会;④对儿童不良行为难以及时予以有效制止,福利院的老师难以对儿童进行长时间连续观察,儿童的不良行为没有受到及时制止,久而久之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质。福利院老师缺乏行为塑造的有效手段,对儿童的不良行为,除了口头批评教育外,没有其他的管理手段。对于一些孩子,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或者问题已经长期存在的孩子,口头批评教育往往不足以约束其行为。当儿童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约束和管理,儿童无法了解现实对于个体的限制,无法建立有效行为界限,对行为缺乏控制意识,对行为后果缺乏责任感,久而久之,形成任意而为的行为习惯。其他儿童也可能通过观察学习而学会这些不良行为,造成不良行为在群体中蔓延。
①女童的认知发展好于男童,很可能与男女两性认知发展的差异有关。张厚粲等的研究显示,我国儿童的总体认知性别差异起于8岁半,男孩占优势的空间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直到11岁半才开始出现[11];②女童的认知发展较好,可能在学习中有较好表现,与男童相比,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积极强化。女童也可能因此而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③女童的情绪发展好于男童,还可能和语言发展有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显示[12]:言语表达方面,男孩普遍滞后于女孩。男童的思想情绪、内心感受和体验难以用恰当语言表达,很可能不被理解,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继发学习和学校适应问题。本研究中女童在思维语言维度得分比男童高,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因此语言发展是否对男女儿童的情绪发展差异有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④女童的“社交问题”更为突出,可能与女童对于人际关系更为关注有关。以往研究显示,与同龄男生相比,女生更为强调友谊中的亲密性和人际支持的重要性[13]。由于对人际关系更为看重,有更高的期望,一旦感受到人际关系不如意,女童就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和担忧;⑤女童“性问题”得分较高,或许和不同性别儿童性知识的水平和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不同有关。研究显示,男生性知识来源较女生广泛。女生从父母教育中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比率显著多于男性[14215]。福利院女童通过父母获得性知识的途径缺失,性知识相对更为缺乏,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性相关的困扰。
研究结果显示,10~12岁和13~15岁的儿童心理问题较少,而7~9岁的孩子反映出较多的心理问题。该现象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心理发育成熟度较差:低龄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意志品质等都处于发育早期阶段,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困难时,他们应对和解决能力比大龄的孩子差,因而更容易引起心理困扰和问题;②入学时间较短,尚不适应。儿童自幼生活在福利院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与相对固定的人员接触。一旦进入小学,他们将面临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和众多陌生人交往的挑战。这些都可能给这些年幼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家庭的孩子接触,也许让他们更加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孤儿身份,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③年龄较小的孩子,更可能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进行的时间,正值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的阶段。也许这段时间内的事件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一过性地表现为心理问题较多;④16~18岁儿童在M HSI-C多个分测验得分也偏高。这种情况或许与他们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人、面临着升学考试或者即将步入社会有关。
的学习成绩,但福利院教师反应,福利院儿童普遍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调查结果也显示,福利院儿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方面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福利院儿童学习问题较多,成绩较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智力因素:有研究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福利院儿童的智力水平较差[4]。即使同为孤儿,家庭寄养儿童的智能水平明显高于机构养育儿童[16]。不过,本研究中福利院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滞后。因此智力因素可能不是福利院儿童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②学习动机不足:福利院儿童无法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了解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福利院老师的相关教育,不足以让年幼的孩子完全理解目前努力学习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生活状况的关系。此外,由于国家无偿为其提供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保障,福利院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思想,对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缺乏动机;③对儿童学习的监督和辅导尚待加强:由于人员配置等现实条件,每个福利院老师需要负责4~5名甚至更多儿童。每晚集中学习时,一位老师要负责照看几十个孩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要。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辅导,学习问题无法及时彻底解决。日积月累,必然影响其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是学龄期儿童取得社会认可和发展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学业优秀学生[17]。学习成绩不良的儿童受同伴接纳程度低,孤独感较明显,且容易出现自卑、逆反、厌学、依赖等心理问题,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学习自觉性[18]。关注福利院儿童的学习状况,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或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
国内针对福利院、儿童村儿童的人格特点研究,比较稳定一致的结果是E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常模[19220]。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福利院儿童比较突出的内向性格特点,可能与其早年生活遭遇及长期在福利院生活,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有关。不过,内倾的性格特点与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密切的关系。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情绪性和精神质维度关系更为密切。情绪性维度得分与“强迫症状”、“情感障碍”、“人格问题”,精神质维度得分与“活动问题”、“品行问题”、“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和“人格问题”的相关系数都在0.50以上。由此可见,情绪稳定性较差和精神质较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对那些对外界刺激敏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的人,那些比较孤独、不合群,具有一定攻击倾向,社会适应水平较低的人,应加强关注。
本研究没有直接评估福利院儿童
未能采用适宜的对照组。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考虑选取适当的对照组,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心理问题较多的原因探索不够全面深入。今后研究中应当考虑通过各种方式,更为全面地了解福利院儿童,探索他们的主观体验等因素。
致谢:本研究得到北京市社会福利管理处经费支持和所调查福利院多位老师的帮助,特此表示感谢。
现实条件所限,本研究
[1]王雁,蔡练.福利院与普通家庭儿童学校社会行为的对比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852187
[2]昝飞,曾凡林.孤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行为问题与寄养[J].中国特殊教育,2001,2(30):45248
[3]陈衍.56名福利院儿童人格特征及社会交往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502452
[4]李国强,郑力.120名在校孤儿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4022403
[5]Tottenham N,Hare T A,Quinn B T,et al.Prolonged institu2 tional rearing is associated w ith atypically large amygdala volume and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9:1215
[6]Barroso U Jr,Dultra A,Bessa J D Jr,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among institu2 tionalised and non- institutionalised children[J].BJU Interna2 tional,2006,97(4):8132815
[7]陈衍,陈庆良.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52108
[8]程灶火,袁国桢,杨碧秀,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5218,3792382
[9]袁国桢,程灶火,杨碧秀.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50252
[10]崔丽娟,杨志勇.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37240
[11]张厚粲,王晓平.中国儿童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发展倾向: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结果分析[J].心理科学,1996(19):65270
[12]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213
[13]王英春,邹泓,张秋凌.初中生友谊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52256
[14]陆爱桃,张积家,张秋艳.我国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发展性别差异的元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722475
[15]朱红,李杰,刘安波.高中生恋爱与性心理的性别差异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8,27(4):70273
[16]姚颖芳,张佩娟.家庭寄养与机构养育儿童智能水平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0243
[17]张丽华,李慎秀.学业优秀与不良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51253
[18]张宝山,朱月龙.我国关于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26230
[19]王秀丽,马渝根,孙萍.成都市SOS儿童村儿童自我意识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华西医学,2008,23(1):527
[20]戴静,马渝根,孙萍,等.成都SOS儿童村与成都儿童福利院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华西医学,2002,17(2):1852186
Relationship betweenM ental Health Statu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Children in a BeijingOrphanage
S u Y ing.H ealth S cience
Center of Peking U niversity,B eijing100191,P.R.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entalmealth statu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children in aBeijing orphanage.M ethodsA total of 96 children in the orphanage(59.6%)were tested byM ental Health Scale for Child and A do2 lescents,M ental Health Screening Inventory for Child and A dolescents,Eysenck Personality Q uestionnaires.ResultsThe scores of"cognition"and"thinking?language"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w ith the norm,but the scores of"emo2 tion"(8.89±2.74 vs 9.68±1.64;t=22.631),"w ill?behavior"(16.37±3.31 vs 20.02±2.74;t=210.313)and"personality trait"(17.26±3.92 vs 19.65±2.72;t=25.590)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rm(P<0.01).A ll mental problem s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P<0.01).Girlswere better on"cognition"(16.14±4.03 vs 14.32±3.83;t=2.144)and"emotion"(9.55±2.73 vs 8.24±2.62;t=2.241),butworse on"socialproblem"(2.61±1.77 vs 1.73±1.80;t=2.333)and"sexual problem"(1.50±1.64 vs 0.70±0.96;t=2.858)than the boys(P<0.05).7~ 9 years old Children suffered from more mental problem s than other age children.L earning problem was significant in whole group.Compared w ith the norm,intro2 version wasmore significant in these children male(14.70±4.16 vs 18.32±3.75;t=25.761);female(13.40±4.50 vs 18.15 ±3.56;t=26.929,P<0.01).Children w ith higher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scores we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mental problem s.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children in this orphanage wasworse than the normal group.M ore at2 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is group.
M ental Health;Survey;Children in O rphanage;Personality
① 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 100191 E2mail:supsy@163.com
201020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