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经济及中国外经贸发展趋势展望

2011-11-09 06:36陆燕
财经界(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体贸易世界

陆燕

2011年世界经济及中国外经贸发展趋势展望

陆燕

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增幅略高于趋势水平,但整体表现依然缓慢,且不稳定和不平衡。展望2011年,世界经济将延续这种态势,缓慢复苏的局面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下行风险继续困扰着世界经济。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推动对外经济贸易继续稳定发展。

一、全球经济、贸易与投资的增长势头将得到巩固

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初的严重衰退后,在空前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下,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了超预期复苏,国际经济组织不断调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总体上看,2010年全球经济呈现普遍复苏局面,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或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基本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正增长。截止2010年第三季度,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已连续五个季度环比正增长。而新兴经济体间的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增长势头好于发达经济体。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球经济虽未脱离复苏轨道,但复苏步伐并不稳定,全年呈现前高后低增长态势;同时复苏步伐也不平衡,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仍然远高于发达经济体。

随着经济复苏,各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全球经济政策的退出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迄今各方对2011年全球经济的信心不足。国际经济组织普遍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不会高于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2010年10月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低于2010年的4.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0年11月的经济展望报告确认,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6%,但2011年将放缓至4.3%,2012年反弹至 4.5%。联合国2010年12月的报告分析,全球经济增长在2010年中明显减速,2011年的增长很可能更加缓慢,经济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2012年将为3.5%。初步分析判断,缓慢复苏将是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表现不会止步不前,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

从贸易领域看,2010年世界贸易呈现全面、恢复性较快增长态势,复苏步伐比预期要快,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实现了较高的进出口增长率。与世界经济类似,2010年全球贸易复苏不稳定、不平衡。上半年,在发达国家补库存效应明显、新兴经济体内需增长强劲的背景下,世界货物贸易额强劲增长,回升速度高于预期。下半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放缓,进口需求减弱,企业补库存需求逐步减弱,世界贸易增长没有上半年那么强劲,贸易增速也放缓。2010年第三季度,全球贸易流动的恢复步伐大幅放缓,占全球贸易总额90%的70个经济体的贸易额同比增长18%,比第二季度的26%有明显下降。2010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预测,2010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幅将达到13.5%,将是自1950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 11.5%(2009年下跌15.3%);包括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将增长16.5%(2009年下降7.8%)。需要看到的是,世界贸易如此高的年增长率部分原因在于金融危机期间世界贸易急剧、大幅萎缩从而造成基数相对较低。

2010年全球贸易活动渐趋活跃,使全球经济复苏重获动力,贸易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总体看,此轮世界贸易复苏呈现V型波动走势。随着全球贸易的恢复,世界贸易额比2009年2月的低点增长了近20%,但全球贸易总水平仍低于危机前高峰。截止2010年7月,世界贸易大体上恢复到2008年7月水平,非常接近危机前2008年4月时的峰值水平,其中,新兴经济体的进口和出口均已超过危机前高点,但发达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仍低于危机前的高点。如果世界经济不发生大的动荡,2011年世界贸易将延续目前的上升轨道而持续增长,但贸易增长率将放慢,因为各国的贸易增长将逐渐回归到危机前的正常增长趋势。IMF预测,2011年世界贸易量(货物和服务)将增长7%,而2010年的增长率将为11.4%。OECD预测,2011年世界贸易量 (货物和服务)将增长8.3%,低于2010年的12.3%。

从投资领域看,全球跨国对外直接投资(FDI)规模在经历了2009年的大幅缩减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正不断恢复,但总体看2010年全球FDI流动呈现停滞状态。监测数据显示,全球FDI流动在经历四个季度的缓慢回升后,在2010年第二季度再次下滑,其中这种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表现显著,而流入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小幅下降。这表明当各国政府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一些国家在财政赤字及债务增加情况下减少公共支出时,来自私营部门的FDI还未做好增加投资的准备。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2010年10月发布的《全球投资流动和投资政策趋势》称,2010年全球FDI流动可能出现低迷局面,这意味着即使全球FDI流动在年底前仍可能实现低速增长,2010年全年FDI流动仍将比危机前的平均水平低25%,比2007年历史最高水平低40%。总体上看,2010年全球FDI流动与2009年相比可能会略有增长,中长期前景仍然看好。UNCTAD分析,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依然脆弱,加上汇率大幅波动以及保护主义的威胁等不利影响,新一轮国际投资高潮的出现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FDI的全面复苏要求各国做出新的努力,进一步改善国际金融市场状况并促进经济增长。

二、全球经济增长仍不平衡,呈现“南高北低”态势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方面,受房地产泡沫破裂和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打击,多数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居高不下,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另一方面,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相对强劲,经济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间接地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外溢效应影响,也无法完全摆脱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速出现小幅放缓。

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步伐明显不同,主要是由这两大经济体系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同造成的。展望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不平衡,将继续呈现“南高北低”态势。IMF预测,2011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为2.1%,低于2010年的2.7%;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为6.4%,低于2010年的7.1%。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总量相比历史水平出现大幅萎缩,预计将需要较长时间修复损失。

2011年美欧日经济低速复苏局面难有大的改变,其经济增长放缓将继续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在过去两年中,发达国家采取的超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遏制了金融危机的恶化势头,刺激了经济复苏,但迄今其国内金融系统仍然脆弱,信贷供给与需求缺乏活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度上升,这种状况既给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也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巨大的政治和经济约束。2011年许多发达国家将不得不采取财政紧缩措施,这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经济复苏正在继续,政府开支、出口、私营部门库存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增大,占美国经济总量2/3的消费支出温和增长。但失业率高企图、收入增幅较小、房屋贬值及信贷紧缩等,抑制了消费支出增长。危机后,美国失业率持续维持高位,目前再攀新高,达到9.8%。美联储预测,2010年美国失业率为9.5-9.7%,2011年预计为8.9-9.1%,美国失业率回归到5%至6%的正常水平还需要四到五年时间。经济复苏力度不足以降低失业率,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展望2011年,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和通货膨胀率小幅上扬,奥巴马政府延长减税方案也将有助于提振经济增长,但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以及家庭负债的削减将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下行风险。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与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增长率在2.5%左右。

受不断蔓延的主权债务危机和成员国紧缩财政影响,2010年欧元区经济只能实现1.5%左右的增长,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中增幅最低。经济复苏中,欧元区成员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作为欧元区经济势力最为雄厚的德国和法国,经济复苏态势良好,而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经济复苏艰难。由于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导致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缺乏有效协调和监管,债务危机不断发生,且无法及时和有效地应对,打击了投资者对欧洲经济的信心。目前,欧元区国家财政状况良莠不齐,一些国家大幅削减开支并提高税率以控制预算赤字,欧元区经济在2010年第三季度大幅放缓。鉴于主权债务危机不断、金融市场动荡以及欧元疲弱,人们对欧洲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存有疑虑。预计201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在1%左右,比2010年更低。同时,欧洲国家很可能会继续呈现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速,核心国家(如德国)将保持较强劲的表现,而许多非核心国家仍将处于衰退中。

2011年美欧日经济低速复苏局面难有大的改变。 本刊资料

日本金融体系受国际金融危机直接打击较小,但实体经济受欧美经济衰退的冲击巨大,危机中日本经济衰退程度更甚于欧美。2010年,受益于亚洲新兴市场内需扩张的拉动,日本出口恢复显著,从而拉动整体经济复苏,全年有望实现超过3%的增长。但日本经济复苏异常脆弱。日本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受日元汇率不断升值和海外市场需求减弱影响,其出口增长将受到抑制;二是伴随一些刺激措施到期和刺激效应减弱,个人消费和企业产出将转疲软;三是通货紧缩现象严峻,劳务及商品价格下跌不止,尽管政府大规模动用财政手段,银行放松货币刺激国内需求,但关乎企业生存的竞相降价愈演愈烈。2010年10月下旬,日本内阁出台了高达5兆日元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以应对日元升值和通缩困局。但人们对日本2011年经济增长幅度普遍不乐观,预计只能增长1.0-1.5%。

2011年新兴经济体将持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加速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国际经济力量“东升西降”进一步强化。在经济增长方面,亚洲、拉美等地区新兴经济体要比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表现更加出色,经济恢复强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回升的重要力量。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复苏乏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将在2011年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但增长势头会有所减弱。减缓的原因既来自国内宏观政策的逐步收紧和各种经济刺激措施的逐渐退出,也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IMF预计,2011年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6.4%,低于2010年的7.1%,但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远高于发达国家。

在中国和印度的带领下,20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强劲,增速将高达9.4%,是世界经济4.8%增长率的近两倍,是发达经济体2.7%增长率的3.5倍。由于多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异,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出现变化。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南南贸易发展为全球经济贸易回升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对原材料的强劲需求,带动了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了拉美和非洲地区的出口,也带动了它们的经济增长。但也要看到,新兴经济体经济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通胀压力增大,资产泡沫风险上升,本币升值较快,经济下行风险也在积累。IMF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为8.9%,印度将为8.2%,略低于各自在2010年的水平,因为这两个国家也无法完全摆脱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所带来的影响。

三、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因素

2011年全球经济有望继续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实现全面复苏仍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当前,世界经济中面临一些重大风险和挑战,如金融市场脆弱、欧洲债务危机不散、外汇市场局势紧张、保护主义仍具威胁等。与金融危机爆发时相比,各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在弱化,这将影响应对经济风险的有效性,特别是货币政策不协调可能成为金融市场动荡和不确定的根源。同时,世界经济中的许多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摩擦可能进一步上升。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与影响有待及时评估。

2010年11月初,美联储宣布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示将在2100年年中前购买总额6000亿美元的长期债券,并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资产到期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解释,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目的,是要压低美国国债收益率和美元汇价,减低市场借贷成本和增加美国出口竞争力,以刺激经济和就业,促进美国经济更强劲复苏。美国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在接近零利率水平下向经济体直接注入大量美元。这将直接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增强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加剧一些国家的竞争性货币贬值,也造成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加大。另外,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未来财政不平衡的风险和对长期通胀的预期,这也将会破坏经济的稳定性。美联储大量释放流动性的行为最终将产生怎样的实际效果,需要对这一政策执行的速度和总规模进行定期评估。

第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空前加大。

从全球范围看,随着经济前景好转,全球通胀率已从经济衰退时的低谷回升反弹,但美欧日的通胀率仍处于或低于预期水平,而新兴经济体的平均通胀率提升到6%或以上。危机中各国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持续充裕,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新兴市场,加上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特别是国际粮价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造成新兴市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为此,拉美和亚太地区一些新兴经济体已从2009年下半年纷纷加息抑制通胀。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无疑进一步加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决策的复杂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使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上升。从目前态势看,如果新兴市场不采取更有力的货币紧缩措施,这些地区(特别是亚洲)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通胀问题。对新兴经济体来说这是一个两难局面:一方面,全球流动性泛滥使通胀压力大增,居民生活负担加重,资产泡沫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加息可能抑制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大本国资产的吸引力,增加本币升值压力,并影响到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出口。如何有效避免这种风险,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第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在高位震荡。

2010年国际商品市场继续高位运行。IMF编制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截止2010年11月底,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同比上涨16.3%,比年初上涨13.2%,其中非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上涨25.7%和20.6%,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类商品同比上涨11.1%,比年初上涨8.8%。在非能源商品中,食品饮料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年初上涨22.4%和18.0%,工业原材料分别上涨 32.8%和23.5%。这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迅速、需求旺盛,带动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回暖,而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导致资本投机炒作等也是影响国际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

201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上涨态势,期间不排除大幅波动的可能。2011年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基本力量包括,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及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支撑,将对大宗商品构成强大需求,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美元汇率走弱也是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将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起到进一步的鼓动作用。在今天的国际商品市场上,资金在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流动速度和规模被进一步放大,不仅可能推高商品价格水平,还会加大价格的波动幅度。

第四,警惕限制贸易和投资政策正在逐步积累的危险上升。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逐渐转好,总体上看,各国新采取的限制或保护措施比危机爆发时有所减少。国际经济组织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新限制措施数量仅在缓慢增加,其中新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调查呈下降趋势。但要警惕的是,各国在危机期间实施的紧急刺激措施并未随着危机消退而撤走,各国取消危机以来陆续采取的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的进展相当缓慢。由于很少有限制措施实际上被取消,尽管新措施的实施数量总体而言下降,但累计起来的仍在实施中的限制贸易和投资措施的总数量在增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组织启动了对贸易和投资政策定期监测的机制,对遏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起到重要的预警和监督作用。但是,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维持的时间越长,从中受益的群体对其依赖性就越强,措施的最终取消也就变得越难。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总体上稳定增长以及现有限制措施的取消速度缓慢,表明在后危机时代保护主义措施存在明显的制度化风险。各种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的逐渐累积,也将加剧国际经贸摩擦,阻碍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这需要对保护主义保持长期和持续的警惕,在加强对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监控的同时,也要注意督促尽早取消已经采取的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

四、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1年是我国经济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从目前看,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但通货膨胀的预期仍然存在。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将为我国外经贸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

从国际环境看,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外经贸发展既面临许多挑战,也存在新的发展机遇。从有利条件看,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全球贸易和跨国投资将在不同程度上继续恢复,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空间尚在,这需要我们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努力培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其次,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和调整,将推动跨国投资复苏和新一轮产业转移,有利于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继续扩大,为我国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带来机遇。第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动力正在增强,相互间贸易与投资合作加深,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

从不利条件看,世界经济复苏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从目前情况看,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投资需求依然疲弱,而它们是国际市场最大的需求方;新兴经济体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通胀压力在增大,经济下行风险在积累。全球工业制成品市场由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一些发达国家正在重振出口,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此外,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全球经济失衡以及美元汇率波动等,都会为一些国家实施保护主义提供口实。

后危机时期,面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如何在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的同时推动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国外经贸发展将是极具挑战性的。展望2011年,我国要努力保持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外经贸环境,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要求,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平稳较快发展。要在加快外经贸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一)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稳定拓展外需,在巩固传统优势、保持外贸平稳发展同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优势,提升外贸发展质量。要不断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推动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贸易,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支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完善进口促进政策,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措施,促进贸易平衡。适应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二)加快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快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同步发展。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大力支持技术、文化、中医药和软件等重点领域以及信息服务、商贸流通和金融等新兴服务出口。适当扩大服务进口,带动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完善国内和跨境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加强服务贸易监测分析。

(三)坚持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引进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和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及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稳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要将外资准入管理与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有机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国内产业安全。要更加深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外部发展空间。同时,要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秩序,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

(四)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

不断提升多双边合作水平,妥善处理矛盾与摩擦,促进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把握新兴市场国家步入上升期的特点,通过贸易、投资和对外援助等多种方式,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顺应全球自贸区发展趋势,扎实推进自贸区建设。充分利用多边贸易体制这个平台,密切我国与WTO各成员的合作,在复杂利益格局中把握和处理与各成员间的经贸关系。2011年是我国加入WTO十周年,要在总结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统筹谋划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机制的协调与对话,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积极妥善应对国际经贸摩擦

要综合运用经济、外交、法律等手段,通过政治交涉、法律抗辩、业界合作,全方位、多途径应对各种贸易摩擦,遏制对我国滥用贸易保护措施的势头。制定差异化的国别应对方案,解决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问题,强化与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纽带,平衡舆论导向,减轻对我国的压力。创新应对机制和方式,坚持对话、合作与磋商,充分有效利用多双边舞台,将解决摩擦的手段由双边为主转向双边和多边并重,以应对复杂形势。同时,要依法开展进口贸易救济,重点关注国内鼓励发展的产业和国民经济中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以及资源环境问题,加强业界的协调配合,统筹好上下游产业利益,准确评估贸易救济措施的效果和影响,依法开展进口贸易救济,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本文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经济体贸易世界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贸易统计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