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红春 王亚希
高校教学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下)
文/周红春 王亚希
上期介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机遇,这期将介绍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与学的改革方式以及暨南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今天学生所处的社会和他们以后生活的社会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因此,教学不仅要让他们获得前人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他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的必要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判别信息、形成新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要发展这些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与之相符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学生才能逐渐生成并发展这些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受到巨大挑战,教育者必须考虑在课堂中使用技术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环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需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成为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教师。教师通过网络创设教与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重视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也朝着高学历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应对教育规模扩大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信息化使教师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更新,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才能获得专业发展。这一深刻变化映射在国内外的教学信息化建设目标上。目前,教育信息化在国内外都是研究热点,而且将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各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题逐步转向以信息化教学应用为核心。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召开的“广东高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明确提出:要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信息化社会和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即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具备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创新、信息利用以及信息交流等能力,还要具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等。
总体来说,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应该具备: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探索能力、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具体表现在: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升温,教学资源库也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目前教学资源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教育部有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十五”、“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151工程”的实施,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应用问题确定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主题。
1. 辅助课堂讲授,组织课后学习交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走入高校课堂,大大推动高校的教学工作。目前,信息化教学应用程度和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深刻的变革,也带来高校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广大高校教师已经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能够应用电子教案进行授课,但缺乏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重组技能,已经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教学的信息量和效率正成数倍、数十倍乃至更多地增长,因而对师生都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2.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改试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可以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基于丰富的资源环境和真实的问题情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3. 辅助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目前已经形成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建设梯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立体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4.改革考核与评价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习过程,因此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尽可能反映学习的过程,以便合理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例如学习评价策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将常规评价与网络评价结合,电子档案袋与考试互补;注重发展性评价,跟踪过程、即时反馈、调控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客观显示评价结果。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评价。支持教师协同科研及远程协作
信息技术为教师协同科研及远程协作教研活动带来新的可能性,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的共享、数据的分布式访问及研究工作的协同开展,包括信息化科研技术系统及协同科研机制。
信息技术为教师协同科研及远程协作教研活动带来新的可能性,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的共享、数据的分布式访问及研究工作的协同开展,包括信息化科研技术系统及协同科研机制。信息化科研技术系统包括科研平台、科研工具及知识库。协同科研机制主要是协同科研的策略、方法及团队运行的保障措施,涉及到虚拟团队、社会性资产、社会性计算、智能技术、协同方法等多种因素。教师通过协同科研实现“共享资源、协同工作、分享智慧、共同创造”[1]。
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实现同一高校的学科教师之间、不同高校的学科教师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的高校教师之间的紧密结合,需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共同体,开展远程协作教研活动。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朋友、教师交流。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工具进行评价。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
在协作学习中,信息技术能为学校过程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平台,例如使用Blog、WiKi、QQ、Blackboard等新型的学习支持平台或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过程的交互发生。Blog为学生提供读者和观众,能够促进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和写作技巧,同时Blog能够作为学生的档案袋,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任务完成情况和反思进行记录。而Wiki不同于Blog,仅按时间组织,包含因特网资源,有更强的协作性,比Blog更加成熟,更像知识库。而Blackboard学习支持平台可以将Blog、WiKi、QQ等工具整合到平台的学习功能中,开展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专家、教师-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刺激,有利于发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在进行研究、研讨时,师生、学生之间在网络中能互相平等地交流,提高交流的质量,其中教师能利用通讯技术适时引导学生。另外,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经验的分享。在评价阶段,信息技术记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供过程性评价。
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包括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信息技术可以为混合学习提供实时化教学平台、协作式学习平台、探究式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以及讨论式学习平台等,以支持混合学习的开展。
在信息化环境下,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反之又促使教育不断地通过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暨南大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完善学校的制度保障,深化教育理念,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应用研究,改革教学模式,在技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步伐等改革措施,支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建设是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目前,暨南大学利用信息技术力量,通过互联网将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多媒体开发工具、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整合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基础与核心,打通各个系统之间数据链接与共享,让多个系统协同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服务。
教师们通过多种多媒体开发工具制作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上发布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师生可以通过论坛、网站、学术博客等新媒体交流互动,共享教学资源库的优质教学资源,发表观点,互助互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质资源建设是根本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给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暨南大学开展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立项机制(教育技术“创新工程”),以重点课程、名牌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为基础,通过校、省、国家级三级梯度不断推出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还专门设立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创建符合多元化学习者心理特征的学习资源,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再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应用研究是核心
探索多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式的融合与优化,促进信息时代教学设计的有效运用。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结合信息技术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制定学习评价指标,重视参与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理念和方法的应用,加强交流,及时评价,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平台的协同应用提倡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媒介形态和技术手段,加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科学健全的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是规范,是保障,有了科学合理健全的制度,教学才能在一定轨道上正常有序地运转,良好的制度对于完善基础设备、协调资源配置、保障信息化校园的和谐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暨南大学大力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力度,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校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暨通[2006]61号)、《暨南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暨通[2005]29号),每年拨出专款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与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的立项,推动各类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以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教育技术“创新工程”立项指南、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等,促进学科教师的教学资源制作与应用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扩展阅读:
[1]理查德.E.迈耶著,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年.
(本课题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编号:GD10CJY10)资助,作者单位为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